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SKJC201003)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2
相关作者:李裴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8篇道教
  • 4篇环境美学
  • 3篇美学
  • 2篇意象
  • 2篇山居
  • 2篇文本
  • 1篇道家
  • 1篇皂荚
  • 1篇植物意象
  • 1篇审美时空
  • 1篇生命
  • 1篇视域
  • 1篇视阈
  • 1篇疏离
  • 1篇水元素
  • 1篇唐代
  • 1篇逍遥
  • 1篇文化符号
  • 1篇文艺
  • 1篇文艺美学

机构

  • 10篇四川大学

作者

  • 5篇李裴

传媒

  • 9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外文化与文...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唐代重玄学派文艺美学思想述略——以成玄英、李荣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唐代道教重玄学派的重要代表成玄英、李荣以重玄思想注解老、庄,其论著中包含大量的文艺美学思想片断。本文从审美心态、言意之辨和文质观三个方面对二者散见的文艺美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重玄美学借助"空"观,发展了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推进了言意问题,丰富和补充了儒家的"善-美"文质观,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李裴
关键词:唐代文艺美学
“逍遥”与“无待”:从道家到道教的审美时空被引量:3
2017年
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李裴
关键词:道家道教审美时空
生命符号与仪式象征:论道教传统中的“水”元素被引量:2
2018年
道教贵身重生,作为生命象征符号的"水"自始至终得到道教的尊崇。从饮水成仙到符水治病,再到各种仪式中水的运用,道教以水洁净身心、超度亡魂、表征神圣空间,水的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热爱生命、济世度人的特点。本文从水作为生命符号的意义和水在道教仪式中的象征性两方面展开,揭示道教传统中"水"的独特价值。
李裴
关键词:水元素
环境美学视阈下道教驭水实践的双重表述
2021年
本文从环境美学角度考察道教驭水实践的双重表述。从宗教仪式到文学文本,道教驭水实践的表述重点经历了由人神关系、人人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和转变。论文通过透视这一套融现实目的、审美态度与道德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旨在揭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李裴
关键词:环境美学道教
略论道教“山居模式”的环境美学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李裴
关键词:道教环境美学
略论道教入山禁忌及其环境美学指向被引量:1
2017年
中国道教因其崇山的传统和入山修道的独特宗教诉求形成了特殊的入山禁忌,包括入山的时间、空间、行为禁忌等。道教入山禁忌以万物有灵观为认识论前提,体现了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独特审美体验,其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环境美学思想对于今天建设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生态-环境美学理论,仍有其宝贵的思想价值。
李裴
关键词:道教环境美学
疏离与认同:略论道教的“山居”模式
2015年
"山居"模式是道教重要的环境模式,隐山修炼更是道士的一种主动选择。作为道教自身的小传统,代表求仙、超脱、隐逸的山居模式与代表制度、规范、官方的城市宫观道教是疏离的。正是这种疏离,使真正的志道求仙者保存了道教之为道教的神圣性,在"山居"所隐喻的"道法自然""人天合一"中,求仙者实现了自我认同并复归神仙之道真正的旨趣。而在此基础上,道教进一步提出"人人自有其所隐之山",超越了形式上的"山居"模式,昭示了人皆有得道的可能。本文据此梳理道教的"山居"模式,试图揭示其丰富的宗教和审美内涵。
李裴
关键词:疏离
从文化符号到环境美学:论道教视域下“山”的美学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在道教传统中,"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符号。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经验。本文以此对道教视域下的"山"意象进行梳理,尝试从"山"的三种环境美学特征:"清静"、"神秘"、"神圣"来揭示其宗教意义和审美内涵。
李裴
关键词:文化符号环境美学道教
浅析道教文本中的“皂荚”意象被引量:2
2013年
在道教仙传文学等文本中,"皂荚"意象屡屡出现。其内涵、指向是什么?其于道教有何独特意义?本文从道教的养生实践、成仙理想、济世传统等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尝试厘清一些被遮蔽的事实,揭示其中所隐藏的道教观念。
李裴
关键词:皂荚成仙济世
时间之美:以道教文本中的植物意象为中心被引量:1
2020年
汉末道教产生以后,在古代植物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生成仙的追求,形成了大量具有突出道教意味、反映道教永生梦想的植物意象。随后产生的植物服食技术,通过“使其特殊”的美学原则,在对自然时机的选择、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对植物食用禁忌的遵守中,打断了时间的线性演进,否定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体现了伟大的超越精神。植物意象中体现的时间之美,是自然之美,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李裴
关键词:植物意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