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2B00-04)

作品数:6 被引量:194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春乙张继权高晓容张玉静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东北玉米
  • 3篇玉米
  • 3篇生育
  • 3篇生育阶段
  • 3篇冷害
  • 2篇早稻
  • 2篇双季早稻
  • 2篇热害
  • 2篇作物
  • 2篇作物系数
  • 2篇旱涝
  • 2篇干旱
  • 1篇低温冷害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干旱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需水
  • 1篇需水量
  • 1篇有效降水
  • 1篇有效降水量

机构

  • 8篇东北师范大学
  • 7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8篇张继权
  • 7篇王春乙
  • 2篇高晓容
  • 2篇张玉静

传媒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灾害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近50年东北玉米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旱涝时空变化被引量:115
2012年
分析近50a东北玉米生育阶段的水分供需及旱涝变化,可以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基于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及近10a农业灾情多元数据,利用作物系数法计算4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揭示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水分供需的时空规律;以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近50a东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旱涝分布及演变。结果表明: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需水量没有显著变化;乳熟-成熟阶段,有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其它3个阶段和全生育期没有明显的旱涝变化。4个生育阶段需水量空间差异较大,基本呈带状分布。播种-七叶期,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频率较低;后3个生育阶段,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频率较高,且全域、区域旱涝现象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域、区域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次数明显增加。
高晓容王春乙张继权薛绪掌
关键词:蒸散量作物作物需水量作物系数
近50年东北玉米生育阶段水分供需及旱涝研究
分析近50a东北玉米生育阶段的水分供需及旱涝变化,可以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基于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及近10年农业灾情多元数据,利用作物系...
高晓容王春乙张继权薛绪掌
关键词:生育阶段作物系数有效降水量
文献传递
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农业洪涝灾害的潜在损失逐渐增加,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了解农业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对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制定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对策的基P,。本文从农业洪涝...
郭恩亮张继权孙仲益乌兰朱萌
关键词:指标体系
文献传递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危险性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华北地区48个农气站冬小麦发育期资料(1981-2010年)和气象资料(1961-2010年)以及近50 a产量资料,将冬小麦全生育期划分为前期(播种期—起身期)、中期(拔节期—开花期)、后期(灌浆期—成熟期)3个阶段,并考虑了底墒形成期(播种当年7-9月)内的降水。通过构建干旱指数,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典型灾害年份的减产率数据,将不同发育阶段干旱灾害造成的灾损情况进行了量化,并以权重系数的形式来反映干旱危险性的贡献大小。最后利用GIS技术绘制了华北地区干旱危险性区划图。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均受到干旱威胁,其中中期水分亏缺最为严重。(2)冬小麦平均干旱指数空间分布在前期和后期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在中期由南向北递增。(3)华北地区冬小麦前期危险性权重系数由南向北逐渐增大,而中期危险性权重系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张玉静王春乙张继权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危险性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48个站点1961-2012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早稻生长季前期冷害、后期冷害、后期热害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52年来早稻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升高趋势(>0.5℃/10a);(2)前期冷害和后期冷害均从2000年初开始出现减弱趋势,后期热害从2000年初开始有显著增强趋势;(3)空间分布上,前期冷害高风险区基本与山脉地形特征相吻合,而后期冷害与水系的分布相关性很高。
姚蓬娟王春乙张继权
关键词:双季早稻冷害热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危险性评价被引量:7
2016年
为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的影响,选取对双季早稻影响最大的冷害、热害作为致灾因子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的危险性。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种植区48个农业气象站点1961—2012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结合1981—2010年的农业气象资料,判别并量化冷害和热害,以发育期为研究尺度构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危险性评价模型,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长季冷害、热害的发生情况、危险性大小以及各发育期危险性比重。结果表明:1冷害在分蘖期最强,热害在灌浆期最强;冷害变弱,热害变强;山地和丘陵地区多冷害少热害,平原地区多热害少冷害,但靠近大面积水域的平原地区在孕穗或开花期时常有冷害发生。2各发育期的危险度高值区与灾害值的高值区范围相似;从全生育期危险性来看,浙江是危险最高的地区,其次是湖北,而湖南和江西种植条件较好。3从各发育期危险比重来看,整个研究区在灌浆期危险比重最高,其次是分蘖期,然后是开花期,孕穗期最低。湖北主要在孕穗、灌浆期危险,湖南主要在分蘖、开花和灌浆期危险,江西主要在分蘖和灌浆期危险,浙江在开花和灌浆期危险。
姚蓬娟王春乙张继权
关键词:双季早稻
基于SPEI指数的华北冬麦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50
2015年
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不断加剧。利用华北冬麦区45个气象站1961—2010逐月温度与降水数据,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作为区域干旱指数进行华北冬麦区近50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近50年来华北地区平均温度明显上升,研究区整体呈现干旱化加剧趋势。华北地区平均SPEI指数对于典型干旱年份的表征准确,与历史资料相符合。(2)华北不同区域之间增温率不同,导致干旱化趋势存在差异。通过对典型站点的分析,发现增温率越大的区域干旱化趋势越严重。(3)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站次比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年型干旱的发生特点。对SPEI指数矩阵的EOF分析结果显示出华北地区典型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第一模态呈现全区旱涝变化一致型的分布形式,高值区包括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地区,表明这些地区对干旱的反应最为敏感。时间系数序列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呈现南北相反的分布型,河北及山东的大部分地区空间系数均为正值,而河南大部分地区为负值。时间系数序列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北部干旱化趋势加剧,南部干旱化有所缓解;第三模态呈现东西相反的分布形式,这种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张玉静王春乙张继权
关键词:干旱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温度资料和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基于热量指数构建生育阶段冷害指数,采用EOF分析、Mann-Kendall法、子波变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低温冷害时空分布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全区平均冷害强度呈极显著的减弱趋势,地区间冷害变化趋势呈现差异化特征,冷害强度减弱趋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递增;4个生育阶段冷害指数EOF第一模态均呈冷害空间变化趋势一致的特征;冷害强度呈较明显的减弱趋势,第1到第4生育阶段减弱趋势逐渐增大,突变均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冷害强度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出苗—七叶、出苗—抽雄存在明显的23、25年周期,出苗—乳熟、出苗—成熟均具有较明显的3年周期振荡。
高晓容王春乙张继权
关键词:低温冷害生育阶段冷害指数周期振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