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4200)
- 作品数:15 被引量:90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贞堂林松张松山洪森赵红超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教育部宿迁南钢金鑫轧钢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理学更多>>
- 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声电瓦斯预警指标优化研究与应用
- 随着煤矿进入深部开采作业,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日趋严重。声电瓦斯监测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煤矿突出危险监测工作中。但目前掘进巷道中的声电瓦斯监测技术不够完善,存在很多影响声电瓦斯监测准确性的因素,以及各种声电信号的干扰存在...
- 张酉年
- 关键词:煤与瓦斯突出参数优化预警指标
- 文献传递
- 江源煤矿采空区煤自燃气体特征及其对瓦斯爆炸影响研究
- 采空区煤自燃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使得环境温度升高,形成动态变化的温度场;煤自燃会产生大量可燃气体,与瓦斯和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在漏风和火风压的影响下形成动态的混合气体流场;同时,可燃气体对瓦斯爆炸上下限、爆炸特性会有一定的...
- 刘浩雄
- 关键词:煤矿采空区瓦斯爆炸煤自燃混合气体温度场
- 文献传递
- 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爆炸残留气体特征研究
- 2015年
- 为分析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爆炸残留气体成分的特征规律,利用水平管道煤尘爆炸实验装置进行了贫瘦煤、肥煤、气煤、长焰煤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尘爆炸实验,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尘爆炸后气体残留物含量的差异,并对气体残留物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煤的变质程度与煤尘爆炸气体残留物成分特征的关系以及研究煤尘爆炸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林松刘贞堂郭汝林张松山孔彪
- 关键词:煤尘爆炸变质程度
- 煤尘爆炸残留物特征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研究煤尘浓度、煤尘粒径以及点火能量对煤尘爆炸后气、固态残留物组分特征的影响,利用20L球形爆炸装置测试系统进行了煤尘爆炸实验,并对爆炸残留物进行了收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尘浓度的增加,气态残留物中CO、H_2、CH_4、C_2H_4、C_2H_6及C_3H_8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而CO_2先增大后减小,固态残留物挥发分与固定碳含量逐渐增加,灰分含量逐渐减少;煤尘浓度为100g/m^3时,粒径48~75μm的煤尘爆炸残留气体中CO、CO_2、H_2、CH_4等气体的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煤尘浓度为400g/m^3时,CO、CO_2、H_2、CH_4等气体的体积分数随着煤尘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固态残留物挥发分含量随煤尘粒径减小而逐渐减小,灰分含量逐渐增大;随着点火能量增大,气态残留物中CO、H_2、CH_4、C_2H_6、C_3H_8逐渐升高,固态残留物挥发分与固定碳含量逐渐减小,而灰分含量不断增大。
- 林松刘贞堂喜润泽张松山吴俊勇
- 关键词:煤尘爆炸点火能量
- 预制裂纹煤系岩石破坏的电磁辐射规律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实验研究了含预制裂纹煤系岩石单轴压缩破坏的电磁辐射规律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预制裂纹的存在降低了岩石破坏电磁辐射信号的强度及脉冲数,相较于45°裂纹岩样,预制30°裂纹岩样破坏的电磁辐射强度更低;含预制裂纹岩样破坏的电磁辐射信号具有波动性和阶段性;预制裂纹倾角不同时,煤系岩石受载破坏电磁辐射信号的主导机制也不相同。
- 宋晓艳李忠辉
- 关键词:预制裂纹单轴压缩电磁辐射顶板管理
- 水平管道煤尘爆炸残留物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7年
- 为了研究煤尘爆炸气固态残留物成分差异性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利用水平管道煤尘爆炸装置进行了煤尘爆炸实验,收集并分析了气固态残留物类别及特征。研究表明:爆炸后煤尘中灰分显著增加,挥发分和固定碳减少;爆炸前后煤尘的微观形貌特征差别明显,爆炸后煤尘颗粒表面光滑,且产生了颗粒破裂现象,部分颗粒中出现孔洞,少数颗粒呈现薄壳状,颗粒之间出现了粘结现象;煤尘爆炸气体残留物成分主要有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烷、乙炔、丙烷等,爆源点处最低氧气浓度仅为2.52%,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38%~0.68%,距离爆源点越远,氧气浓度越高,碳氧化物气体与烃类气体浓度越低。
- 刘贞堂林松赵恩来张松山郭汝林
- 关键词:时空变化特征煤尘
- 煤尘爆炸特征参数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采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研究了煤尘粒径、浓度、点火能量对煤尘爆炸最大压力、爆炸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尘粒径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煤尘浓度的增大,爆炸最大压力及爆炸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煤尘浓度在400~480 g/m3之间取得爆炸最大压力最大值0.94 MPa、爆炸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最大值28.79 MPa/s;在煤尘浓度一定的条件下,爆炸最大压力不随煤尘粒径的减小而单调变化,爆炸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随煤尘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大;随着点火能量的增大,爆炸最大压力及爆炸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明显增加。
- 刘贞堂郭汝林喜润泽
- 关键词:煤尘爆炸点火能量
- 油页岩巷道围岩变形失稳机理及支护技术被引量:3
- 2014年
- 针对甘肃窑街煤电集团海石湾煤矿油页岩回采巷道围岩在整个使用期内持续变形得不到有效控制的现状,综合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巷道变形失稳机理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水理、风化作用和不合理的支护时机选择是油页岩自身强度降低的根本原因;构造应力场的存在加剧了油页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提出油页岩巷道高强预紧、适度让压、封闭裂隙、切断水源的围岩稳定控制整体思路,通过采用高强预紧让压锚杆+锚网喷联合支护技术手段,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 赵红超张东升刘洪林吕金星温颖远
- 关键词:强度弱化围岩控制巷道支护
- 深部油页岩巷道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控制研究被引量:19
- 2012年
- 针对民和盆地窑街煤田侏罗世典型陆相油页岩巷道多次翻修仍然无法保证正常生产需要的现状,结合油页岩沉积环境及其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采用岩石强度衰减非线性蠕变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巷道围岩应力和围岩变形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指出围岩组分中较高的黏土类矿物成分在风化和水理作用下易膨胀崩解,时间效应对围岩强度的影响以及不合理的支护参数是巷道围岩变形失稳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强预紧,适度让压,封闭裂隙,切断水源"的围岩控制技术,通过高强预应力让压锚杆、锚索配套碟形托盘、及时喷浆、注浆等方法实现深部油页岩巷道围岩稳定控制。在埋深800~850 m的集中运输下山应用该技术与以往的支护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提出的围岩控制技术有效控制了巷道变形破坏,保证了巷道的稳定性。
- 赵红超曹胜根张科学王君得
- 关键词:油页岩蠕变让压支护围岩控制
- 采空区内煤自燃气体特征及产生规律分析被引量:17
- 2019年
- 针对目前对在模拟逐渐升温的采空区环境条件下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现象的研究较少的问题,以采集的4种变质程度的焦瘦煤、气肥煤、无烟煤、肥焦煤为例,利用煤自燃模拟系统进行了煤自燃实验,研究在采空区环境条件下煤的燃烧特征及自燃气体的产生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焦瘦煤、气肥煤、无烟煤、肥焦煤自燃时,温度会呈现"S"型上升趋势,前期温度先缓慢积累,而后开始快速升温,最后在300℃时趋于平衡,而后缓慢上升;不同煤样在自燃过程中均会产生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挥发性气体,且生成速率受温度影响,并出现极大值和极小值2个拐点;无烟煤温度上升曲线近似于直线,气体曲线随温度波动不明显;气肥煤和肥焦煤自燃时会产生大量CO和CH4,气肥煤产生CO的速率最快,CO最大体积分数可达8%,肥焦煤产生CH4的速率最快,CH4最大体积分数可达14%,焦瘦煤和无烟煤产生的CO和CO2的体积分数分别在2%和4%左右。
- 周冬刘贞堂钱继发林松刘冠华
- 关键词:煤自燃无烟煤气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