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30095)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陈磊杨晨朱俊玲高国栋王学廉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2篇皮层
  • 2篇脑电
  • 2篇肌电
  • 1篇电极
  • 1篇电图
  • 1篇正常大鼠
  • 1篇认知功能障碍
  • 1篇深部电极
  • 1篇神经元
  • 1篇睡眠
  • 1篇随机共振
  • 1篇随机共振现象
  • 1篇体外
  • 1篇帕金森病大鼠
  • 1篇皮层脑电
  • 1篇皮质
  • 1篇偏侧
  • 1篇偏侧帕金森病

机构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4篇陈磊
  • 4篇杨晨
  • 4篇高国栋
  • 4篇朱俊玲
  • 3篇王学廉
  • 3篇葛顺楠
  • 2篇常晓赞
  • 2篇李楠
  • 1篇王景
  • 1篇贺世明
  • 1篇闫志强
  • 1篇付建
  • 1篇薛伟宁
  • 1篇赵江涛
  • 1篇李敏
  • 1篇汪鑫
  • 1篇王元
  • 1篇马久红
  • 1篇高立
  • 1篇曾杰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电极引导偏侧帕金森病猴脑深部电极植入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微电极记录(MER)联合MRI建立丘脑底核偏侧帕金森病猴脑深部电刺激(DBS)模型。方法 4只恒河猴在DSA下经一侧颈内动脉注射MPTP制作偏侧帕金森病模型,采用Kurlan Scale量表及阿扑吗啡实验评估模型效果。3.0T MRI扫描数据输入Leksell系统预定靶点坐标值,MER记录双侧丘脑底核电信号,确定靶点,植入电极并固定。术后MRI查看电极位置。结果 Kurlan Scale量表评分和阿扑吗啡实验表明: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建立成功。MER记录到两侧丘脑底核放电,且给药侧放电频率明显高于给药对侧(P<0.01);其修正MRI预定坐标值,术后MRI复查电极末端均位于丘脑底核内。结论 MER是MRI显影不清时丘脑底核定位的必要补充,MER联合MRI可以成功建立定位精确的丘脑底核偏侧帕金森病猴DBS模型。
陈磊李楠王学廉高立杨晨汪鑫马久红
关键词:帕金森病微电极恒河猴
氟哌啶醇致僵直大鼠皮质高电压纺锤波节律及面部肌电特征
2012年
目的研究氟哌啶醇对成年大鼠在自由活动状态下大脑皮质高电压纺锤波(high-voltage spindles,HVSs)及相应面部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视频录像,对可自由活动的大鼠进行皮质脑电和面部肌电长程记录,观察氟哌啶醇致僵直大鼠皮质HVSs节律数量及相应面部活动及肌电的变化。结果在清醒静止状态下,正常大鼠自发出现HVSs节律,面部可见触须震颤,经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0mg/kg和3.0mg/kg后,大鼠呈现僵直状态,HVSs节律数量增加,面部抽搐活动增多,波及范围扩大,强度增加,肌电显示节律性活动增多、持续时间延长。结论氟哌啶醇作为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可增强HVSs节律及面部抽搐,提示多巴胺D2受体参与HVSs节律的调节。
杨晨陈磊葛顺楠付建朱俊玲高国栋
关键词:氟哌啶醇锥体外系副作用肌电描记术
氯丙嗪对大鼠皮层HVSs节律及面部抽搐增强作用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氯丙嗪对正常成年大鼠自由活动状态下皮层HVSs节律以及面部抽搐的影响。方法通过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视频录像,对可自由活动的正常大鼠进行皮层脑电和面部肌电长程记录,观察大鼠腹腔注射氯丙嗪后皮层HVSs节律个数、持续时间以及HVSs出现期间面部活动及肌电的变化。结果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下自发出现HVSs节律,面部偶发抽搐,腹腔注射低剂量氯丙嗪(1.5mg/kg)和高剂量氯丙嗪(3.0mg/kg)后均使HVSs节律个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大鼠面部肌肉节律性活动增多、持续时间延长。结论氯丙嗪能增强生理状态下出现的HVSs节律及面部抽搐,提示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副作用可能与HVSs节律有关,而多巴胺受体可能参与大鼠皮层HVSs节律的调控。
杨晨陈磊常晓赞葛顺楠朱俊玲高国栋
关键词:氯丙嗪脑电图肌电图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找出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因子。方法:参照运动障碍协会工作组推荐的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及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Ⅰ~Ⅲ)对81例PD患者进行评估。结果:81例PD患者中47例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占58%,23例无认知功能障碍,占28%;14%PD—MCI病人病程小于5年。PD.MCI组与帕金森病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PD—NCI)组在文化程度、H&Y分期、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空间/执行功能、延迟记忆、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认知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DRsⅢ、姿势不稳步态障碍(PIGD)差异有统计学意K(P〈0.05);MoCA评分与年龄(r=-0.31,P〈0.05)、H&Y分期(r=-0.44,P〈0.05)、UPDRS—Ⅲ分数(F.0.32,P〈0.05)、UPDRS—II(r=-0.35,P〈0.05)、UPDRS—I(r=-0.40,P〈0.05)、迟缓(r=-0.38,P〈0.05)、PIGD呈负相关(r=0.31,P〈0.05),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0.30,P〈0.05)。纳入MoCA评分为因变量,年龄、教育程度、H&Y分期、UPDRS-111分数、UPDRS—Ⅱ分数、UPDRS—1分数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Bcoe伍cients.0.06,P〈0.05)和H&Y分期(βcoefficients-0.80,P〈0.05)为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因子;为观察uPDRSⅢ中亚项评分对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单独纳入迟缓和PIGD评分为自变量,结果迟缓为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因子(Bcoefficients.0.12,P〈0.05)。结论:MCI是PD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非运动症状,以视空间/执行功能、延迟记忆、注意力、语言功能障碍为主。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年�
曾杰李楠赵江涛陈磊王景王学廉
关键词: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模式中的随机共振现象
2011年
目的 ;验证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模式中存在随机共振现象。方法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大鼠脑片丘脑底核神经元进行阈下正弦电流刺激,通过叠加不同输入频率正弦电流和不同强度噪声,分析峰峰间期(ISIH)和信噪比(SNRISIH),观察神经元放电特点。结果在单细胞水平证明了在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中存在随机共振现象。在中等噪声强度时(约在20~25 pA处),丘脑底核神经元对叠加噪声的阈下周期性刺激存在最佳响应,其信噪比达到峰值;在一定频率范围(约为5~10 Hz),噪声和神经元输出反应之间存在最适匹配,神经元对阈下弱信号的检测提取能力最佳。结论正常大鼠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模式中存在随机共振现象。
王元闫志强薛伟宁朱俊玲贺世明高国栋
关键词:随机共振丘脑底核
6-OHDA帕金森病大鼠快动眼睡眠状态下皮层脑电及基底节场电位的异常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在快动眼睡眠状态下皮层脑电和基底节场电位的异常变化。方法: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两点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并经阿扑吗啡注射诱发旋转对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多导宏电极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视频录像,对正常大鼠和6-OHDA大鼠PD模型进行苍白球场电位和皮层M1、M2区脑电的多部位24小时同时记录。功率谱分析和相干分析用于揭示快动眼睡眠状态下各记录位点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不同记录位点神经元集群之间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6-OHDA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在REM期间的皮层脑电在θ和γ频段上都有变化: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θ频段成分消失,辅助运动区M2的θ频段成分略有增加,患侧苍白球的θ频段成分增大显著;M1区的γ频段成分增大,而γ频段成分在苍白球基本没有变化。结论:6-OHDA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可造成大鼠双侧皮层M1区θ节律的消失和γ节律的增强,以及对侧M1-M2区之间在γ节律上的同步被显著增强,而γ节律在苍白球没有变化。这些异常电活动可能是由于VTA受损引起从而与帕金森病的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有关。
常晓赞葛顺楠杨晨李敏井晓容朱俊玲王学廉高国栋
关键词:帕金森病快动眼睡眠皮层脑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