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XJY006)

作品数:14 被引量:199H指数:7
相关作者:李晓燕王彬彬蔡军何晓玲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农业
  • 6篇生态
  • 4篇低碳
  • 3篇低碳农业
  • 3篇生态文明
  • 2篇生态补偿
  • 2篇民族
  • 2篇民族地区
  • 1篇低碳化
  • 1篇低碳化发展
  • 1篇低碳模式
  • 1篇地区农业
  • 1篇溢价
  • 1篇应对气候变化
  • 1篇有偿
  • 1篇有偿化
  • 1篇政府
  • 1篇生态补偿机制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环

机构

  • 11篇四川省社会科...
  • 9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航空职业...

作者

  • 12篇李晓燕
  • 4篇王彬彬
  • 4篇蔡军
  • 1篇何晓玲

传媒

  • 7篇农村经济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经济体制改革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长效联动的实施机制建设城镇生态文明被引量:1
2013年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融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城镇生态文明,这是我国城镇化环境难题的破解之法。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其关键是城镇化模式的转变,而最终目标是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机制是一种长效联动机制,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在城镇化的全过程、贯穿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不同制度层面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李晓燕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
生态补偿的制度建构:政府和市场有效融合被引量:43
2015年
生态补偿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市场化发展最快的生态治理领域之一。它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的"庇古税",先后形成了基于市场机制的科斯型生态补偿和基于政府干预的庇古型生态补偿两种基本制度范式。在全球生态治理转型背景下,生态补偿呈现出市场与政府深度融合的趋势,融合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工具、构建分类融合和"市场增进"的制度框架、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补偿长期奉行"单一政府主导"模式,已显现出生态治理绩效和生态创新效率边际递减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生态环境成本的市场化、全产业链的综合补偿,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分类补偿,推进环保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王彬彬李晓燕
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文明
以主体权益为导向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被引量:3
2016年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损失的利益通过各种权益得到回报,补偿机制才算有效。因此,明确利益主体的利益损失和权益获得,在生态补偿不同阶段考虑主体的利益诉求而制定阶段性实施的重点,是现有生态补偿实践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也是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实施的关键。
蔡军李晓燕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
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及其制度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的实质是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关系,通过这种稳定的关系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其制度的属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性的利益联结,能够对保护者产生激励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农牧民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多重效益。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加快农业生产中的"补偿"式发展,守住民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底线,同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与生态环境损害下降,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李晓燕
关键词:民族地区
基于绿色农业的市场化直接补偿方式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2015年农业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传统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在农业领域收效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兼具自然属性与产业属性,偏重自然属性而忽略产业属性的传统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农业市场化生态补偿亟需形成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新方式。本文从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分析入手,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分为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通过研究以支付服务为对象、专属市场为中介的市场化间接补偿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以供给服务为对象,生态溢价为核心,品牌诱导、供给激励与风险分担为机制的市场化直接补偿方式。
王彬彬李晓燕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服务
民族地区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研究——以攀西地区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不是资源绝对匮乏问题,而是丰富的资源怎样得到有效利用、怎样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的问题。攀西地区是四川少数民族主要集中的区域,优势特色农业资源非常丰富,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低下。重新审视该区域农业资源价值,用新理念、新方式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对于攀西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实现途径:一是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三是培育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文化。
蔡军
关键词:民族地区
生态文明理念下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有偿化开发——基于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视角被引量:8
2014年
"富饶的贫困"一直是困扰西部发展的难题,丰硕的自然资源并未给西部地区带来应有的富足。自然资源优势,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下,在适宜的机制作用下,才能转变为经济优势,资源才能转化为财富。在过去的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是在工业文明理念下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开发方式是掠夺式的、粗放式的,其结果导致资源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地居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要求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转变自然资源开发方式,确保资源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源地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资源地居民从中受益。转变资源开发方式,实现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在于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化开发。
李晓燕蔡军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资源
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被引量:16
2016年
生态农业是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不仅在于提高技术效率、提供政府补贴,更要创新经营模式,形成基于市场的长效发展机制。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产业融合"、"商业化运营"等理念,将经营模式创新作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重要切入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农场-机构"计划、社区支持农业、预售制农业等生态农业主流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生态经济效益,提出推进生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范生态农业标准和生态农产品认证、强化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人才支撑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蔡军王彬彬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营模式
基于多中心治理与分类补偿的政府与市场机制协调——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新思路被引量:13
2018年
新形势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除了秉承一般意义上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基本内容、实施层次以外,还需要顺应新形势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发展要求,从农业生态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入手,破解现有制度实施中遇到的难题。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机统筹起来,这就要求进一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构建多方主体参与,政府市场互补,市场供求、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与政策体系。
王彬彬李晓燕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被引量:43
2010年
自低碳经济提出以来,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工业,在农业中发展低碳经济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未得到重视,低碳农业的概念更是少有人提出。作者结合农业的产业特征和低碳经济的丰富内涵,尝试提出低碳农业的内涵、特征和多元功能,并结合四川省情,分析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并从农业经济视角和相关利益主体视角出发,提出低碳农业的节碳固碳机理和利益联结机制,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探讨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途径。
李晓燕王彬彬
关键词:低碳农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