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096RJZA010)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广王琦刘强赵有益李玥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小麦
  • 2篇小麦产量
  • 2篇APSIM
  • 1篇应对气候变化
  • 1篇声音
  • 1篇碰撞
  • 1篇小麦生产
  • 1篇霉变
  • 1篇耕作
  • 1篇耕作措施
  • 1篇光温
  • 1篇旱地
  • 1篇不同耕作
  • 1篇不同耕作措施

机构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李广
  • 1篇罗珠珠
  • 1篇杨梅
  • 1篇燕振刚
  • 1篇黄高宝
  • 1篇李玥
  • 1篇赵有益
  • 1篇刘强
  • 1篇王琦
  • 1篇杨婷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计算机仿真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旱地小麦产量对光温的响应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索光温协同作用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机制和规律,文中运用APSIM模型模拟小麦产量对光照和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不变时,小麦产量随光照升高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型变化,光照降低阈值点为3.23MJ/m2(日平均光照为17.89MJ/m2)。当光照小于17.89MJ/m2,光照对产量为负效应,每增加0.5MJ/m2,最大减产幅度高达7.1%,平均减产4.2%。当光照大于17.89MJ/m2,光照对产量为正效应,每增加0.5MJ/m2,最大增产幅度为2.9%,平均增产1.0%;当光照不变时,小麦产量与温度呈二次抛物线下降型变化,且温度对产量的贡献呈叠加递减效应。温度每升高0.5℃,最大减产幅度高达13.37%,平均减产7.31%。光照和温度二者之间存在正的互作效应,光照升高的增产效应不能补偿高温所导致的减产。
杨婷李广
关键词:APSIM小麦产量光温
基于小麦碰撞声音的霉变区域识别仿真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小麦霉变区域的识别优化问题,由于小麦霉变粒、受损颗粒与完好粒的物理构造不同,碰撞声信号与正常小麦信号一定存在差异。差异特征各项属性很容易受到外部噪声的干扰发生改变,造成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很难准确识别。提出了一种加入干扰分类去除因子的小麦碰撞差异特征霉变识别方法。在小麦碰撞过程中,确定分类决策因子,并且将小麦碰撞声音的残差平方和SSE引入核函数,设计一个小麦碰撞约束超平面,确保碰撞中的系数特征点中的正类输入以及负类输入,分别处于该约束超平面的两端,实现对霉变小麦碰撞特征的干扰消除。实验表明,改进算法实现了小麦霉变区域的特征识别的优化。
杨梅李广
不同耕作措施旱地小麦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效应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为探索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影响的机制和规律,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调试APSIM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然后用APSIM模型模拟温度和CO2浓度两因素七水平小麦产量,分析了3种耕作措施下小麦产量对温度和CO2浓度的响应及敏感性强度。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小麦产量随CO2浓度升高呈二次抛物线上升型变化,但会出现报酬递减,且免耕覆盖的增产效应大于传统耕作和免耕2种耕作措施;小麦产量随温度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型变化,其中传统耕作和免耕呈二次抛物线递减型变化,并呈叠加递减效应,而免耕覆盖呈二次抛物线拐点型变化,拐点值为0.94℃时,小麦产量可达到2 818.3kg/hm2。温度和CO2浓度互作对小麦产量的敏感性分不敏感、正敏感和负敏感区域,且免耕覆盖的敏感性变化较小。在3种耕作措施中,免耕覆盖CO2浓度升高小麦的增产效应可以补偿高温所导致的减产,并且温度和CO2浓度具有更好的协同促进作用。免耕覆盖小麦生产具有较好应对温度和CO2浓度变化的能力,可以缓减气候变化带来的负效应。
李广李玥黄高宝罗珠珠王琦刘强燕振刚赵有益
关键词:APSIM耕作措施小麦产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