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2Z406)

作品数:8 被引量:53H指数:5
相关作者:杨涛吴东来康晓平杨银辉李永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病毒
  • 3篇基因
  • 3篇基因芯片
  • 2篇原核表达
  • 2篇舌病
  • 2篇蓝舌病
  • 2篇蓝舌病病毒
  • 2篇多重RT-P...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东方马脑炎病...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脑炎
  • 1篇乙型脑炎病毒
  • 1篇疫病
  • 1篇人兽
  • 1篇人兽共患
  • 1篇人兽共患病
  • 1篇森林脑炎
  • 1篇森林脑炎病毒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动物疫病...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杨银辉
  • 5篇康晓平
  • 5篇吴东来
  • 5篇杨涛
  • 4篇李永强
  • 4篇刘洪
  • 3篇步志高
  • 3篇王群
  • 3篇张维军
  • 3篇祝庆余
  • 3篇孙庆歌
  • 2篇宋红梅
  • 2篇徐青元
  • 2篇孙恩成
  • 2篇刘霓红
  • 2篇王凌凤
  • 2篇李文京
  • 2篇马健男
  • 2篇蔡绪禹
  • 1篇林燕

传媒

  • 5篇中国预防兽医...
  • 2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年份

  • 2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蓝舌病病毒17型VP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鉴定被引量:13
2011年
为制备蓝舌病病毒(BTV)血清17型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及鉴定其抗原表位,本研究用原核表达系统部分重叠表达的两段VP2蛋白共同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杂交瘤细胞,通过以重组VP2蛋为白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筛选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BTV17 VP2蛋白的MAbs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F4和4H10。Ig亚类鉴定2株MAbs均为IgG1/κ链。Western blot证明,2株MAbs均能识别重组VP2蛋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2株MAbs均与BTV17呈阳性反应,其中MAb 3F4与BTV1、BTV2、BTV3、BTV5、BTV8、BTV11、BTV13、BTV16、BTV23、茨城病病毒(IBAV)、牛轮状病毒(BRV)、牛呼肠孤病毒(RV)均呈阴性反应,但与BTV10和BTV24呈弱阳性反应。利用合成多肽对VP2抗原表位鉴定结果表明,MAb 3F4识别的抗原表位为540DPWNNR545,MAb 4H10识别的抗原表位为540DPWNNRA546。本研究结果为建立BTV17型特异性检测方法及VP2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凌凤杨涛孙恩成耿宏伟秦永丽赵晶蔡绪禹刘霓红李文京吴东来
关键词:VP2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
蓝舌病病毒VP7基因的原核表达被引量:10
2009年
为获得蓝舌病病毒(BTV)VP7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本实验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了血清1型BTV的VP7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MAL-VP7。将重组质粒转化TB1感受态细胞,以0.5mmol/L的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融合蛋白MBP-VP7以可溶形式存在,分子质量约为90ku。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BTV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开展BTV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宋红梅杨涛马健男王群张维军徐青元杨增岐吴东来
关键词:蓝舌病病毒VP7基因原核表达
5种人兽共患病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被引量:10
2009年
为建立可同时检测裂谷热病毒(RVFV)、戊型肝炎病毒(HEV)、狂犬病毒(RV)、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及口蹄疫病毒(FMDV)5种人兽共患病病毒的多重RT-PCR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上述5种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了5对多重PCR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检测以上5种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通过对同一种属的其他病毒及相关病毒的检测,确定方法的特异性;通过对体外转录合成的RNA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确定方法的敏感度。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RT-PCR反应体系中可同时检测以上5种病毒,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499bp、137bp、274bp、224bp、389bp;而对新城疫病毒(NDV)、赤羽病病毒(AKAV)、牛流行热病毒(BEFV)和乙型脑炎病毒(JBEV)的检测均为阴性;5种病毒RNA的最低检测拷贝数分别为2.91×104、3.14×103、1.25×103、6.65×103和2.38×104。利用该方法对11份RV已知阳性样本和7份HEV已知阳性样本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可同时检测5种人兽共患病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
孙庆歌杨银辉张维军王群康晓平李永强白宇童铁钢杨涛步志高吴东来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狂犬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口蹄疫病毒多重RT-PCR
针对多种强致病性病毒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
2008年
为了制备灵敏的可检测多种烈性病毒性病原体的基因芯片,本研究设计了针对21种烈性病毒性病原体的基因芯片检测探针,每种5条,长50 bp.并以甲病毒属的基孔肯亚病毒和黄病毒属的黄热病毒细胞培养物为检测模型,摸索了合适的病毒基因处理与扩增方法.将提取的病毒RNA先用DNaseⅠ处理,以去除掉其中的DNA分子,然后利用病毒属特异性引物进行反转录,以引导病毒基因组的合成,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宿主细胞基因成分的干扰.进行随机PCR扩增后将扩增产物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分别出现了4条基孔肯亚病毒探针信号和5条黄热病毒的探针信号,说明所设计的检测探针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用于这2种病毒的特异性检测.这种病毒基因样品的处理和扩增方法也为此基因芯片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康晓平杨银辉刘洪李永强孙庆歌祝庆余
关键词:病毒探针设计芯片检测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建立能对25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进行筛查及鉴定用的基因芯片技术,本实验首先设计针对每种病毒的寡核苷酸探针并进行探针特异性的生物信息学验证.然后探索病毒核酸随机扩增方法,优化杂交动力学条件,建立本芯片标准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最后用细胞培养的病毒和模拟临床标本验证芯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锚定随机PCR扩增法适合于本芯片病毒核酸的扩增;芯片杂交前用0.25%NaBH4进行封闭,最优杂交条件为51℃,2h及50%甲酰胺浓度;芯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检测特异性.初步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技术可应用于对25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毒进行筛查及鉴定.
李永强康晓平孙庆歌刘洪常国辉祝庆余杨银辉
关键词:基因芯片技术特异性
西尼罗病毒NS1基因的原核表达与抗原性鉴定被引量:2
2009年
为进行西尼罗病毒(WNV)NY99株NS1蛋白的免疫学研究,通过PCR方法扩增WNV NY99株NS1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上,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c2X-NS1,经IPTG诱导得到可溶性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NS1融合蛋白(MBP-NS1),其分子质量约为90ku,约占可溶性菌体蛋白质量的50%。利用直链淀粉树脂柱对MBP-NS1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的纯度达到60%,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检测证明纯化的MBP-NS1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为进一步开展关于WNV NS1蛋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健男杨涛王群张维军徐青元田野林燕宋红梅步志高吴东来
关键词:西尼罗病毒NS1基因原核表达
人兽共患病病毒基因芯片检测敏感性的测定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测定人兽共患病病毒基因芯片检测的敏感性,为建立高通量的人兽共患病病毒检测基因芯片提供依据。方法以黄病毒属的日本脑炎病毒(JBEV)作为检测敏感性的模型,以随机PCR扩增法扩增病毒基因组,然后将扩增产物标记荧光染料后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以两种方式测定芯片的敏感性,即最低检出核酸量和最低检出病毒TCID50量。最后,与特异PCR敏感性比较,评估本芯片的检测敏感性。结果人兽共患病病毒基因芯片至少可以检测出300ng的随机PCR产物核酸量。对病毒的检测敏感性可以达到10倍稀释的TCID50病毒量(即每200μl含有105TCID50的病毒量),与特异PCR检测敏感性相当。结论人兽共患病病毒芯片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检测敏感性;建立高通量的人兽共患病病毒检测基因芯片技术具有可行性与实用性。
李永强康晓平王伟周孙庆歌刘洪祝庆余文其林杨银辉
关键词: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5种脑炎人兽共患病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9
2011年
为建立同时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森林脑炎病毒(TBEV)、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的多重RT-PCR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引物组合及PCR反应条件,建立可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方法,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411 bp(JEV)、945 bp(TBEV)、193 bp(EEEV)、545 bp(WEEV)和769 bp(CHIKV);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病毒核酸最低检测拷贝数分别为7.1×103、3.6×103、2.2×103、5.6×103和5.1×103。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为以上5种人兽共患脑炎病病毒提供快速检测手段。
蔡绪禹康晓平刘洪李裕昌孙恩成王凌凤杨涛刘霓红步志高李文京杨银辉吴东来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多重RT-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