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1958~2002年海洋同化资料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温场,定义了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永久性暖池(简称印.太暖池)指数,即不随季节变化的27.5℃等温面所包含的〉27.5℃的暖水体积或强度,并采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池和西太平洋暖池均具有显著的准10a的周期振荡和1976~198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特征,暖池由1976年前的“冷”暖池转变为1986年后的“热”暖池;暖池指数的季节循环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特征,特别是西太平洋暖池在异常暖年代其季节变化还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暖池三维结构的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暖年代热带南印度洋暖水的向西向南扩张和西太平洋暖池东边界的向东及北边界的向北扩张,暖异常主要分布在60m以浅的上混合层中暖池的东边界区域,而其下面的温跃层内则为更强的异常降温,垂向上表现出上暖下冷的斜压模态结构,而温跃层和混合层深度的变化在不同暖池区则有不同的特点,表明东印度洋暖池和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可能由不同的机制引起,尚需进一步分析其海洋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利用1948~2004年美国月平均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根据经向风的垂直切变定义了亚澳越赤道季风环流指数(IAAM),分析了亚澳季风(AAM)系统中越赤道季风环流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AM的年际变化主要以2~3 a和准5 a周期振荡为主。利用合成分析,探讨了年际尺度上亚澳越赤道季风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环流异常主要表现为整个东亚季风区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减弱和热带季风区夏季风跨赤道季风环流的异常加强,以及夏季赤道沃克环流和南亚高压的减弱。
利用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对全国730个站点自1951~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平均分析,研究全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以季节变化为主,而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以季节内振荡为主。气候平均下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和Madden and 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振幅都在4月份开始加强,在11月份开始减弱,而MJO全年表现都很显著,准双周振荡主要在夏季显著;MJO主要分布在36°N以南的长江巾下游地区,准舣周振荡主要分布在115°E以西的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