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4B09)
- 作品数:3 被引量:46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满宜朱以明姜春岩鲁谊荣国威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大结节与假体背翅间相对位置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大结节在肱骨头上分布位置的解剖学规律,从而指导术中复位。方法收集9具新鲜冷冻上肢(18只)尸体标本,制成两部分解剖颈骨折模型。以标准方法进行肱骨近端假体重建。重建时将肱骨头后倾角度定位于20°和40°位。分别测量在人工肱骨头处于不同后倾角度时,结节间沟与假体外侧背翅之间的距离。结果后倾20°时,侧方背翅在结节间沟后方平均7.3 mm处,而后倾40°时平均为4.0 mm。结论将假体的后倾角度确定于20°~40°之间时,结节间沟均位于假体侧方背翅的前方;也就是说如果大节结存在骨折移位的话,在重建大结节时,应将其固定于侧方背翅的表面才更加符合正常解剖关系。
- 朱以明姜春岩王满宜
- 关键词:肱骨骨折关节成形术解剖学
-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大结节影像学改变与肩关节功能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观察新鲜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随访X线片上重建大结节影像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原因及其与肩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7月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新鲜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59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男28例,女31例;年龄28~80岁,平均59岁。以随访中肩关节外旋正位X线片上出现大结节影像明显变化的8例为研究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肩关节功能,明确大结节影像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术后主动前屈上举角度、主动前屈上举肌力、主动体侧外旋肌力、SST评分以及ASE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动体侧外旋角度和主动体侧内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若随访过程中逐渐出现肩关节外旋正位X线片上大结节影像明显减小甚至消失可能预示肩关节功能恢复不佳。推测造成这种大结节改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大结节骨块血运差导致的部分骨吸收,以及大结节骨块不愈合导致的骨块进一步移位。
- 姜春岩朱以明鲁谊王满宜荣国威
- 关键词:肩关节放射摄影术
-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大结节不同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1
- 2006年
- 目的对比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以解剖方式和以重叠方式对大结节进行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8对(16个)新鲜冷冻肩关节标本,按左右侧配对分为解剖重建组和重叠重建组。通过截骨制作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模型,对解剖重建组标本中的大、小结节按解剖位置复位固定;对重叠重建组的标本,在保证大、小结节与肱骨头假体相对位置正常的前提下将大、小结节与肱骨干进行重叠方式固定(重叠5mm)。两组标本使用相同的固定方式。对肩关节不同的外旋和前屈上举角度时大结节与肱骨干之间的相对位移进行测定。结果当肱骨干外旋至中立位时,解剖重建组的平均位移为(1.81±1.75)mm,重叠重建组为(3.23±2.9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肱骨干前屈至30°和60°时,解剖重建组的位移分别为(4.01±5.00)mm和(5.99±6.97)mm,重叠重建组分别为(3.02±5.27)mm和(6.97±7.00)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被动外旋至中立位时,解剖重建组的大结节稳定性优于重叠重建组。提示采用重叠方式对大结节进行固定,可能会在抗外旋稳定性上出现损失。即使术后按照标准康复程序进行被动活动,大结节相对于肱骨干的位移还是比较明显。因此,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应适当推迟术后开始被动功能锻炼的时间。
- 姜春岩朱以明鲁谊王满宜荣国威于柳平姚学锋孟利波
- 关键词:肩关节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