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JL064)

作品数:13 被引量:265H指数:8
相关作者:姚成胜黄琳李政通吕晞杜涵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粮食安全
  • 3篇农业
  • 2篇食物安全
  • 2篇食物资源
  • 2篇实证
  • 2篇实证分析
  • 2篇综合评价
  • 2篇粮食生产
  • 2篇劳动力
  • 2篇集约利用
  • 2篇耕地
  • 2篇安全状况评价
  • 2篇长江
  • 1篇指标体系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化
  • 1篇中国粮食安全
  • 1篇中国粮食生产
  • 1篇生态
  • 1篇生态补偿

机构

  • 13篇南昌大学
  • 7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13篇姚成胜
  • 7篇黄琳
  • 7篇李政通
  • 3篇吕晞
  • 3篇白彩全
  • 3篇杜涵
  • 1篇易行
  • 1篇万珍
  • 1篇滕毅
  • 1篇段敏
  • 1篇李嘉桐
  • 1篇唐俊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统计与决策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关系辨析及其实证分析被引量:36
2016年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运用耦合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景观城市化子系统和粮食生产资源子系统对城市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系统具有最大的影响效应,是协调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必须考虑的重点;1990-2011年间,城市化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的协调度不断上升,先后经历了低度协调、中部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发展阶段,但自2001年以来,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一直高于粮食安全综合发展指数,表明在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将是城市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
姚成胜邱雨菲黄琳李政通
关键词:城市化粮食安全耦合度
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被引量:91
2015年
运用食物系统的观点,结合中国实际,从粮食生产资源、粮食可供量与稳定性、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利用水平等4个层面出发,构建了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1990-2011年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安全系统的发展呈现出稳步上升、快速下降和快速上升3个发展阶段,粮食安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也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粮食生产资源和粮食可供量与稳定性2个子系统对粮食安全系统的影响占主要地位。粮食安全系统的障碍因素诊断分析表明,在1990-2000年,财政支农支出、粮食总产量和道路密集度3个指标是粮食安全系统的最大障碍因素,但在2000-2010年,三者对粮食安全系统的障碍度不断下降,但人均耕地面积的障碍度不断增加。2010年,人均耕地面积已成为粮食安全系统最大的障碍因素,其次分别为粮食净进口量和粮食价格水平。最后,从3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了讨论。
姚成胜滕毅黄琳
关键词:农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我国食物资源安全状况评价及其对策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以食物自给率(FSR)及其均值(M)和变异系数(CV)为评价指标,对1991-2012年中国粮食、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水产品、水果、蔬菜9大类食物的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研究期内中国粮食生产已无法完全满足自身的粮食需求,粮食已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两者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3.34倍和6.54倍。2中国各种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供给量均远远超过需求量,表明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等6大类食物均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它不但可以满足我国的消费需求,而且有大量剩余可供出口或储备。3水果和蔬菜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整体上看这2类食物也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
姚成胜黄琳
关键词:食物安全粮食安全综合评价
河南省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分析了其在1991-2008年期间的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粮食消费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61%,高于同期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0.15%;其中口粮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2)1991-2008年期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量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94%和12.06%,分别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20倍和3.34倍;2004年之后饲料粮消费量首次超过口粮消费量,成为粮食消费的最大主体;(3)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食品工业是河南省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必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将对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4)研究期内,河南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系数经历了下降、波动、下降和快速上升四个发展阶段,其平均值为4.43%,表明18年来河南省不但维护了人口大省自身的粮食安全,而且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姚成胜黄琳吕晞
关键词:粮食安全
基于能值理论的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36
2014年
为揭示1990-2011年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能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将耕地利用集约度分解为生产要素集约度和复种指数2个指标的乘积,剖析了中国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劳动力等五大生产要素集约度和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1年,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农膜4种生产要素的工业辅助能集约度呈线性增长趋势,而劳动集约度则呈现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1996年工业辅助能集约度在生产要素集约度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50%,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期间复种指数增长率为0.1794,其对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996年劳动集约度高的主要是处于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中的西部农业省份,而工业辅助能集约度高的大都是初步或基本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或工业基础好的省份;1996-2008年,沿海经济发达区、西部地区和部分粮食主产区劳动集约度下降幅度较大而工业辅助能集约度上升幅度大;1996-2008年,复种指数下降是导致南方水稻主产区耕地利用集约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绝大多数北方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增长也主要是由于复种指数的增长。
姚成胜黄琳吕晞段敏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能值
农地转出、农民收入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被引量:5
2016年
农地流转是农民职业转变或土地经营权变化的过程,是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下的必然趋势。文章分别以储蓄、风险投资、家庭经营资产与首饰资本为因变量,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研究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的风险市场缺失,农民投资债券等有价证券的热情不高,储蓄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平均占比66.6%;耕地数量与土地外包的作用随着储蓄、家庭经营资产与首饰资本分位点的提高而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地流转则随着储蓄、家庭经营资产与首饰资本分位点的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土地外包将导致家庭经营资产比重上升,外包土地则会提高承包农户土地数量,从而进一步推动家庭经营资产的比重上升。
姚成胜李嘉桐万珍
关键词:农地流转家庭金融资产组合
长三角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被引量:39
2016年
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法与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采用静态与动态协调度两个指标,对2004—2012年长三角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测度,并运用Arc GIS软件绘制其时空变化图。结果表明:1从静态协调度方面看,长三角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比较高的协调阶段,即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2按2004—2012年静态协调度变化趋势,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可划分为逐步上升、逐步下降、先升后降、先降后升和循环波动5种类型;3从动态协调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的区域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南京—上海—杭州所围成的三角地区始终属于良好或优质协调区。
姚成胜李政通杜涵王静白彩全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
中国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要素投入空间门槛效应研究
2017年
文章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门槛效应进行分析,并从空间相关性和农业劳动人口比重空间分布研究了我国劳动力要素投入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空间门槛特征。研究表明:当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分别跨过0.067、0.243和0.285这三个门槛值时,农村固定资本投资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边际效应差异;东部、中部和北方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处于L-L集聚、H-L集聚或不显著地区;西南则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高的地区,处于H-H集聚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
李政通姚成胜白彩全唐俊
关键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ESDA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33
2016年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而粮食产量则是衡量粮食安全的最为重要指标,研究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效应对于实现其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种植业结构、农林牧渔业结构、农业生产经济收益、农业劳动力等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从农业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粮食产量分解的理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将粮食产量变化分解为种植经济的粮食安全效应、农业结构调整效应、农业劳动力农业经济收益效应、农业劳动力当量效应等4种。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和粮食生产的空间转移系数,揭示了4种效应对1978—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时序变化以及2000—2013年全国31省(市、区)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变化方面,农业劳动力农业经济收益效应都是驱动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种植经济的粮食安全效应则是抑制粮食增产的首要因素。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负面影响较小,而在农户主导模式下,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强,这一结果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明显。1978—2014年,中国劳动力当量效应对粮食产量变化由正向驱动作用不断向负向抑制作用转变,且其对粮食增产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这一现象在粮食主产区表现也尤为突出。因此,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尤其需要发挥政府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在确保农民生产粮食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加快延伸粮食生产产业链,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效配置。
姚成胜李政通易行
关键词:粮食产量农业经济
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面板计量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探究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国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给带内的11省(市)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文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通过面板数据分析,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对粮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就长江经济带整体而言,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与粮食生产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增加1单位耕地面积和1单位农业劳动力比重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分别为0.482和0.284。(2)就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在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层面上,存在着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式分布特征;在农业劳动力比重对粮食生产影响层面上看,则存在西部>东部>中部的分布特征。(3)从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比重影响粮食生产的成因方面看,长江经济带东部和中部地区是由于耕地面积小和农业劳动力短缺而对粮食生产产生制约作用,西部地区则是因为耕地质量差和农业劳动力过剩对粮食生产产生制约作用。
姚成胜李政通杜涵易行藏文婷
关键词:粮食生产耕地农业劳动力长江经济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