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5001)

作品数:8 被引量:229H指数:7
相关作者:肖辉郭学良肖稳安黄美元王振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降水
  • 5篇增雨
  • 5篇人工增雨
  • 4篇增雨效果
  • 4篇整层大气可降...
  • 4篇聚类分析
  • 4篇可降水量
  • 4篇降水量
  • 4篇大气可降水量
  • 3篇人工增雨效果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强对流
  • 2篇强对流天气
  • 2篇人工增雨效果...
  • 2篇冰雹
  • 2篇大风
  • 2篇值模拟
  • 1篇地闪
  • 1篇地闪活动
  • 1篇对流性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辽宁省人工影...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沈阳市气象局

作者

  • 6篇肖辉
  • 4篇房彬
  • 3篇郭学良
  • 2篇付丹红
  • 2篇黄美元
  • 2篇孙海燕
  • 2篇王振会
  • 2篇肖稳安
  • 1篇孙凌峰
  • 1篇宫蔚蔚
  • 1篇李建华
  • 1篇张蔷
  • 1篇陈家华
  • 1篇班显秀
  • 1篇李子华
  • 1篇周非非
  • 1篇赵悦
  • 1篇程婷

传媒

  • 5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一次典型灾害性雹暴、大风的形成过程与云物理特征被引量:9
2003年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和强风暴模式对北京2003年8月23日晚发生的一次强雷暴、大风天气的形成过程与云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特有的地形、冷暖气流分布特征对强灾害性风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西风气流经过地势较高的地区时,由于受太阳辐射加热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易形成对流单体,在随高空气流向地势较低的城区移动过程中,暖湿空气从云体前方进入云体,对流得到显著加强,在云的中上部形成大量的霰/雹粒子.降水主要是由于霰/雹粒子通过融化层融化形成的.强下沉气流主要是由霰/冰雹的拖曳、融化以及雨水的蒸发冷却过程形成的负浮力效应产生的,这种强下沉气流在地面辐散导致地面瞬时局地灾害性大风、同时,强辐散出流也迫使暖湿气流更大程度地抬升而形成新的云系,使强风暴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维持.
郭学良付丹红
关键词:云物理特征
北京一次大风和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7
2003年
利用 3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 (IPA- HBM)对 2 0 0 1年 8月 2 3日北京的一次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并与部分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该模式对此次强风暴的生命史、降水分布、降雹的大小等要素做了较好的模拟 ,并能够模拟出伴随强风暴过程所产生的强下沉气流和及地面强风速切变 (下击暴流 )。从云微物理学角度分析了此次局地性大风的形成原因 ,认为由高空冰雹粒子的拖曳产生的负浮力作用是促发强下沉气流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冰雹的融化和雨水蒸发冷却对下沉气流起加速作用 ,冰雹的拖曳和融化作用对下沉气流具有决定性作用。
付丹红郭学良肖稳安孙凌峰
关键词:大风降水分布冰雹强对流天气数值模拟
基于聚类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与其它几种方法的比较
对河南省2002年4月5日人工催化增雨作业,分别采用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评估方案、区域趋势协变量多元回归评估方案、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评估方案(FCM)、以降水量为协变量CA-FCM评估方案、...
房彬肖辉班显秀
关键词:聚类分析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增雨效果
文献传递
北京强雷暴的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关系被引量:83
2006年
对2000-2001年发生在北京地区的8次天气过程进行了闪电与降水特征的统计分析,并针对两类典型暴雨和冰雹天气进行了详细的雷达、闪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和降雹天气的地闪特性具有明显差异。降雹天气的正闪比例较大,特别在降雹前正闪频数增加剧烈。闪电通常发生在45dBZ以上的回波区,比目前“闪电在中纬度通常发生在30~45dBZ”等其他一些研究结果偏高。
李建华郭学良肖稳安
关键词:地闪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
聚类分析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被引量:46
2005年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非随机区域历史回归试验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案———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法(CA-FCM方法),并与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统计检验方法(FCM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河南省春季6次作业进行评估得出:由于CA-FCM方法采用了聚类分析,提高了对比区和影响区的相关系数,及引入了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作为协变量,所以提高了作业区自然降水量估计值的准确性,比FCM方法有更高的效果评估效率。
房彬肖辉王振会孙海燕黄美元
关键词:聚类分析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增雨效果
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中CA-FCM与其他评估方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根据2002年4月5日河南省人工催化增雨作业数据,分别采用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评估方案、区域趋势协变量多元回归评估方案、FCM(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评估方案、以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评估方案和以降水量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评估方案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协变量由降水量和整层大气降水量2个组成的CA-FCM方法,由于引入了不受催化影响的物理协变量作为控制因子,以及采用了聚类分析提高了对比区和影响区相关性,其评估效果最好,显著水平高于0.05;其他评估方法评估效果较差。
房彬肖辉班显秀宫蔚蔚
关键词:聚类分析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人工增雨作业效果
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对冰雹云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被引量:29
2005年
利用三维对流风暴云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短时间施加人工抑制上升气流的方法对强冰雹云和降水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雹云发展阶段的早期,对云中上升气流施加人工抑制将对冰雹云的发展和降水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地面降水量增加,尤其是使降雹量显著增加;而在云发展阶段的后期,这样的抑制不会导致地面降水明显的增加。当抑制强度足够大且范围较大时,只有在云发展到旺盛阶段时进行人工抑制才能使影响云的降雹量和固态降水总量明显减小。最后,文中还分析了人工抑制上升气流影响云中冰雹形成的微物理机制。
周非非肖辉黄美元李子华
关键词:冰雹云降水
对流性云火箭增雨试验效果的数值模式评估被引量:19
2005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具有人工增雨催化功能的三维云数值模式(IAP CSM3D),对2003年7月5日北京地区的一次对流性云火箭增雨作业的效果进行了数值模式评估,并就火箭催化的时间、部位和剂量对增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火箭在对流云中适宜的部位进行人工播云催化作业是有正效果的;在云发展阶段进行催化,增雨效果较好;火箭发射仰角对增雨的效果有很大影响,给出了火箭最佳发射仰角的选取原则,并分析了火箭催化增雨的机理。
孙海燕肖辉王振会张蔷
关键词: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评估数值模拟
聚类分析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非随机区域历史回归试验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案—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法(CA-FCM方法),并与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统计检验方法(FCM方法)进行了比较。通...
房彬肖辉
关键词:聚类分析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增雨效果
文献传递
基于中值滤波和小波变换的天气雷达回波图像处理被引量:14
2007年
本文提出了一种中值滤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天气雷达回波图像处理方法,分别从目标回波的视觉角度和统计量的客观角度对处理后图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实现了去除回波图像中高斯和脉冲混合噪声的目的,有效的保留了回波图像边缘细节,视觉效果好,层次感较为丰富,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为自动识别回波种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赵悦陈家华章建军张为程婷
关键词:中值滤波小波变换图像处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