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11010)
- 作品数:39 被引量:281H指数:10
- 相关作者:何如海冯长春程久苗於忠祥费罗成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可以为制定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有必要从水土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根据常用评价分级标准主要处于中等承载区、低承载区两级。通过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数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为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
- 高采烈何如海
- 关键词: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
- 基于耕地占补平衡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芜湖市为例
- 2015年
- 在分析耕地占补平衡对区域生态安全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构建耕地占补平衡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模型,并以芜湖市为例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1年,芜湖市生态安全水平较为平稳,安全级别经历了由临界安全→不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过程.总体来看,芜湖市生态安全形势仍不乐观.芜湖市需要继续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力度,避免过多开发滩涂、苇地等未利用地;同时要充分重视补充耕地过程中相关工程的实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采取生态环境保育型的土地整理方式和技术,提升芜湖市生态安全水平.
- 方婷婷程久苗费罗成徐玉婷鲁帆周翼虎陈振
-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PSR模型物元分析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被引量:2
- 2012年
- 提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示范区内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分值,分析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和人为驱动力以及各城市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得出合肥市和马鞍山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较高,池州市建设用地利用较粗放,其他城市处于中度集约水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受经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制约,评价集约度的结果可为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时的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 郭贝贝於忠祥
-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皖江城市带驱动力
- 滁州市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被引量:3
- 2015年
- 从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非建设用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土壤有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评估两个角度,研究2005-2013年滁州市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发现:(1)土地利用强度逐年增加,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其他用地的大幅减少。建设占用导致大量农用地发生非农转用,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2)2005、2009、2013年,滁州市非建设用地的中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3090.11t、12538.86t和12500.05t,呈现先快后慢的减少态势,这主要受草地碳储量减少速率影响;耕地、林地和水域的储碳量最高。(3)2005-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对非建设用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潜在影响指数为-2.05,前后4年潜在影响逐渐降低,脆弱程度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土地利用有待向更加低碳的模式转变。
- 汪瑞何如海栾倩汪建中杨波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
- 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与时空分异被引量:6
- 2015年
- 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2013年我国各类土地生态系统单位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估算2005、2009和2013年安徽全省及各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构成与质量的时空分布。研究发现,2005、2009和2013年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846.055、3788.165和3754.096亿元。研究期间,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各类用地对区域内生态服务系统价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均未改变。湿地、水域、耕地和草地4类用地的减少,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主因。六安、安庆、宣城、黄山、滁州、合肥和池州7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维系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各地市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递减。
- 汪瑞何如海栾倩汪玮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适宜性研究被引量:16
- 2014年
-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 冯长春曹敏政甘霖
- 关键词:生态功能生产效率皖江城市带
- 信息熵在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信息熵反映土地利用的均衡程度。熵值越大,土地系统越无序。利用1996~2010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前的土地利用结构计算信息熵,通过信息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指导未来城市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偏低,其值在1.29~1.44间波动,土地系统有序度较高;(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由1.29增大到1.38,土地系统无序、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与合肥市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发展有关;(3)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降低建设用地比重、增加人工湿地,是实现信息熵降低的手段。今后,合肥市要建立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走内涵挖潜之路打造现代化的田园大城市。
- 韩玉於忠祥
- 关键词:信息熵土地利用
- 安徽省铜陵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被引量:2
- 2017年
- 利用熵权法与协调度模型研究铜陵市2007—2014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从协调度C来看,铜陵市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07年协调度等级为良好协调类,2008—2013年则上升为优质协调类,2014年又下降为良好协调类。(2)从协调发展度D来看,铜陵市在研究期内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协调发展度越来越好。其中,2007年协调发展度等级属于失调衰退类,2008—2012年上升为濒临失调衰退类,2013—2014年又上升为勉强协调类。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铜陵市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 吴娟娟何如海
-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度
- 基于生态足迹的安徽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开展安徽省土地生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维度上,2005—2014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较低;生态赤字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逐年提升。(2)空间维度上,安徽省各地级市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各地级市人均生态承载水平普遍不高,各地区差异比较大,各地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缺口";对资源利用效率差异较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呈正相关。(3)不论从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安徽省整体虽然目前面临土地生态压力不明显,但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依旧不可忽视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 许典舟何如海高采烈孙鹏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安全
- 基于LUCC的庐江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被引量:2
- 2015年
- 计算得到2013年安徽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估算2009~2013年庐江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除耕地以外的非建设用地的减少,而建设占用是这种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尤以2012年度为甚。(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逐年递减,总减少量约为5490万元,年均减少约1373万元。其下降主因是水域、湿地、林地的减少。(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主要集中在水域、耕地和林地之中。
- 何如海汪瑞栾倩车臣
-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