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7056S)

作品数:8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黄键曹而云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学衡
  • 2篇学衡派
  • 2篇启蒙
  • 2篇主义
  • 2篇文化权力
  • 2篇文学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困境
  • 1篇谣言
  • 1篇意象
  • 1篇意象化
  • 1篇隐含
  • 1篇隐含读者
  • 1篇隐喻
  • 1篇怨恨
  • 1篇争夺
  • 1篇中国文学
  • 1篇人文
  • 1篇人文主义
  • 1篇舍我其谁

机构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福建生物工程...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黄键
  • 2篇曹而云

传媒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文化与诗学
  • 1篇宁德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他者镜像的建构与文化权力的争夺——对于《新青年》与林纾之论争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2013年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黄键
关键词:他者镜像文化权力
从启蒙理性到启示真理——走向文化守成主义思路的赵紫宸神学思想
2009年
1920年代,赵紫宸对"五四"启蒙现代性思想抱有热烈的期望与认可,甚而要求按照启蒙思想原则对基督教信仰进行变革,但是,在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命题前,他表现出了与"五四"启蒙主义者截然相反的态度,并开始超越启蒙现代性思想的界域,1930年代以后,更在卡尔.巴特的新正统神学的影响下回归基督教信仰的传统,高举启示神学的旗帜,走向一种反现代化的文化守成主义思路。
黄键
关键词:启蒙现代性基督教美育文化守成主义
中国文学“怨恨”情结的隐喻叙述被引量:1
2014年
"怨恨"是中国文学不断被演绎的主题,承载了中国文人们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诗经》与《离骚》开启了"怨恨"独特的抒写方式,独特的叙述者"怨妇"被附上了意象化功能,以隐喻方式替代文人墨客述说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之情。"怨"之特殊的表述由此成为中国文学表达情感的独特路径。
曹而云
关键词:隐喻意象化
“学衡派”的甲子守望之路——文化保守主义的隔空对话
2014年
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在历经了60年之后,其理论立场及思想方法在以新儒家为主体的理论中"复活",批评激进主义再次成为对主流思想的平衡与补充,呼唤保守主义成为一个新的话语空间。
曹而云
关键词:学衡派守望者
胡适与“学衡派”:现代性的两种范式被引量:1
2010年
20 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黄键
关键词:学衡派文学革命人文主义
谣言、替罪羊与十字架——民初“新旧之争”与中国近现代文化权力的更迭被引量:1
2013年
1919年间发生在《新青年》作者们与林纾之间的"新旧之争",实际上是现代知识分子与晚清以来掌控现代化话语主导权的新派士绅之间的文化权力的争夺战,而在这场论争中,林纾受到的道德与文化责难,实际上折射了清末民初新派士绅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后所面临的文化与道德困境,正是这一困境使得新派士绅的文化与道德声望瓦解,从而丧失了文化主导权,在这一背景的反衬之下,《新青年》则被奉为新的文化—道德卡理斯玛领袖而迅速崛起。
黄键
关键词:替罪羊
启蒙的悖论——晚清小说文体意识建构与隐含读者意识被引量:1
2014年
读者意识一直是晚清启蒙思想界建构小说文体观念的重要基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精英视小说为一种针对文化水准较低的平民大众读者的高效知识传播工具,因此浅俗语体一直是他们重视与强调的小说文体特征之一。梁启超对"新小说"的提倡使得新派士人的小说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启蒙知识界亦逐渐意识到小说文体的传播效能与小说能满足人性中对于趣味性与娱乐性的普遍需求有关,据此将新小说的隐含读者预设为全民性的。然而这种针对全民的启蒙雄心却使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小说文体意识出现了内在的矛盾与断裂。梁启超企图在新小说的创作中将新派士人型的隐含读者与追求娱乐的传统小说的隐含读者融合为一,但是由于深刻地存在于他们的写作习惯中的士人型隐含读者的膨胀,挤掉了传统小说文体的隐含读者,最终造成了新小说文体的倾覆。但也正是这种精英士人型的隐含读者意识与启蒙意识共同造就了近代最有影响、最成功的林译小说文体,从而使得以启蒙下层读者为目标的"小说界革命"并未实现自己最初的意图,而是促成了雅文体的更新与升级换代。
黄键
关键词:启蒙浅俗高雅小说文体隐含读者
“舍我其谁”的背后──论胡适的公共身份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被引量:1
2014年
作为中西文化异乡人胡适,在回归传统与寻求现代性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思想悖论。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思想既成就了他,却又困扰着他,使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政治与文学,理智与情感之间徘徊。胡适的公共身份和自我身份的认同错位成为新旧嬗变之际知识阶层思想困境的表征。
曹而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