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2121)

作品数:14 被引量:135H指数:6
相关作者:侯贵廷李乐肖芳锋潘文庆王传成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岩墙
  • 4篇岩墙群
  • 3篇基性
  • 3篇基性岩
  • 3篇基性岩墙
  • 3篇基性岩墙群
  • 2篇应力场
  • 2篇侵位
  • 2篇侵位机制
  • 2篇走滑
  • 2篇走滑断裂
  • 2篇组构
  • 2篇构造应力
  • 2篇构造应力场
  • 2篇分形
  • 2篇巴楚地区
  • 2篇磁组构
  • 1篇低频
  • 1篇地磁
  • 1篇地磁极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加拿大多伦多...

作者

  • 11篇侯贵廷
  • 6篇李乐
  • 5篇肖芳锋
  • 4篇王传成
  • 4篇潘文庆
  • 3篇鞠玮
  • 3篇舒武林
  • 3篇琚岩
  • 3篇张庆莲
  • 2篇王延欣
  • 2篇韩剑发
  • 1篇刘文龙
  • 1篇姚卫浩
  • 1篇贺电
  • 1篇王树元
  • 1篇刘锡大
  • 1篇孙靖
  • 1篇杨默函
  • 1篇齐英敏
  • 1篇孟庆峰

传媒

  • 5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Acta G...
  • 1篇Geosci...
  • 1篇Fronti...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巴楚地区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发育的控制被引量:38
2010年
走滑断裂如何控制附近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是碳酸盐岩地区构造裂缝定量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碳酸盐岩裂缝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野外测量的测量面距断裂的距离和构造裂缝面密度的定量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新疆巴楚地区的2条走滑断裂(张扭性皮羌走滑断裂和压扭性西克尔走滑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的密度与距断裂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即远离断裂,裂缝密度呈指数下降,且存在一个裂缝密度骤减的范围,这个范围内为断裂控制的裂缝带;范围以外为区域控制的裂缝带,此带裂缝密度变化缓慢,相对稳定。新疆巴楚碳酸盐岩地区压扭性走滑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的带宽与走滑断距的比值是张扭性走滑断裂的10倍以上,说明碳酸盐岩地区压扭性走滑断裂控制的构造裂缝带远比张扭性断裂控制的宽,压扭性走滑断裂附近的构造裂缝相对更发育,更有利于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
张庆莲侯贵廷潘文庆韩剑发琚岩李乐肖芳锋
关键词: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巴楚地区
鲁西岩墙群侵位机制的磁组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鲁西地区广泛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侵位于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内,以近南北走向为主。通过岩墙群的岩石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鲁西地区岩墙群属于轻稀土略富集型,岩墙群的岩浆源自富集型地幔,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岩墙群的构造形态和流动构造表明鲁西基性岩墙群是基性岩浆侵位到先存的张性破裂中的产物,岩墙自北部向南部侵入。磁组构的最大长轴方向与岩墙中线的夹角指示岩墙流动方向为自北向南,进一步说明鲁西岩墙群是向南侵位的。另外,结合鲁西岩墙群与燕辽拗拉谷的时空关系分析,鲁西岩墙群很可能是来自中元古代燕辽-中条拗拉谷底部富集地幔型岩浆从北向南侵位到先存破裂中形成的。
李乐侯贵廷王传成王延欣肖芳峰
关键词:基性岩墙群磁组构侵位机制
构造裂缝的分形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从数学规律的角度,应用分形理论,对构造裂缝的分布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分数维D值越大,说明构造裂缝分布越均匀,各向异性较强,构造裂缝的分布发育较好.与走滑断裂属同一构造应力场的构造裂缝,随着距离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大,分数维D值呈指数减小;随构造裂缝面密度的增大,分数维D值呈线性增大.分数维D值大小更能体现构造裂缝分布的均匀程度和各向异性,同时考虑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数维,引用发育程度f来表征岩石破裂程度.对裂缝油气藏来说f,越大表明岩石破裂程度越高,储层裂缝越发育.靠近断裂岩石破裂程度高,有利于油气的运移.
张庆莲侯贵廷潘文庆韩剑发琚岩李乐鞠玮舒武林
关键词:分形走滑断裂面密度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Fractal Deformation in Multilayer Folds被引量:1
2009年
褶层的分数维的尺寸与层厚度和粘性有关多层。这篇论文讨论厚度,粘性,和各向异性的度怎么影响分数维图形的逻辑变丑在 multilayers 合拢的变阻器。multilayers 的层,他们的厚度,粘性,和各向异性的度的数字合作影响变阻器逻辑变丑合拢逻辑因素,它没被一个单个变阻器控制。multilayers 的更大的各向异性的度是有利的开发更复杂、不调和的分数维的褶层。
HOU Guiting
关键词:流变学特性
Late Permian to Triassic intraplate orogeny of the southern Tianshan and adjacent regions, NW China被引量:2
2014年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 and adjacent regions of Central Asia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The formation of South Tianshan Orogen was a diachronous,scissors-like process,which took place during the Palaeozoic,and its western segment was accepted as a site of the fn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Tarim Craton and the North Asian continent,which occurred in the late Palaeozoic.However,the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 and adjacent regions remains debatable.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recent geochronogical data,we suggest that the fn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Tarim Craton and the North Asian continent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Therefore,the Permian was a period of intracontinental environment in the southern Tianshan and adjacent regions.We propose that an earlier,small-scale intraplate orogenic stage occurred in late Permian to Triassic time,which was the frst intraplate process in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 and adjacent regions.The later largescale and well-known Neogene to Quaternary intraplate orogeny was induced by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 subcontinent and the Eurasian plate.The paper presents a new evolutionary model for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 and adjacent regions,which includes seven stages:(I)late Ordovicianeearly Silurian opening of the South Tianshan Ocean;(II)middle Silurianemiddle Devonian subduction of the South Tianshan Ocean beneath an active margin of the North Asian continent;(III)late Devonianelate Carboniferous closure of the South Tianshan Ocean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Kazakhstan-Yili and Tarim continental blocks;(IV)early Permian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and rifting;(V)late PermianeTriassic the frst intraplate orogeny;(VI)JurassicePalaeogene tectonic stagnation and(VII)NeoceneeQuaternary intraplate orogeny.
Wei JuGuiting Hou
关键词:板内造山南天山天山造山带中亚造山带
呼和浩特区内活动断层的超低频电磁波探测研究
2010年
呼和浩特地区发育多条活动断层,属地震高烈度带。对研究区内的活动断层采用超低频电磁探测方法,通过对探测数据进行高精度处理、图像精细解译,初步厘定呼和浩特市新华广场断裂、小黑河断裂和大黑河断裂3条主要活动断层的位置、断距、性质、活动性,为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防震减灾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大黑河断裂最大断距与最小断距相差为110m,小黑河断裂最大断距与最小断距相差为60m,新华广场断裂最大断距与最小断距相差为64m,判定大黑河断裂在新近纪末的活动性最大。
姚卫浩侯贵廷郭文生刘锡大王树元孙靖
关键词:活动断层
新疆克拉玛依北西西向岩墙群侵位的磁组构证据被引量:3
2013年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地区广泛发育二叠纪中基性岩墙群,该区岩墙被认为是碰撞后伸展的典型产物。本文根据岩墙宏观野外特征和镜下显微构造分析(岩墙分支、捕虏体、矿物线理和定向斑晶)得出研究区北西西—南东东向岩墙侵位方向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通过对该区岩墙边界采样后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得到磁组构的最大磁化率长轴优势方位分布图和磁组构各向异性特征分析,进一步指示其岩浆以一定仰角由北西西向南东东侵位。结合克拉玛依地区岩墙群与达拉布特深大断裂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该区北西西向岩墙岩浆来源于北西侧的达拉布特断裂,岩浆沿着达拉布特深大断裂上侵到先存裂隙而形成岩墙。
李乐侯贵廷杨彦平肖芳锋王延欣
关键词:岩墙群磁组构侵位机制
华北基性岩墙群的古地磁极及其哥伦比亚超大陆重建意义被引量:16
2009年
从华北克拉通的中西部和东部发育的基性岩墙群获得三个精确定年的实际古地磁极位置(VGPs)。华北克拉通中西部恒山GU岩墙的斜锆石U-Pb年龄为1769±3Ma,该岩墙的古地磁给出古地磁极位置在北纬36°,东经247°(dp=2,dm=4);华北克拉通东部DY岩墙的斜锆石U-Pb年龄为1620.8±6.9Ma,获得的古地磁极位置为北纬6.9°东经81.9°(dp=4.31,dm=6.09);东部另一条岩墙LW4的SHRIMP U-Pb年龄为1157±18Ma,获得的古地磁极位置为北纬27.1°东经162°(dp=15.8,dm=18.7)。通过将这三个从基性岩墙获得的华北克拉通古地磁极位置与加拿大地盾的中元古代视极移曲线对比,在中元古代早期(1800~1600Ma),华北克拉通与加拿大地盾一起同属哥伦比亚超大陆,而在中元古代晚期(1600~1200Ma),华北克拉通与加拿大地盾分离,响应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事件。
侯贵廷Henry HALLSDon DAVIS黄宝玲杨默函王传成
关键词:基性岩墙群古地磁极加拿大地盾
Mesozoic-Cenozoic extension of the Bohai Sea: contribution to the destruct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被引量:14
2014年
Bohai 海是位于东方诺思中国 Craton (NCC ) 的盆山脉系统的一个迟了的中生代新生代特征。岩石圈变瘦的迟了的中生代表明 NCC 的早破坏。破坏的发作由于 craton 的厚岩石圈的分层,在 Tanlu 差错地区以内向西在在军队飞机安排由趋势 NW grabens,并且由趋势 NNE grabens 代表了到 Tanlu 差错。迟了的中生代趋势 NW grabens 被与新生代趋势 NE 拉开盆有关的结构在东方 NCC 与很厚的中生代新生代沉积套印。生长差错和延期因素的 C 频率图([贝它]) 四,越过盆的节建议延期从边缘移居了到 Bohai 海的中心,并且为 Bohai 海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延期因素比边缘的高。这些证据建议最大的延期发生在 Bohai 海的中心,它与在海的中心被发现的最薄的外壳一致。延期比率和 Bohai 海的构造进化建议它是为 NCC 的破坏的关键区域,由地形学证实了。然而, NCC 与与东北亚洲的构造政体有关的迟了的阶段经历了破坏的二个阶段[出版摘要]
Guiting HOUK. R. HARI
关键词:晚新生代岩石圈厚度
大庆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集性控制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08年
为预测大庆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层有利相带的分布,对火山岩储集性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岩芯和薄片观察表明,原生孔隙是火山岩储集空间形成的基础,次生孔隙是储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火山岩孔隙类型的统计,结合对岩芯物性的对比分析,发现控制火山岩储集性的主要因素有火山岩岩相、构造裂缝和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等。不整合面下方火山机构地貌突出且火山岩溶蚀强烈的部位应该成为今后重点勘探的区域。
王传成侯贵廷李江海刘文龙贺电刘守偈
关键词:火山岩储集性溶蚀作用不整合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