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834)

作品数:4 被引量:72H指数:4
相关作者:王振华李新海姜艳喜张林鄂文弟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玉米
  • 4篇丝黑穗病
  • 4篇黑穗病
  • 2篇玉米丝黑穗
  • 2篇玉米丝黑穗病
  • 2篇抗性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效应
  • 1篇性状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位点
  • 1篇种质
  • 1篇种质鉴定
  • 1篇位点
  • 1篇抗性遗传
  • 1篇基因效应分析
  • 1篇QTL分析
  • 1篇MO17

机构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王振华
  • 3篇李新海
  • 2篇姜艳喜
  • 2篇张世煌
  • 2篇鄂文弟
  • 2篇李明顺
  • 2篇张林
  • 1篇董玲
  • 1篇于天江
  • 1篇杨传平
  • 1篇石红良
  • 1篇高树仁
  • 1篇金益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鉴定及遗传研究被引量:45
2004年
丝黑穗病是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试验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法研究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和部分国内骨干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在54份自交系中,鉴定出4份高抗系和8份抗病系,感病和高感系占64.9%。PB血缘材料中既有高抗材料,也有感或高感材料;含Mo17和自330血缘的材料多数抗或高抗玉米丝黑穗病,尤其是含Mo17血缘材料抗性更强;而含黄早四血缘的材料多高感玉米丝黑穗病;Ried血缘材料多属于中抗或感病类型。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属核遗传,F1的发病率介于抗、感亲本之间,接近于双亲的平均值,不存在正反交差异。欲培育中抗以上类型杂交种,其双亲发病率应较低,杂交方式应为高抗×高抗;高抗×抗病;高抗×中抗;高抗×感病;抗病×抗病;抗病×中抗。
王振华李新海鄂文弟于天江张林董玲姜艳喜金益
关键词:玉米种质丝黑穗病抗性
Mo17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丝黑穗病重要抗源Mo17在不同感病背景下的基因效应差异。两背景下不同世代间玉米抗丝黑穗病程度存在极显著差异,F1和F2的病株率介于双亲之间,偏向与抗病亲本,均无超亲优势,F1与双亲回交,后代的病株率基本偏向于回交亲本;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分别符合六参数和四参数模型,其遗传贡献中主要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但在黄早四背景下表现为超显性且存在明显的上位效应,而3788背景下加性、显性效应相当,且仅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效应;以Mo17为抗病亲本组合的抗病性至少由1对抗性基因控制,估计的基因对数为0.48~1.03。
王振华鄂文弟张林杨传平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基因效应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被引量:13
2006年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1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1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17×E28)的抗病性基本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用另一个感病亲本黄早四组配的组合(齐319×黄早四)和(Mo17×黄早四)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上位性效应。这说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现较复杂的遗传模式。因此,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既要重视对自交系抗病水平的鉴定,也要加强杂种F1的合理组配及抗病性评估。
高树仁李新海王振华李明顺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被引量:22
2005年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的F3家系(缺失7个)进行抗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丝黑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8、9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10.0%。16.3%。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也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7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4.6%。13.4%。比较分析发现,两地一致在第2、3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表现为超显性效应,第3染色体上的表现为加性效应。研究结果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石红良姜艳喜王振华李新海李明顺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玉米丝黑穗病抗性遗传数量性状位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