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10)

作品数:12 被引量:122H指数:7
相关作者:周强刘峰贵何明花鲁延荣刘义花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3篇东北部
  • 3篇气温
  • 3篇青藏高原东北...
  • 3篇北部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分析
  • 2篇户对
  • 2篇极端气温
  • 2篇降水
  • 2篇耕地
  • 2篇洪水
  • 1篇调查数据
  • 1篇东北缘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雨量
  • 1篇栅格

机构

  • 11篇青海师范大学
  • 3篇青海省气候中...
  • 3篇青海省基础地...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青海省工程咨...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4篇周强
  • 3篇何明花
  • 3篇刘峰贵
  • 3篇刘义花
  • 3篇鲁延荣
  • 2篇唐仲霞
  • 1篇曹生奎
  • 1篇杨登兴
  • 1篇陈琼
  • 1篇张镱锂
  • 1篇李红梅
  • 1篇朱西德
  • 1篇赵景波
  • 1篇赵景波
  • 1篇郑国强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青海环境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草业科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高原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60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分析--以西宁地区为例被引量:19
2018年
根据1955-2015年西宁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等分析方法,选取14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西宁地区近60年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的时间变化趋势及二者的相关性,并与全国其他区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近60年来,西宁地区的14个极端气温指数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热指数夏日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作物生长期和热持续指数等分别以2. 07,0. 72,1. 49,2. 57和0. 87 d·(10a)^(-1)的趋势增加,而冷指数冰冻日数、霜日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冷持续指数分别以-2. 42,-0. 29,-0. 33,-1. 3和-0. 31 d·(10a)^(-1)的趋势减小。极端气温极值指数中,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分别为0. 51,0. 17,0. 35和0. 15℃·(10a)^(-1)的趋势增加。(2)在变化趋势中,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冰冻日数、夏日日数、冷昼日数、暖昼日数、作物生长期和热持续日数的变化趋势为达到0. 01或0. 05的显著性水平。(3)表征极端气温事件热指数与冷指数、昼指数与夜指数的变化幅度均显示出明显的非对称性。(4)过去60年西宁地区平均全年与春夏秋冬四季的气温日较差都呈现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 25,0. 27,0. 21,0. 15和0. 36℃·(10a)^(-1),该地区的14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均不同程度影响到平均全年与四季气温日较差,其中,极端气温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与气温日较差的相关性最强,对气温日较差影响显著。(5)青藏高原东北缘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具有特殊性,可能受多气候系统控制和特殊地形等因素影响。
陈锐杰刘峰贵刘峰贵毛旭锋周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极端气温事件气温日较差
基于GIS栅格数据的青海省羊智沟洪水动态模拟被引量:7
2015年
采用德国Gemo公司研发的Floodarea水文动力模型,基于气象和灾情资料,模拟强降水导致的山洪情景下逐小时淹没预警点的动态结果,通过淹没深度与累积雨量的拟合,有效的划分了羊智沟山洪灾害不同淹没深度下的临界雨量阈值。结果表明:1)羊智沟流域降水量呈略递减趋势,变化率为-0.02mm/年,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变化率约为0.032℃/年。2)逐小时淹没深度与6h累积面雨量拟合关系较好,通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通过淹没深度和累计雨量的有效拟合,划分了羊智沟洪水临界雨量阈值,为羊智沟洪水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刘义花鲁延荣周强朱西德
关键词:洪水
湟水河流域近50年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被引量:17
2016年
为了给湟水河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湟水河地区9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降水、积温等气象数据以及干旱、暴雨、干热风、霜冻等灾害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近50年湟水河流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湟水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41℃/10 a;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微弱增加趋势,增幅为0.96 mm/10 a,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6.6 h,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37.3 h/10 a;(2)0℃、10℃的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8.7℃/10 a、77.2℃/10 a,湟水河流域无霜期在94~155天,增幅为4 d/10 a;(3)近50年来,湟水河流域干旱出现站次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91站次/10 a,而暴雨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加,年平均干热风强度指数为15.5,2000s以后干热风明显增强。
刘义花周强鲁延荣李红梅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候变化
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被引量:28
2014年
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宁市2003~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密度、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均建设用地、土地农业利用率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西宁市2003-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尤其在2007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得分明显增大,土地投入产出指标明显提高。但土地利用强度指标未达到其应有的贡献水平,建议今后城市发展中更应在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上寻找解决办法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何明花刘峰贵唐仲霞周强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成分分析
先秦—汉代华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重建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驱动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长时间尺度的LUCC重建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制定政策、规避风险以及人类适应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全新世以来农业的起源使全球人类活...
陈强强
关键词:先秦时期
青海高原1961—2019年暖冷昼(夜)日数比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青海高原1961—2019年50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采用极端气温相对指数探讨青海高原昼夜极端气温日数比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平均暖昼、冷昼、暖夜、冷夜临界温度值分别为20.7、-1.7、7.8、-18.5℃;(2)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日数比均在1961—2010年呈显著增大趋势,2011—2019年略有下降,暖冷夜日数比均在1961—2019年呈显著增大趋势。青海高原整体、东部农业区、环湖地区、柴达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突变在20世纪80年代,青南牧区则在20世纪90年代;(3)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东部农业区、柴达木中西部、青南牧区中西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均不到0.7-0.8。20世纪80年代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夜)日数比基本持平或略少。20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青南牧区中西部、柴达木中西部地区暖昼日数是冷昼日数的2.5倍以上,青南牧区西部、东部农业区、柴达木中西部地区暖夜日数是冷夜日数的2.8倍以上;(4)最高气温的显著上升是造成青海高原暖冷昼日数比呈显著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是造成青海高原暖冷夜日数比呈显著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且青海高原日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日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
罗静郑国强郑国强周强陈琼
关键词:极端气温
西宁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利用西宁市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宁市近50年的气候特征及周期变化。结果表明:50年来西宁市年平均气温呈现非连续性上升趋势,线性倾向值为0.09℃/10a,各季的变暖趋势和变暖幅度不尽相同,增幅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50年来降水总体为波动中明显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16.3mm/10a,各季降水量也呈增加的趋势。西宁市降水和气温的年代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显示气候变化具有阶段性、季节差异性特征。近50年来,西宁市年气温和降水变化均以27a为第1主周期。
何明花赵景波周强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变化小波分析
青藏高原东北部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分析——以湟水上游为例被引量:9
2019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发展快速推进,全球范围内耕地撂荒已成为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深刻改变了农村土地景观,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湟水流域上游36个样本村农户的调查问卷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耕地的原因,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湟水上游耕地撂荒比较普遍,撂荒农户占比为10.74%,所有农户撂荒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为3.08%,但撂荒农户撂荒面积占撂荒农户耕地面积比高达24.01%,撂荒地主要集中在峡口附近和农牧交错带,平坦地区和距离西宁市较近的地区撂荒较少。耕地撂荒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坡陡无法开展机械作业、土地贫瘠和耕地距离远3种;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占据主导,其次是农户自身特征因素,最后是社会经济因素。农户会根据耕地特征和自身条件将耕地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条件对耕地进行选择性撂荒,故耕地撂荒情况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差异明显。不稳定型农户户均撂荒面积最少,稳定型次之,基本型最多。而拥有耕地的数量以及转出面积和退耕面积是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区内退耕耕地并未完全落实,导致大面积耕地处于荒芜状态。因此,提出需加强耕地保护和补偿、完善土地流转等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等建议。
李燕燕陈琼刘峰贵周强许寰戈马伟东
关键词:耕地撂荒影响因素青藏高原
清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变化被引量:6
2016年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2)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3)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吴致蕾刘峰贵张镱锂陈琼周强杨登兴
关键词:清代青藏高原林草地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及限制因子:基于青藏高原典型农业区调查数据被引量:6
2019年
全球变化背景下,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农户是农村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单位,通过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评价及其限制因子的诊断研究,可以提高农户适应行为的有效性,增强适应能力。本研究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和适应能力评估框架,以青藏高原典型农业区,湟水中下游14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入户问卷调查数据,构建该区域的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适应能力指数模型,进行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定量评价,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诊断分析主要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湟水中下游地区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较为准确;2)农户适应能力的高低用适应能力指数(ACI)表示,研究区农户适应能力处于较高状态,以适应能力0.280≤ACI <0.320的农户为主体。研究区自东向西随着海拔的升高,样本村农户适应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3)维度层表明,自然能力和经济能力对农户适应能力的影响较大。指标层表明,耕地质量、经济收入多元性、获得现金帮助的途径、家庭年收入、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农作物需水量紧缺度为主要限制性因子;4)湟水中下游地区农户适应能力高低的核心因子为农户家庭年收入。
张亮魏彦强周强刘峰贵陈琼杨登兴赵佩侯志瑞
关键词:农户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