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31210)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孟学平申欣程汉良赵娜娜董志国更多>>
相关机构:淮海工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集宁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科技开放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西施舌
  • 3篇基因
  • 2篇盘鲍
  • 2篇皱纹盘鲍
  • 2篇物种
  • 2篇系统发育
  • 2篇九孔鲍
  • 2篇A基因
  • 1篇序列标签
  • 1篇遗传分化
  • 1篇中国蛤蜊
  • 1篇双壳
  • 1篇双壳类
  • 1篇四角蛤蜊
  • 1篇片段
  • 1篇片段序列
  • 1篇转录
  • 1篇转录组
  • 1篇贻贝
  • 1篇贻贝科

机构

  • 8篇淮海工学院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集宁师范学院
  • 1篇江苏省海洋资...
  • 1篇江苏海洋大学
  • 1篇连云港龙源生...

作者

  • 8篇孟学平
  • 6篇申欣
  • 3篇赵娜娜
  • 3篇程汉良
  • 2篇田美
  • 2篇陈丽
  • 2篇阎斌伦
  • 2篇朱明
  • 2篇董志国
  • 1篇陈建安
  • 1篇王兴强
  • 1篇曾云
  • 1篇郭永明
  • 1篇郑立波
  • 1篇秦银银
  • 1篇杨玉钗
  • 1篇杨婕

传媒

  • 3篇水产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转录组西施舌微卫星标记开发及隐种鉴定被引量:1
2022年
近10年的遗传研究表明,我国沿海西施舌可分为2个隐种,即北方西施舌和南方西施舌。为辅助鉴别这2种西施舌以及准确评估其种质资源,以转录组数据为基础,分别挖掘并分析这2种西施舌转录组上的微卫星序列以及直系同源基因上的微卫星序列,并随机选取4组直系同源基因上的微卫星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北方西施舌每16.6个unigene含有1个微卫星,出现频率为6.0%,含63种重复基元。南方西施舌每10.5个unigene含有1个微卫星,出现频率为8.2%,含89种重复基元。在2个隐种的转录组中,除单碱基重复外,优势重复类型均为三碱基重复。在北方西施舌和南方西施舌的转录组中,三碱基重复的优势基元分别为AAC/GTT和ATC/ATG,最常见的微卫星长度均为15 bp。在2个隐种的转录组中,微卫星的重复次数主要为5~10次。有409组直系同源基因在2个隐种中所含微卫星序列长度不同,可以作为潜在的物种特异性分子标记。验证结果表明,4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的PCR扩增产物清晰、明确,无杂峰,组合使用2对引物可以初步区分北方西施舌和南方西施舌。
王雨吉孟学平易乐飞
关键词:西施舌微卫星标记转录组物种鉴定
基于cox1基因的贻贝科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基因(cox1),分析贻贝科8个属中13个物种的种间、种内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属间遗传距离为0.245~0.630,平均为0.487;同物种的母系和父系cox1遗传距离为0.21~0.24;新西兰绿唇贻贝与资料中的绿唇贻贝和Perna perna聚为1支,支持率为100%,后与翡翠贻贝聚为1支;13个物种中,除Trichomya hirsuta与贻贝属种类聚为1支外,其余各属均聚为单系支,贻贻属Mytilus、股贻贝属Perna、肌蛤属Musculista 3个属遗传关系近。
朱明孟学平赵军杨官品
关键词:贻贝科系统发育
基于nad5的西施舌漳州群体遗传分化水平分析——以蛤蜊属2个物种差异水平为参照被引量:1
2015年
扩增了西施舌日照、连云港、北海、漳州4个野生群体、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各1个群体共73个样本的NAD5基因片段,测序获得了480bp核苷酸序列,分析核苷酸的多态性,旨在评估福建漳州西施舌与日照、连云港、北海西施舌之间的分化水平。结果:从73个序列中共检测到44种单倍型(Hap),其中西施舌4个群体有29种Haps,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分别有10种和5种Haps,漳州群体与北海、日照、连云港群体单倍型有明显差异;将西施舌分为北海、日照、连云港组(GP1)和漳州组(GP2)2个组,分析核苷酸差异,GP1与GP2间的T、A、G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GP1与GP2间的遗传距离与组内(GP1、GP2)遗传距离之比为25.1—41.8,四角蛤蜊与中国蛤蜊之间的遗传距离与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之比为24.4—36.7,GP1、GP2间的差异达到了四角蛤蜊和中国蛤蜊种间差异水平,而日照、北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只有0.009,北海与日照群体地理位置虽远,但遗传差异则很小;AMOVA分析显示漳州西施舌发生了极显著遗传分化(FST=0.966—0.978,P<0.01)。
孟学平申欣屠海淼朱笑琳赵娜娜程汉良阎斌论
关键词:西施舌四角蛤蜊中国蛤蜊
西施舌3个群体H2A基因和nad6-nad1片段序列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浮游幼虫EST序列拼接获得组蛋白H2A ORF及其两翼的非编码区,在ORF两翼设计引物Can-H2AF和Can-H2AR,扩增H2A基因片段;从nad6 3′端和nad1 5′端设计引物,扩增两基因区域DNA序列,测序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差异分析,研究漳州西施舌分化水平。结果:共获得西施舌3个群体H2A基因606bp或616bp基因区DNA片段23条,检测到9种基因型(Gen)。西施舌漳州群体H2A基因AT含量(51.51%)高于日照、北海群体AT含量(50.58%);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简约信息位点占4.05%。基于H2A基因的漳州群体与日照/北海混合群体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044,漳州群体,混合群体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和0.004,群体间与群体内遗传距离之比为11-14.7;AMOVA分析结果显示,漳州群体和混合群体间发生了极显著遗传分化(FST=0.937,P〈0.01)。从nad6-nad1片段中共检出7种单倍型(Hap),漳州群体与日照群体无共享单倍型,基于nad6-nad1的漳州群体与日照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199-0.202,群体间与群体内遗传距离之比50-66,两个群体间nad1多肽链一级结构存在极大差异,有9个位点的氨基酸不同,日照西施舌缺失6个氨基酸。线粒体DNA显示西施舌漳州与日照群体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朱明申欣朱笑琳屠海淼杨婕孟学平
关键词:遗传分化
西施舌浮游幼虫cDNA文库构建及EST序列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研究西施舌浮游幼虫阶段的基因表达规律,构建了7日龄浮游幼虫的cDNA文库,对文库质量的分析结果表明,cDNA文库的库容量为2.3×10~5,重组率达95%,平均插入片段长度1.0 kb左右.挑取cDNA克隆进行5′端测序,总共进行了304个成功反应,其中294条ESTs长度为100~699 bp,平均长度为492 bp.初步拼接得到158个单基因簇(Unigene),其中包括19个重叠群(Contigs),139个单拷贝ESTs(Singletons).与GenBank非冗余蛋白库进行Blastx比对,发现71.4%ESTs在GenBank中有同源序列(blast score≥50 bits),无明显相似性EST序列占28.6%,提示此文库有许多未知的基因.丰度最高的是组蛋白cDNA(包括组蛋白H1和组蛋白H2A),占总EST序列的39.5%.在116个ESTs中获得组蛋白H1和H2A基因的2个开放阅读框,分别为561和375个碱基,编码186,124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
郭永明孟学平
关键词:西施舌浮游幼虫CDNA文库
基于ITS2和16S rRNA的西施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前,我国西施舌群体分子遗传差异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分析我国南北沿海(9个群体)、与广西北海毗邻的越南(1个群体)西施舌核DNA的内转录间隔区2(ITS2)和线粒体DNA的16S rRNA基因(16S)片段核苷酸序列及其二级结构,为解决争议问题提供分子生物学资料。扩增获得西施舌ITS2片段和16S序列,其长度分别为389—402 bp和306 bp,加之下载序列共147条;序列分析显示,74个ITS2序列共有17种基因型,73个16S序列有15种单倍型,其中,长乐(CL)群体独享9种ITS2基因型和5种16S单倍型,非长乐群体(nCL)多数为群体间交叉共享1种或几种基因(单倍)型;基因(单倍)型核苷酸变异位点占5.7%(ITS2)和11.8%(16S);基于ITS2和16S的CL群体和nCL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内遗传距离之比分别为2.42和11.08,nCL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均为0.007;二级结构显示CL群体ITS2的9种基因型和16S的5种单倍型均区别于nCL群体,nCL的ITS2和16S二级结构分别相似;ITS2和16S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CL西施舌形成支持率很高(98,96)的单系支,而nCL群体则交叉聚为另一支(98,96)。研究结果揭示,福建西施舌是腔蛤蜊属(Coelomactra)的一个新种。
孟学平申欣赵娜娜田美曾云陈建安董志国程汉良阎斌伦
关键词:西施舌ITS1RRNA
皱纹盘鲍和九孔鲍遗传差异nad2-cox1分析及鲍属系统发育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nad2-cox1核苷酸序列分析了皱纹盘鲍和九孔鲍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基于cox1分析了鲍属19种鲍的系统发育关系。共获得625 bp的DNA片段,33个片段共检测到17种单倍型,其中皱纹盘鲍2个群体26个个体15种单倍型,九孔鲍7个个体2种单倍型。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厦门群体有6种交叉共享单倍型,皱纹盘鲍与九孔鲍之间无共享单倍型。皱纹盘鲍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D)为0.002~0.015,九孔鲍个体间D值为0.003,两种鲍间的遗传距离为0.300~0.320。鲍属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皱纹盘鲍与日本鲍、盘鲍聚为一支(D值为0.000~0.004),而后与大鲍聚在一起(支持率为100﹪)(D值为0.018),九孔鲍、细纹九孔鲍、杂色鲍聚为一支(D值为0)。九孔鲍与马蹄螺科的Diloma bicanaliculata聚为一支,白鲍、黑鲍、红鲍、北国鲍、堪察加鲍聚为一支(支持率87﹪)。
陈丽申欣孟学平王兴强杨玉钗
关键词:皱纹盘鲍九孔鲍
皱纹盘鲍4个群体与九孔鲍16S rRN A基因遗传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PCR方法扩增了皱纹盘鲍(4个群体)和九孔鲍(1个群体)共5个群体(53个样本)16S rRNA基因片段(16S),测序获得了1000 bp核苷酸序列,其中669 bp核苷酸序列用于遗传差异分析,旨在评估我国皱纹盘鲍不同群体间及其与九孔鲍间的遗传差异。从52个序列中共检测到17种单倍型,其中皱纹盘鲍4个群体有13种单倍型,九孔鲍1个群体(9个样本)有4种单倍型。单倍型核苷酸序列比对显示,变异位点占比对位点的20.5%,基于单倍型的皱纹盘鲍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1,平均为0.005;九孔鲍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两种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18;两种鲍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F‐统计量 FST平均为0.982,皱纹盘鲍4群体间的 FST值为0.0051~0.0065。本研究显示2种鲍群体内16S变异很小。系统发育分析鲍属11种鲍的聚类关系,显示皱纹盘鲍与盘鲍、日本鲍交叉聚为一支,九孔鲍与杂色鲍也交叉聚为一支,4个种类未聚成单系支。
陈丽申欣向治楚秦银银林权享孟学平
关键词:皱纹盘鲍九孔鲍RRNA基因
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自GenBank检索到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对其进行基因结构比较分析,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的演化规律,为线粒体基因组在物种演化和鉴定上的应用研究提供资料。结果共获得45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布于双壳类5个目中。多数种类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5~32 kb。平均 A+ T =62.9%。多数种类基因分布在重链上,而蚌目的基因分布在2条链上;少数种类(蚌目13个、帘蛤目的2个、贻贝目的1个、海螂目的1个,巨蛎属的贝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含有13种蛋白质基因,其余种类为12种,缺少atp8;文蛤属4个种类、巨蛎属中4个种类、蚌目的11个种类、贻贝属中的紫贻贝和地中海贻贝的PCGs、rRNA基因排序在同属内或科内相同;珍珠贝目牡蛎科的10个种类线粒体基因组可分为7种类型;扇贝科海湾扇贝2个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结构相似外,其余种类无共享基因块;贻贝科的紫贻贝和海湾贻贝基因结构极相似。绿贻贝的结构独特,co x 2为双拷贝;海螂目的北方钻岩蛤基因结构与其它目的相似性极低。多数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占7.64%~40.26%,主非编码区大小为374~4341 nt。基于12种PCGs核苷酸/氨基酸的属内种间最小分歧度分别为0.2~1.0/0~1.0(文蛤属)、0.4~2.0/0~3.2(贻贝属)和1.9~13.9/0~6.4(巨蛎属)。
孟学平申欣赵娜娜田美郑立波程汉良阎斌伦董志国
关键词:双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组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