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760)

作品数:3 被引量:46H指数:2
相关作者:胡中立李平王玲霞谭耀鹏李兰芝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基因
  • 2篇性状
  • 2篇性状基因
  • 2篇数量性状
  • 2篇数量性状基因
  • 2篇水稻
  • 2篇基因定位
  • 1篇稻谷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水稻谷粒
  • 1篇穗部
  • 1篇穗部性状
  • 1篇穗颈
  • 1篇穗颈维管束
  • 1篇外观性状
  • 1篇维管束
  • 1篇粒宽
  • 1篇互作效应

机构

  • 3篇武汉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3篇胡中立
  • 2篇王玲霞
  • 2篇李平
  • 1篇李兰芝
  • 1篇陈顺强
  • 1篇朱英国
  • 1篇汪洋
  • 1篇章志宏
  • 1篇朱立煌
  • 1篇谭耀鹏
  • 1篇陈朝明
  • 1篇姚隽
  • 1篇刘鹏

传媒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利用DH群体定位水稻谷粒外观性状的QTL被引量:32
2005年
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水稻“圭630”和“02428”组合的DH群体的谷粒外观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形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同时对定位的主效应和上位性进行了环境效应分析。2002年对粒长、粒宽和粒形分别检测到5、4和2个QTLs;2003年对以上3个性状分别检测到3、4和4个QTLs。其中4个QTLs在2年均检测到,且其贡献率较大。位于第4染色体C22-RG449d区间的QTL效应大,同时影响粒长和粒宽,2年内均被检测到。联合2年数据分析分别检测到6个粒长QTLs、6个粒宽QTLs和3个粒形QTLs,共解释各自性状变异的67.71%、50.08%和29.17%,且影响粒形的3个QTLs同时影响粒长或粒宽。对粒形和粒宽分别检测到4个QTLs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互作。本实验中检测到主效应和上位性对谷粒外观性状均具有重要作用,但上位性贡献率相对主效应较小,环境互作效应更小。
谭耀鹏李兰芝李平王玲霞胡中立
关键词:外观性状谷粒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混合线性模型环境互作效应粒宽
人类混血群体连锁不平衡的遗传学模型与基因定位
2006年
人类混血群体可以说是混合群体的一种特例.在无选择、无突变、无限随机交配群体的假定前提下,研究了亲本群体的基因频率对混血群体及其衍生后代群体连锁不平衡结构的影响,导出了各群体连锁不平衡值的表达式,建立了一个估计基因间重组率的简便方法;同时, 采用估算分子标记与QTL之间连锁不平衡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人类混血群体及其衍生后代群体QTL检测与估计的关系,建立了该关系的系列理论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不仅适用于人类疾病(包括复杂遗传疾病)基因定位,而且适合于人类正常基因的定位,同时也适用于人类普通多基因性状的QTL分析.
姚隽陈朝明刘鹏胡中立
关键词:基因定位
用RFLP标记剖析水稻穗颈维管束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被引量:14
2004年
采用籼、粳亚种间杂种F1(圭630×02428)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倒数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等4个维管束性状,以及一、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3个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6个QTLs,其中有7个QTLs的加性效应较大,单个QTL的贡献率在20%以上。发现有4个QTLs成簇分布于第1染色体从RZ776到C11的大约35cM的区段上,来源于亲本"圭630"的这一染色体区段对穗颈大维管束、第2节间大维管束、第2节间小维管束和二次枝梗数4个性状的表达均具有增效作用。还讨论了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增效QTLs、实现穗颈维管束性状遗传改良的策略。
陈顺强汪洋章志宏王玲霞胡中立李平朱立煌朱英国
关键词:水稻DH群体穗颈维管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