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07B0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07B03)

作品数:85 被引量:811H指数:18
相关作者:宋乃平杨新国许兴刘任涛陈彦云更多>>
相关机构:宁夏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8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7篇荒漠
  • 26篇荒漠草原
  • 26篇草原
  • 24篇土壤
  • 15篇柠条
  • 14篇荒漠草原区
  • 14篇干旱
  • 14篇草原区
  • 12篇牧草
  • 9篇植物
  • 9篇柠条林
  • 9篇草地
  • 8篇水分
  • 7篇苜蓿
  • 7篇干旱区
  • 6篇农牧
  • 6篇群落
  • 6篇人工柠条林
  • 6篇微生物
  • 5篇施肥

机构

  • 78篇宁夏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教育部
  • 5篇宁夏农林科学...
  • 2篇隆德县农业技...
  • 2篇宁夏农业综合...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安植物园

作者

  • 19篇宋乃平
  • 15篇杨新国
  • 14篇许兴
  • 13篇陈彦云
  • 13篇刘任涛
  • 11篇王兴
  • 11篇李国旗
  • 11篇贾倩民
  • 11篇杨明秀
  • 11篇陈林
  • 10篇陈科元
  • 10篇韩润燕
  • 9篇朱凡
  • 7篇麻冬梅
  • 7篇刘秉儒
  • 7篇肖绪培
  • 5篇安慧
  • 5篇柴永青
  • 4篇李苗
  • 4篇毛桂莲

传媒

  • 11篇北方园艺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江苏农业科学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草业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贵州农业科学
  • 3篇宁夏农林科技
  • 3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农业科学研究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吉林农业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生物数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6
  • 10篇2015
  • 24篇2014
  • 30篇2013
  • 15篇2012
  • 2篇2011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aCl胁迫对草木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采用室内种子萌发及温室幼苗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耐盐植物草木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NaCl胁迫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累积发芽率、发芽势,增加幼苗地上部分的鲜干比、叶绿素含量,并促进幼苗根和芽的生长,而高浓度的NaCl胁迫则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对草木樨种子的发芽指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幼苗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得出:低浓度的NaCl胁迫对草木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NaCl胁迫则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韩润燕陈彦云周志红冯进萍
关键词:NACL胁迫草木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放牧扰动下草地植物多样性对土壤因子的响应被引量:34
2013年
自由放牧草地羊粪归还作用在空间上往往表现出一定梯度分布格局,是影响自由放牧草地土壤与植被空间分布与演替动态的重要因素。为深入认识荒漠草原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格局与作用机制,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围栏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按自然形成的地表羊粪量梯度,设置了6个梯度序列控制样地(1.41~1 581.68g/m2),模拟自然条件下不同放牧强度。重点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1)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白草的地位逐渐被苦豆子取代;白草重要值由2.07减小到0.19,苦豆子重要值由0增加到1.25。2)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从0.64增加到2.26,丰富度指数从0.35增加到1.86,均匀度指数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3)0~5cm土层,土壤全氮、速效氮和水分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全氮是显著性影响因子;5~10cm土层,土壤速效氮和有机碳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速效氮是显著性影响因子。初步研究结论认为:放牧扰动下,表层土壤中氮素的增加是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这种结果的产生很可能与家畜排泄物的归还作用有关。明确氮的来源与去向,可能是下一步深入认识有关羊粪归还作用机制的主要任务。
王兴宋乃平杨新国杨明秀肖绪培
关键词: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
中药废渣对干旱区弃耕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在宁夏干旱区弃耕盐碱地施用苦豆子草渣、苦豆子籽渣和甘草渣3种中药废渣,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3种中药废渣改良弃耕盐碱地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3种中药废渣后,土壤容重、pH值、全盐均低于CK(未施药渣),其中pH值、全盐含量显著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CK;土壤养分含量全面提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得到显著提高,不同处理间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差异显著(p<0.05),其中苦豆子籽渣提供速效氮、速效钾的能力显著高于甘草渣和苦豆子草渣,而甘草渣提供速效磷的能力显著高于苦豆子草渣和籽渣;施用废渣后的表层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CK;苦豆子草渣、苦豆子籽渣和甘草渣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苦豆子籽渣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相互促进作用明显,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白明生姚云鹤王佳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
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被引量:3
2014年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 纲13目62科72类群,按照食性差异划分为捕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杂食性以及寄生性6 个营养功能群。步甲科、鳃金龟科以及拟步甲科(主要包括琵甲属、漠甲属和鳖甲属)是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46.71%。2)从5月到6月,每个柠条林地除已有植食性和杂食性类群外开始出现腐食性类群,7月只在36年林地开始出现捕食性优势类群,而8-9月每个林地均开始出现捕食性类群。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9月,而在15年生林地出现在6和9月,24年生林地出现在6,8和9月,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6,7,8和9月。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月分布趋于稳定。4)6年生林地的最大类群密度以5和9月最高,8月最低;从15到24年林地逐步转变为5月最高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而到36年林地转变为5月最高,8月次之,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不同年龄林地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和丰富度的影响以8和9月影响最大,5-7月影响较小。5)研究表明,6~24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波动剧烈,36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趋于相对稳定,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其中,8和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受到柠条年龄的影响较大。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荒漠草原人工林
农牧交错带不同生计方式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适应——以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例被引量:15
2014年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农牧交错带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结果表明,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度、感知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表现出不同的结果.研究区农户的生计方式单一.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感知研究区生态环境好转;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认知度也提高.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认知与研究区近50年的气象观测值趋势相符.农户在遇到极端气候事件时基本上是被动适应,事后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关注的极端气候事件不同.随着生态建设效果显现和非农业化带来的经济能力增强,农户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和关注度逐渐降低,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卞莹莹宋乃平
关键词:农户生计方式环境感知环境适应
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固沙林生长过程中地表植被-土壤的变化被引量:24
2012年
研究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特征,对于揭示柠条人工固沙林对沙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产生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6、15、24和36年生柠条人工林为对象,通过调查每个样地的土壤性质和地表植被特征,分析了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地表植被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柠条人工林的发育,柠条的冠幅、树高、分枝数和基径极显著增加,土壤粗沙粒和细沙粒含量显著降低,极细沙和粘粉粒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呈现线性增加,而土壤pH值则显著下降;地表植被物种数和密度显著增加,地表植被盖度和高度均表现为24年生>15年生>6年生>36年生林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质地、容重、土壤养分与pH值是影响柠条林地地表植被物种数、个体数和盖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在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固沙林发育过程有利于土壤条件改善和地表植被恢复,促进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刘任涛柴永青徐坤朱凡
关键词:荒漠草原地表植被生态系统恢复
荒漠草原不同林龄柠条灌丛生物量模型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灌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量是衡量植被生产力的重要指标,灌木的生物量与高度、基径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本文以盐池县杨寨子村的荒漠草原地上柠条灌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调查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不同林龄人工柠条基径平方与分枝长度乘积(D^2H)为自变量的生物量生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柠条灌丛生物量回归系数有一定的差别,在应用中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回归模型.对于不同林龄的柠条灌丛,以D^2H为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模型W=a+bX+cX^2和幂指数函数模型W=aX^b的回归方程相关性较好,可较好地描述柠条灌丛个体总生物量,可用于推算柠条灌丛生物量.
王新云郭艺歌陈林刘任涛杨明秀谢腾腾
关键词:荒漠草原柠条地上生物量
荒漠草原区不同年限柠条林表层土壤碳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3年
沙化草地种植人工林可以固定截存大气中的C而增加土壤C含量和储量,但在荒漠草原区固沙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发育过程中表层土壤C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楚。通过调查6a,15a,24a,36a固沙柠条林下、林间表层土壤C含量和储量分布特征,结合土壤机械组成和地表植被特征调查,分析了柠条林发育过程中表层土壤C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柠条林生长,林下表层土壤C含量和储量以及C/N均与林龄呈现单调线性回归关系(P<0.05)。从6a到36a的林地,林下表层土壤C含量和储量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而土壤C/N呈单调递减。24a生林地林下表层土壤C含量和储量开始显著高于林间(P<0.01)。(2)随着林龄增加,林间表层土壤C分布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是柠条林发育生长对林间具有一定辐射作用,从24a到36a的林地,林间表层土壤C含量和储量开始明显增加,林间和林下表层土壤C分布差异性逐渐降低。(3)林下小尺度表层土壤C分布决定了整个林地表层土壤C分布。随着林龄增加,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逐渐增加;同时表层土壤全氮的快速积累,导致土壤C/N无显著变化。(4)在荒漠草原区,柠条林发育在增加林下表层土壤C分布的同时,对林间表层土壤C分布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在柠条林生长过程中,该林地表层土壤C含量和储量呈现增加趋势。
刘任涛朱凡
关键词:荒漠草原柠条林土壤质地地表植被
荒漠草原区固沙人工柠条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演变规律被引量:29
2012年
开展荒漠草原区固沙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研究,对于沙化草地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分析和人工林有效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测定6,15,24,36年柠条林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pH和电导率以及土壤水分与温度等指标变化,分析荒漠草原区种植固沙柠条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年到15年柠条林地,土壤粗沙粒和细沙粒成分显著升高(P<0.05),但从24年柠条林地开始土壤粗沙粒和细沙粒含量显著下降(P<0.05),土壤极细沙粒和粘粉粒含量开始显著增加(P<0.05)。从24年柠条林地开始,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显著升高,土壤电导率和水分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而土壤pH和温度显著下降;而且土壤全N积累量高于土壤有机碳,土壤C/N随着柠条林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在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发育生长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土壤环境的改善,而且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育过程。
刘任涛杨新国宋乃平柴永青王磊朱凡
关键词:荒漠草原柠条林土壤性质
荒漠草原绿洲化过程中灌溉玉米地土壤夏季盐渍化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在地处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区的红寺堡扬黄灌区,选取不同利用年限的灌溉玉米地,以临近的未利用地为对照,对其夏季含盐量及盐离子组分变化规律、剖面分布类型、时空相关性及其碱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退化草地转化成灌溉农田的过程中,土壤夏季含盐量剖面分布变化依次为表聚型、均匀型(震荡型)和底聚型。未利用地0-60 cm土层总含盐量6.0‰,耕种8年后只有2.25‰,表层(0-20cm)的总盐含量降幅高达80.2%。未利用地盐分表聚特征主要由氯离子、镁离子、钙离子和钾离子决定,其浓度随利用年限的变化表现较为平稳,剖面分布以均匀型为主,而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底聚特征明显。相对未利用地,重碳酸根离子是唯一全剖面出现明显增加的离子类型。离子间显著相关关系多集中于0-40 cm土层发生,相关格局随利用年限发生明显变化,8年玉米地重碳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正相关、钙离子与钠离子以及重碳酸根离子间负相关关系凸显。土壤碱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生(2年玉米地)和下迁富集发生(40-80 cm)特征,8年玉米地含盐量和碱化度同步显著下降,土壤盐渍化整体逆转。灌溉玉米地土壤含盐量与碱化度显著正相关,未利用地含盐量与碱化度则呈现两极化分布趋势。灌溉玉米地土壤夏季盐渍化特征受土壤-植物的相互作用控制,蒸发积盐、蒸腾积盐与灌溉脱盐作用并存,盐离子分化明显,土壤盐化和碱化时空同步变化,但是总碱度居高不下依然是威胁土壤环境健康的潜在因素。
杨新国宋乃平刘秉儒安慧何秀珍
关键词:土壤盐渍化扬黄灌区绿洲化玉米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