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03)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8H指数:6
- 相关作者:戴其根霍中洋张洪程许轲陈京都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超高产单季粳稻抽穗期群体构成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调查了武进农业科学研究所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单季粳稻泰粳394和武运粳23的群体状况,分析了产量大于12.0 t.hm-2、10.5~12.0 t.hm-2和小于10.5 t.hm-2这3种群体抽穗期的个体构成。结果表明:产量大于12.0 t.hm-2的超高产群体抽穗期茎蘖数、颖花数、干重和叶面积等数量指标的构成中,大分蘖(分蘖干重/主茎干重大于0.8)所占的比例大于30%,小分蘖(分蘖干重/主茎干重小于0.6)所占的比例小于11%。因此,群体合理的茎蘖组成是形成超高产的基础。
- 赵成国徐海港李刚华丁艳锋王绍华
-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抽穗期
- 米饭黏性的自动测量与量化表征被引量:4
- 2010年
- 对现有米饭黏性测量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于材料特性的米饭黏性测量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米饭粒黏性自动测量系统,并对黏性的大小采用力变形卸载曲线的平均斜率值来进行量化表征。试验结果表明,该自动测量系统能够分辨出不同品种米饭粒的黏性差异、同品种米饭粒黏性随时间的变化,测试过程只需3~5s。能够满足对稻米食味品质之一的黏性测量与评价要求,为稻米品质的检测提供了一种便捷、准确的手段与方法。
- 高远周骥平魏孝斌姜楠戴其根
- 关键词:黏性自动测量
- 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土壤肥力变化
- 在小麦-水稻、黑麦草-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种植模式下,研究土壤保护性耕作对太湖地区稻田水稻生育期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比移栽期有不同程...
- 陈留根张宝生庄恒扬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水稻产量
- 文献传递
- 太湖地区稻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土壤肥力的变化被引量:14
- 2008年
- 在小麦—水稻、黑麦草—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种植模式下,研究土壤保护性耕作对太湖地区稻田水稻生育期土壤主要养分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下水稻成熟期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均比移栽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速效钾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水稻产量以油菜—水稻种植模式为最高,其次为小麦—水稻和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或油菜免耕、水稻2次旋耕)和常规耕作Ⅱ(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或油菜旋耕、水稻耕翻加旋耕)处理较少耕秸秆不还田、小麦或油菜免耕、水稻2次旋耕和常规耕作Ⅰ(秸秆不还田、小麦或油菜旋耕、水稻耕翻加旋耕)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小麦—水稻和油菜—水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也有利于提高黑麦草—稻种植模式下的全氮、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保护性耕作对麦—稻和黑麦草—稻种植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
- 陈留根张宝生庄恒扬薛新红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水稻产量
- 太湖流域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9年
- 试验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可用方程y=-0.00002x2+0.0095x+9.0384(r=0.993**)来描述,当施氮量为237.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10.17t/hm2。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大;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高肥处理432kg/hm2和540kg/hm2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的积累量都较高,但因大量氮素滞留在茎鞘中而导致产量不高。土壤各层全氮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60cm各层土壤全氮含量增大,而60~100cm各层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当施氮量较高(大于324kg/hm2)时,土壤氮素累积与下渗,土壤各层全氮含量提高,易造成氮肥奢侈吸收与氮肥污染。
- 林忠成叶世超戴其根陈京都赵小华邱荣生许露生张洪程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 关键词:太湖流域施氮量土壤氮素氮素积累氮素利用
- 施氮量对机插杂交粳稻徐优40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7
- 2009年
- 软盘旱育机插条件下,以杂交中粳徐优403为材料,研究了里下河地区稻麦两熟制不同施氮量对机插杂交稻徐优40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稻徐优403的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和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N 225 kg/hm^2处理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施氮量主要影响稻米品质中的垩白度和垩白率,其次为消减值,而对其它品质指标影响较小。品质性状中的加工碾磨品质、稻米的表面积、横面积可与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产优质统一;而其它品质指标则表现为对施氮存在负响应。综合来看,机插杂交稻徐优403适宜施氮量以施N 225 kg/hm^2为宜。
- 钱银飞张洪程李杰吴文革郭振华陈烨张强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 关键词:施氮量RVA谱
- 水稻主茎出叶动态模拟研究被引量:18
- 2009年
- 【目的】研究水稻主茎各叶片出伸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建立水稻主茎出叶与有效积温关系的动态模拟模型。【方法】选用16个水稻品种分别在云南丽江、江苏南京两个生态地区进行播期试验,观察主茎各叶片出伸与有效积温的定量关系。【结果】主茎叶片出伸所需有效积温与叶位的关系总体随叶位的上升而增加,且在整个叶龄进程中出现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出现在第3叶龄期,第二个拐点出现在第N-n-2叶龄期。据此,对叶龄进程进行分段模拟,建立叶龄模型。利用不同环境下播期试验的出叶动态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不同类型品种模拟叶龄与实测叶龄的根均方差(RMSE)都小于0.1。【结论】以各叶位叶片出伸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建立的叶龄分段函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 冯阳春魏广彬李刚华丁艳锋王绍华
- 关键词:水稻叶龄有效积温
- 二甲四氯钠对水稻挥发物释放的影响
- 2010年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二甲四氯钠对水稻挥发物释放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收集水稻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24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其中已定性的8种,以倍半萜类化合物(7种)为主。在已定性的组分中,异喇叭烯、(-)-α-雪松烯、(+)-β-雪松烯、雪松醇4种组分在水稻上属首次报道。不同处理收集的水稻挥发物种类相同,但挥发物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二甲四氯钠浓度导致异喇叭烯等13种挥发物组分(占种类总数的54.2%)相对含量的变化;而(-)-α-雪松烯等11种组分(占种类总数的45.8%)相对含量因施药天数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二甲四氯钠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使异喇叭烯等17种水稻挥发物组分(占种类总数的70.8%)相对含量显著改变。
- 卢海燕张青祝树德刘芳
- 关键词:水稻挥发物
- 米饭硬度和黏度测量方法及技术的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稻米的质构特性是食用品质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它的表述、测量等相关技术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现有的相关技术分析发现,均不能适应对稻米的客观测量。为此,提出借助于机械科学的力学原理,建立基于材料特性分析的米饭硬度、黏度测量的新方法与技术。阐述了建立新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关键结构。这对于稻米品质的检测、鉴定以及品种选育等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 高远周骥平姜楠高建和戴其根
- 关键词:稻米质构特性黏度测量方法
- 施氮量对机插粳型超级稻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0年
- 研究氮肥对粳型超级稻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为超级稻米质调优和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以粳型超级稻常规品种南粳44和杂交品种常优1号为材料,在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施氮量(0、90、180、270、360kg/hm^2)对粳型超级稻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粘滞谱(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2个品种的稻米加工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淀粉RVA谱3个曲线峰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淀粉RVA谱其他特征参数的影响因不同品种而异;常优1号的外观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对氮肥施用量的反应较南粳44表现敏感,增加施氮量使杂交粳稻外观品质变差。随施氮量的增加,2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精米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淀粉RVA谱曲线峰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增施氮肥在提高粳型超级稻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稻米食味品质,并使稻米淀粉粘性变劣。
- 陈留根张岳芳王子臣谢建康叶卢亮
- 关键词:施氮量稻米品质粳型超级稻机插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