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RC2007074)

作品数:9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傅琤琤吴德沛王攀峰孙爱宁马玲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卫生部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髓
  • 6篇细胞
  • 5篇多发
  • 5篇多发性
  • 5篇多发性骨髓瘤
  • 5篇骨髓瘤
  • 3篇造血
  • 3篇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
  • 3篇造血干细胞移...
  • 3篇干细胞
  • 3篇干细胞移植
  • 2篇地西他滨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异常综合征
  • 2篇增生
  • 2篇增生异常综合...
  • 2篇桥接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 1篇卫生部

作者

  • 7篇傅琤琤
  • 6篇吴德沛
  • 4篇王攀峰
  • 3篇刘辉
  • 3篇马玲
  • 3篇孙爱宁
  • 3篇周进
  • 3篇王婧
  • 2篇岑建农
  • 2篇薛胜利
  • 2篇汪娟
  • 2篇唐晓文
  • 2篇李渭阳
  • 2篇金正明
  • 2篇韩悦
  • 2篇仇惠英
  • 2篇金松
  • 2篇顾斌
  • 2篇颜霜
  • 1篇何军

传媒

  • 5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PDD与P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通常对很多细胞毒性药物敏感,但疗效比较短暂。近年来,随着新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M患者总体反应率和生存时间。2013年NCCN指南中,将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及地塞米松)方案列为适合移植治疗的MM患者的一类推荐主要治疗方案。
马玲傅琤琤刘辉金松顾斌颜霜王攀峰徐云薛胜利李渭阳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PAD安全性PDD初治
4-1BBL逆向信号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促生长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4-1BBL逆向信号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促生长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U266细胞株表面4-1BBL分子的表达;采用抗人4-lBBL单抗(1F1)激发4-1BBL逆向信号,通过细胞计数及MTT法观察U266细胞增殖;通过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检测U266细胞内白细胞介素-6(IL-6)的合成,并利用中和性抗体阻断IL-6的生物学作用,观察IL-6是否参与了4-1BBL逆向信号对U266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结果 U266细胞表面高表达4-1BBL分子;细胞计数及MTT实验均表明单抗1F1明显促进U266细胞系生长;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示1F1促进U266自分泌IL-6增多。中和IL-6能够抑制单抗1F1对U266细胞促增殖作用。结论 U266细胞株高表达4-1BBL分子;4-1BBL逆向信号通过增加IL-6的产生,促进U266细胞的增殖;4-1BB/4-1BBL分子可能是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免疫干预的重要靶点。
汪娟居颂光傅
关键词:4-1BBL逆向信号多发性骨髓瘤白细胞介素-6
髓系白血病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精确性的检测
2009年
DNA修复机制对于维持生物基因组的完整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DNA双链断裂(DSB)是一种最严重的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不恰当的修复会造成基因变异,增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或细胞的死亡。人类DSB最主要的修复方式是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为了解白血病发生时基因组遗传背景所起的作用,对白血病细胞中DNA修复机制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建立了可用于临床标本的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的检测体系,在既往研究中发现髓系白血病细胞的非同源末端连接能力较正常骨髓和外周血显著增强,急性白血病中尤其明显,在此基础上以正常骨髓或外周血作对照,进一步研究髓系白血病细胞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DNA双链断裂的精确性。
傅琤琤陈子兴王之敏岑建农何军邱桥成吴德沛
关键词:髓系白血病细胞正常骨髓
地西他滨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评价地西他滨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的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随机抽取25例接受地西他滨桥接allo-HSCT的MDS患者为桥接组,以同期33例未接受地西他滨行allo-HSCT的MDS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疗效、总生存(OS)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结果 桥接组患者移植前骨髓完全缓解率为64.0%(25例中1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33例中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率低于对照组(4.0%对1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桥接组移植相关死亡率及2年OS率分别为12.0%及83.0%,与对照组的30.3%及5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桥接组14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aGVHD),其中Ⅰ度7例、Ⅱ度3例、Ⅲ度4例;对照组16例患者发生aGVHD,其中Ⅰ度7例、Ⅱ度8例、Ⅲ度1例.结论 地西他滨桥接allo-HSCT治疗MDS安全且有效.
郑慧菲王婧周进王攀峰傅琤琤吴德沛孙爱宁仇惠英金正明韩悦唐晓文马骁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造血干细胞移植
含地西他滨方案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DS/AML的效果评估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选择含地西他滨方案诱导或巩固作为过渡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降低肿瘤负荷,控制疾病并为寻找供体赢取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9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采用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化疗进行治疗的14例MDS和32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后,14例MDS患者中10例达完全缓解(CR),2例为部分缓解(PR),1例稳定状态(SI)),1例未缓解(NR),1个疗程CR率达10/14。32例AML患者经地西他滨治疗后,17例获得CR,另有15例在未达缓解状态下进行移植,1个疗程CR率为53.1%(17/32),1个疗程的有效率(CR+PR)为78.1%(25/32)。MDS患者移植物均植入成功,12例目前均无病生存,1例移植后8个月复发。AML患者中28例植入成功,随访至2013年2月,20例无病生存,10例死亡,2例带瘤生存。46例患者中急性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4.3%(2/46)和23.9%(11/46)。中位随访8个月,治疗相关死亡率为23.9%(11/46)。30个月的元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3.1%和61.9%。结论含地西他滨方案可安全有效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DS和AML。
周进王婧刘辉郑慧菲马玲王攀峰颜霜吴德沛傅琤琤仇惠英唐晓文金正明韩悦苗瞄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髓样造血干细胞移植地西他滨
替代供体来源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单中心回溯性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1/4的患者可能找到HLA全相合的同胞供体。为扩大供者来源,本研究比较脐血移植(UCBT)、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 identical,hi-HSCT)、非全相合非亲缘供者移植(MMUDT)3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日至2012年6月共计9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历资料,其中UCBT组22例,hi-HSCT组42例,M M UDT组29例,比较3组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复发率、生存时间。结果:UCBT、hi-HSCT、MMUDT 3组造血重建时间(ANC>1.0×109)分别是19、12、12 d,UCBT组粒细胞重建明显延迟(P<0.05);3组植入时间(STR>95%)分别是15、26、20d,hi-HSCT组植入时间相对较晚;3组植入失败率分别是26%、5%、3%,UCBT组植入失败率较高(P<0.05)。3组a 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50%、57.1%、72.4%,3组Ⅲ-Ⅵa GVHD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7.3%、28.6%、17.2%;UCBT组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发生率最低,3组分别是19%、45.5%、58.3%;3组移植后100 d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是23.8%、20%、11.1%;3组2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是79.9%、80.9%、88.0%。结论:UCBT组c GVHD发生率最低,但造血重建缓慢;hi-HSCT组尽管干细胞来源广泛并且可以支持后续细胞免疫治疗,但TRM较高;而较高的a GVHD及c GVHD发生率是MMUDT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王婧周进郑慧菲王攀峰傅琤琤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ABCG2在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甲基化调控被引量:2
2009年
ABCG2是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简称ABC)转运蛋白超家族中G亚家族第2个成员,又被称作乳腺癌耐药蛋白,作为一种跨膜半转运蛋白,介导了对多种化疗药物的外排,引起多药耐药。Bailey—Dell等发现该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312bp区域,具有启动子活性,该区域存在大量的CpG岛,ABCG2表达很可能受启动子甲基化调节。
曲士强傅铮铮姚利陈广华岑建农祁小飞吴德沛
关键词:启动子甲基化ABCG2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乳腺癌耐药蛋白启动子活性
多发性骨髓瘤髓外复发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积聚,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为特征。目前认为,MM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近年来MM患者髓外复发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后。本文重点就MM髓外复发的发病率和发病机制、髓外骨髓瘤细胞的特征及其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汪娟傅琤琤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34
2013年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和改良PAD化疗的MM患者资料,其中接受PAD方案(PAD组)治疗者18例,接受改良PAD方案(改良PAD组)治疗者18例。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1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患者中除4例不可评估外,对32例患者进行了评估,中位随访时间为10.3(3.0~15.0)个月。经诱导治疗32例患者中19例(59.4%)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其以上疗效,其中PAD组完全缓解(CR)+VGPR率为61.1%,改良PAD组的CR+VGPR率为57.1%(14例中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并且达到最大疗效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2个疗程时接近最大疗效)。不良反应:PAD组18例患者中有1例(5.6%)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另有8例(44.4%)因化疗不良反应将硼替佐米减量或中断化疗,而改良PAD组18例患者中仅1例(5.6%)因化疗不良反应中断化疗,且无化疗相关死亡。与PAD组比较,改良PAD组患者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包括粒细胞减少(33.3%对61.1%,P=0.086),血小板减少(50.0%对61.1%),贫血(16.7%对27.8%),感染(16.7%对50.0%,P=0.075),腹泻(5.6%对33.3%,P=0.088),周围神经病变(0对27.8%,P=0.045)。结论改良PAD方案通过将硼替佐米由静脉推注改为皮下注射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但不影响药物的疗效,提高了硼替佐米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刘辉傅琤琤薛胜利李渭阳吴倩顾斌金松朱霞明赵素芳辛雪马玲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注射皮内硼替佐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