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D076)

作品数:4 被引量:39H指数:2
相关作者:杨东宣朝庆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商业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乡村
  • 3篇乡村建设
  • 1篇地方精英
  • 1篇地域社会
  • 1篇定县实验
  • 1篇延安时期
  • 1篇议员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参与
  • 1篇中共
  • 1篇士绅
  • 1篇农民革命
  • 1篇平教会
  • 1篇权力
  • 1篇乡村革命
  • 1篇乡村权力
  • 1篇抗日
  • 1篇抗日根据地
  • 1篇华北抗日根据...
  • 1篇根据地

机构

  • 3篇天津商业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3篇杨东
  • 1篇宣朝庆

传媒

  • 2篇人文杂志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社会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授权给农民”——中共乡村革命与乡村建设的历史追索与逻辑探究被引量:2
2014年
农民—革命、乡村—建设,是中共革命历史进程中难分轩轾的革命取向,同时也是农民从乡村传统走入现代革命,从被动客体变为革命主体的历史逻辑。而"授权给农民"则是中共乡村革命与乡村建设的逻辑基础和最佳结合点。其中乡村权力的重塑与乡村秩序的重构,底垫了这一逻辑的前提,乡村民众的参与和乡村建设的展开,则是这一逻辑的必然结果。但是革命与理想的交织,尽管描绘出乡村中国绚烂多姿的革命画卷,而战争与动员的对接,显然也呈现着乡土社会幻隐幻现的历史残留。
杨东
关键词:农民革命乡村建设政治参与乡村权力
地方精英与农村社会重建——定县实验中的士绅与平教会冲突被引量:34
2011年
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验县工作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随之爆发。该类型社会冲突以士绅阶层的抱怨、污蔑、制造负面社会舆论为重要特征,反映了士绅阶层在农村社会和乡村建设中权力地位的边缘化。士绅阶层地位的没落,表面看来是平教会在乡村建设中刻意通过组织创新扶植农村青年参与乡村建设,致使士绅在农村社会权力结构中大权旁落,其结构性原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绅阶层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经营高利贷活动,大量占有农村土地,与农民发生严重的经济利益冲突,致使社会负面评价增加;二是国家在县域单位推进现代化的意志受到士绅阶层的阻碍,平教会冷落士绅实际上代表了国家与地方社会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角力。
宣朝庆
关键词:定县实验乡村建设平教会士绅
地域社会中的参议员差异——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参议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抗日根据地的参议员,作为抗战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型权力主体,尽管从总体上来看,都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民主政权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动员式的规模性选举而产生的,但是由于各抗日根据之间地域环境、战争形势、社会生态的差异,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根据地之间的参议员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如果我们将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参议员做一比较,就能很明显地窥探出处于不同地域社会中参议员的一些独特面貌和群体特征。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参议员之间的显著差异,不管是历史性的,亦或是结构性的,不仅昭示着中国革命较为独特的历史面貌,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模式。
杨东
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被引量:2
2014年
特定的革命环境需要新的理论生成,复杂的社会生态需要新的建设路径。无论是从入陕之初的乡建探索,还是最终被诠释为中共革命的"延安道路",延安时期可谓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结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历史时期,也是乡村建设的延安方针与乡村实践的延安道路实现了并行不悖、难分轩轾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中共一方面需要依据客观的政治社会环境,构建新的乡村建设思路;另一方面,乡村社会的客观实际以及民众的诉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共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由此而形成的乡村建设道路,既体现着浓重的"延安色彩",同时也带有当初条件下的时代面貌和"乡村景观"。
杨东
关键词:乡村建设延安时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