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XW026)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王文捷熊晓萍王燕子张熙锦江冰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80后
  • 3篇文学
  • 2篇电影
  • 2篇影像
  • 2篇社会
  • 2篇青春
  • 2篇网络
  • 2篇网络传播
  • 2篇文化
  • 2篇媒介
  • 2篇媒体
  • 2篇90后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技术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意识
  • 1篇叙事
  • 1篇亚文化
  • 1篇影像记录

机构

  • 6篇广东商学院
  • 5篇广东财经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王文捷
  • 2篇熊晓萍
  • 2篇王燕子
  • 1篇许哲
  • 1篇张熙锦
  • 1篇江冰
  • 1篇田忠辉
  • 1篇吴家清

传媒

  • 4篇天津师范大学...
  • 2篇文艺争鸣
  • 1篇新闻知识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求实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年亚文化:作为80后和90后“文学生活”的延伸——从“小清新”与“杀马特”亚文化谈起被引量:6
2014年
新世纪泛起的亚文化生活滋长了80后和90后,由网络、影像与手机等新媒体建构的意象,装点了他们奇异鲜活的青年亚文化的前行旅程。我们看到,这些亚文化生活空间充满了凡俗、光亮而又动感的色彩,新人类们在不断宣泄着激越和颓废、浪漫和怀旧、纯真与情色、暧昧与混杂等情绪。而这种独特的文化意态与生活景观,也造就了当下青年文学文本特殊的表征意味。
王文捷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文学生活青年文学影像记录日本电影媒介文化
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变迁被引量:5
2011年
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而且以动摇传统固定空间领域为前提,造就了全新的文化空间,80后、90后成为网民主要群体,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的崛起是网络造就新文化空间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之一。新文化空间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可避免地引起文化冲突。因此,网络传播正成为一种推动文化变迁的"正在进行式"的力量。
熊晓萍
关键词:网络传播80后90后文化空间文化变迁
80后青春写作审美趣味集结行为刍议
2015年
关于80后文学研究的话题,已经持续近十个年头了。但是,从目前研究现状看,对于80后文学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媒体娱乐和新闻舆论意义的关怀上。我认为,将80后文学关怀落实到网络新媒介一代的青春书写上,可能是弥合传统文学对他们的过低评价与外部研究基本判断鸿沟的有效途径。如此,也才能将80后文学的研究引向基于文本细读的微观梳理和内部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揭示出80后文学在“行为”意义上的价值,将他们的“成长叙事”看成蕴藉着独特代际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转轨的表征。
田忠辉
关键词:审美趣味媒体娱乐文学批评理论文学写作文化诉求
“80后”文学:“我时代”的青春记忆被引量:6
2010年
由于时代的动荡所导致“代沟”的凸显,每一个时代的人们在今天都表现出空前的自恋,这也许是中国文学在21世纪的一个特殊现象。大家都想为自己一代人建一座纪念碑,几乎到了形成“集体自恋情结”的地步,老三届、新三届、知青一代、五十年代生人、六十年代生人、七十年代生人,不胜枚举。
江冰
关键词:记忆青春自恋情结中国文学
聚沙成塔与沙中的世界——论地方性知识的网络生长被引量:4
2012年
网络时代的地方性知识正呈现出普遍化以及向更深层度的地方性知识发展的两种倾向,但是与前网络时代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方面个体自由的释放以及跨越地域、语言的群体合作使普遍化扩张的趋势得以形成;另一方面网络的长尾机制激发了小众生产的多元以及大众话语。崭新的知识发展谱系对网络时代下的知识观念以及具体制度提出了挑战。
许哲吴家清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知识社会学网络社会
“微”美学:论微电影的实验性被引量:1
2014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微电影已经成为微时代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虽然当前对微电影的定义,还没最终明确化,但至少已经有了几个“微”点共识:“微时”、“微媒”以及“微众”,分别从放映时间(短小),媒介特征(简单易于操作),以及主体属性(草根或小众),对微电影进行了较为明晰的“微”定位。但是,微电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微”美学特征,那就是在实验领域内的非常规电影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往往只能在“微电影”这类小制作中得到体现:或者是结构化表现方面的跨界努力;或者是摆脱娱乐至上的哲学游戏;或者是规避投资风险后的边缘性题材创作。
王燕子
关键词:美学特征电影新媒体技术媒介特征美学追求
论80后的“刻奇”与反“刻奇”
2015年
作为艺术与生活领域某种别有意味的心理意识,"刻奇"对于当下批评家甚至普通大众而言早不陌生。"刻奇"(Kitsch)在19世纪德国的原义,是指人们保存一些本无甚价值的垃圾破烂,如一块石头、一片羽毛作为一生中某个事件的纪念,一个原本稀松平常的物件似乎由此具有了丰富意味。[1](P270-271)而在英文中,"刻奇"意指某一本质庸俗而无艺术价值的东西,由于其中可能附丽了一些保留者期望的意义,最后意外地成为了一件特别的艺术品。“刻奇”现象无疑表征了一种艺术美学的“异化”过程,即在文学艺术领域某些作者为了投好大众,可能随意泛滥情感并造作拔高某些并元多少意义的作品,形成诸如“拙劣”“矫饰”“肤浅”“炫耀”“媚俗”“滥情”“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俗丽”“通俗”等文艺特征。
王文捷
关键词:心理意识梦里花落知多少犬儒主义
微电影与80后的体验时代
2015年
80后原是社会学范畴内的代际称呼。但是,将80后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80后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际称呼,它代表着一类人群,他们是见证并推动体验时代发展的一群人。这些人并不严格符合80后的年龄标准,一定出生于1980年1月1日到1989年12月31日之间,还可能包括了75后或者90后的一些人,因为地域分布、经济状况等关系,他们虽然在与新媒体的接触时间段上有一些出入,但是,他们具有一种媒介时代的体验精神,这是他们所共有的。
王燕子
关键词:年龄标准影像艺术草根阶层
国内外80后、90后“网络一代”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对国内外的80后90后网络一代的传播方式、行为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试图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年轻一代在网络传播方面可以从国外年轻一代学习的地方。
张熙锦
关键词:80后90后网络传播人际关系社会变迁
传播互动是实现统战工作社会化的有效路径被引量:3
2012年
随着统一战线组成人员的日益扩大,其社会成份也更为复杂多样,统战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宽,参与的部门与团体也越来越多,其社会化趋势十分明显。如何应对这一变化,统战工作的观念及方式也应求新求变。在当前网络时代的独特背景下,统战工作从单向的政治宣传转变为双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正是顺应其社会化趋势的合理选择。
熊晓萍
关键词:统战工作网络群体双向互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