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kj2009-41)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力军洪美玲杨炳坤陈曦王孝杉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红树
  • 2篇红树林
  • 1篇指示物
  • 1篇指示物种
  • 1篇致危因素
  • 1篇种群
  • 1篇种群密度
  • 1篇物种
  • 1篇环境监测
  • 1篇海陆

机构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洪美玲
  • 2篇王力军
  • 1篇黄国超
  • 1篇周礼
  • 1篇魏守芳
  • 1篇王孝杉
  • 1篇陈曦
  • 1篇杨炳坤

传媒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以海蛙作为红树林环境监测指示物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将唯一栖息于红树林的两栖动物——海蛙(Rana cancrivora)作为红树林环境质量监测指示物种的可行性。[方法]于2009年7月和8月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码头和红树林核心区(简称红树林)2个不同微生境中采集海蛙,检测分析其肝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脂酶(AChE)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测量计算其肝体指数、肾体指数和脾体指数,以综合评估海蛙所受环境胁迫大小,并用以评估红树林不同生境质量好坏。[结果]红树林生境中海蛙的肝脏、肾脏和脾脏系数均低于码头,但仅肾脏系数差异显著(p<0.05);该生境中海蛙组织的4种酶活性均高于码头,且SOD和CAT活性均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同时MDA含量也显著低于码头(p<0.05)。结果表明红树林生境中海蛙的抗氧化酶活性高于码头个体,相应地脂质过氧化程度低,所受环境胁迫程度低于码头。[结论]由于人类干扰和旅游开发等因素使码头生境质量明显低于红树林核心区,而红树林生境中海蛙个体所受环境胁迫小于码头个体,与这2个微生境中的生境质量相一致,表明海蛙可作为红树林环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物种。
洪美玲王力军魏守芳黄国超
关键词:红树林环境监测
海南红树林的海陆蛙分布与种群密度调查被引量:2
2011年
为掌握海南红树林中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分布和种群数量状况,于2008年4~8月选择12个红树林进行了海陆蛙分布状况调查,同时采用样带法对4个调查地点的海陆蛙生境和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陆蛙只分布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清澜港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儋州新英港红树林和澄迈五村红树林保护区,这些红树林都具有面积较大(>100 hm2)、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和潮汐不能全部淹没红树林底部的共同特征。在红树林、虾塘和滩涂3种生境中,海陆蛙的平均种群密度分别为(132±71)只/hm2、(65±50)只/hm2和(37±22)只/hm2,且3种生境之间差异显著;整体而言,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陆蛙种群密度最高,其次为文昌清澜港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儋州新英港红树林,两地之间的海陆蛙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澄迈五村红树林保护区的海陆蛙种群密度最低。分析表明,生境破坏、水污染及非法捕捉是导致海南红树林海陆蛙分布区缩小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
洪美玲王力军杨炳坤陈曦王孝杉周礼
关键词:红树林种群密度致危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