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WKJ2008-2-021)

作品数:5 被引量:57H指数:4
相关作者:严敏陈炜孙建良赵凤庆陈海炳更多>>
相关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输血
  • 2篇手术
  • 2篇自体
  • 2篇自体血
  • 2篇围术期
  • 2篇成分输血
  • 1篇蛋白
  • 1篇等容量血液稀...
  • 1篇动态监测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回输
  • 1篇血疗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分离
  • 1篇血小板活化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稀释
  • 1篇用血
  • 1篇失血

机构

  • 3篇嘉兴市第一医...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金华市中心医...
  • 1篇浙江省台州医...
  • 1篇绍兴市人民医...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湖州市中心医...
  • 1篇宁波大学医学...
  • 1篇宁波市第一医...

作者

  • 2篇严敏
  • 1篇王海莺
  • 1篇黄长顺
  • 1篇姚媛媛
  • 1篇李满新
  • 1篇张益维
  • 1篇彭丛斌
  • 1篇陈益君
  • 1篇陈春茹
  • 1篇陈海炳
  • 1篇李军
  • 1篇汪卫星
  • 1篇杜光生
  • 1篇楼静芝
  • 1篇祝胜美
  • 1篇赵凤庆
  • 1篇桂煜
  • 1篇孙建良
  • 1篇陈炜

传媒

  • 2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术前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ICS)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的节血效果和对凝血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择期脑肿瘤手术患者(估计出血量>800ml,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15例。Ⅰ组采用AN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Ⅱ组采用单纯术中自体血回输,Ⅲ组为未处理组。分别检测麻醉前(T1)、采血后10分钟(T2)、保存的自体血(包括术前和术中)回输前10分钟(T3)、回输后10分钟(T4)、术后24小时(T5)、术后48小时(T6)各时点的血色素(Hb和Hct)水平、凝血功能(PT、APTT、FIB)、血电解质(K+、Na+、CL-)及术中术后出血量及异体输血情况。结果三组血清电解质变化、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比容未见明显差异(P>0.05);APTT指标Ⅰ组与Ⅱ组在T3和T4都有延长,但Ⅰ组在T5和T6时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P<0.01),而Ⅱ组和Ⅲ组在T5和T6时未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术前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未增加手术风险,并且可改善凝血功能。
张霞飞董建民石建宇周燕
关键词: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脑肿瘤手术
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36
2012年
目的探讨术中限制性输血在节约用血、合理用血和降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12月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实施预计出血量>400mL的大、中型手术的患者入选限制性输血组(组Ⅱ),结合术中输血分值评估体系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在2009年1-12月符合同样入选标准的患者入选开放性输血组(组Ⅰ),实施开放性输血策略。采用便携式床边血气分析仪动态监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结果与组Ⅰ相比,组Ⅱ的输血总量减少了32.1%。组Ⅱ的输血率、人均输血量和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均显著低于组Ⅰ(P值均<0.05)。结论术中动态测定Hb、Hct,并根据输血分值评估体系评判,是实施限制性输血的有效手段,能有效控制术中不必要的输血,节约血资源,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
陈炜孙建良赵凤庆陈海炳
关键词:限制性输血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
1043份围术期输血合理性调查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成分输血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输血疗效,降低输血的风险,节约医疗资源。为此,我们依据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我院近30个月的围术期输血病历作了回顾性调查,旨在了解我院围术期临床输血现状,发现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输血安全观念,提高围术期临床合理用血水平,现报道如下。
陈炜孙建良徐鹿平陈海炳
关键词:围术期输血《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抢救成功率输血疗效危重患者成分输血
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调查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状况,为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提供数据。方法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编制调研登记表。调查浙江省9家综合性三甲医院2007年围术期输血患者的病例,分析用血指征的符合情况,统计术中和术后72h不同类型手术患者各血液成分的输注量和各血液成分使用的不合理率,对数据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和x2检验。结果19102次输血中,成分输血率达到99.3%,但是,有8251次红细胞输注和176次全血输注属于无指标输血,即44.1%的围术期用血是麻醉医生或者手术医生仅根据临床经验而实施的行为,其中包括了603例输血患者术后72h内仍没有复查Het或者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有完整输血指标检测记录的患者进行合理与否的判断,红细胞和全血输注的不合理率均为39.2%,主要原因是输注指征过宽,血小板输注不合理率为43.7%,主要是未达到输血指征时输注或者输注血小板量不足1个治疗量。结论尽管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的成分输血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输血现象,急需引起各家医疗机构重视,大力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和提高安全用血意识。
姚媛媛王海莺祝胜美黄长顺李军楼静芝彭丛斌杜光生汪卫星孙建良严敏
关键词:成分输血输血指征合理用血
血小板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骨科大手术减少失血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骨科大手术节约用血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150例择期行骨科大手术的息者(估计术中出血量≥800m1),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Ⅰ组进行自体血小板分离和术中自体血回收,术中分别予以回输;Ⅱ组只进行自体血回收,不进行血小板分离,术中予以回输;Ⅲ组为对照组,不进行上述任何血液保护措施,按需输注异体血。测定各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TEG)的凝血功能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a角、最大振幅(MA)和凝血指数(C1)]及血小板PAC-1、CD62P和CD63的表达量。结果术中Ⅰ、Ⅱ两组均未输注异体血,Ⅲ组输注异体红细胞悬液(2±1)U;术后Ⅰ组未输注异体血,Ⅱ组、Ⅲ组输注异体血比例分别为30%[15/50)和32%(16/50)。3组间PT、APT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Ⅰ组术后CD62P表达低于麻醉诱导前和输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前(P〈0,05)。与Ⅰ组比较,术后Ⅱ组、Ⅲ组的MA值呈下降明显(P〈0.05),而CD62P表达明显升高(P〈0.05)。3组间PAC-1、CD63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收可以减少术中用血但不能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血小板分离不会引起血小板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血小板的功能,可以起到减少术后出血及节约用血的效果。
黄长顺陈春茹张益维陈益君桂煜李满新严敏
关键词:血小板分离自体输血血小板活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