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122022)

作品数:9 被引量:207H指数:5
相关作者:李青春苗世光梁旭东曹伟华杨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大雾
  • 2篇数值模拟
  • 2篇PM2.5
  • 2篇持续性
  • 2篇值模拟
  • 2篇雾霾
  • 1篇大雾过程
  • 1篇大雾天气
  • 1篇地形
  • 1篇地形作用
  • 1篇典型个例分析
  • 1篇氧化碳
  • 1篇液态水
  • 1篇液态水含量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散射
  • 1篇散射系数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特征及成因分...
  • 1篇能见度

机构

  • 5篇中国气象局北...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河北省气象与...
  • 1篇河北省防雷中...
  • 1篇京津冀环境气...

作者

  • 4篇李青春
  • 2篇苗世光
  • 1篇马志强
  • 1篇刘伟东
  • 1篇吴庆梅
  • 1篇时少英
  • 1篇张胜军
  • 1篇曹伟华
  • 1篇尹晓惠
  • 1篇石雪峰
  • 1篇张亦洲
  • 1篇戴永久
  • 1篇梁旭东
  • 1篇蒲维维
  • 1篇张小玲
  • 1篇赵秀娟
  • 1篇李炬
  • 1篇杨敏
  • 1篇窦军霞
  • 1篇刘卓

传媒

  • 2篇气象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外来源影响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典型个例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_(2.5)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3次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PM_(2.5)浓度的分布和演变特征,选取PM_(2.5)浓度快速增长时段的风场特征分析外来源对北京地区污染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存在3个PM_(2.5)浓度高值中心,分别位于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唐山地区。北京地区外来源主要来自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及廊坊一带,主要通过边界层偏南风远距离输送影响北京地区,边界层辐合线和逆温结构加剧了污染物在北京地区的累积。随着静稳时间的增长,PM_(2.5)污染物向燕山和太行山前输送堆积,造成北京地区PM_(2.5)浓度高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北京市郊区PM_(2.5)浓度高于城区。
吴庆梅刘卓张胜军李青春
关键词:PM2.5浓度
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11
2013年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3—8日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雾霾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以霾为主,中期发展为雾霾交替,后期随着相对湿度减小再次转换为霾并最终消散。边界层逆温是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最终决定雾霾低能见度强度。相对湿度和PM_(2.5)浓度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两个关键影响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阶段性特征。大部分时段PM_(2.5)浓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当能见度小于1 km时,能见度变化更多受相对湿度影响。不同的情景计算表明,控制PM_(2.5)浓度对于改善本次过程的能见度有重要作用。
曹伟华梁旭东李青春
关键词:相对湿度PM2
北京城郊地区二氧化碳通量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位于北京市顺义气象局45 m气象塔上36 m高度的湍流观测资料,对该区域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共365d的二氧化碳通量(CO2)的时间变化和各方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CO2年排放量。结果表明,CO2受交通因素和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影响较小,冬季耗能取暖会显著增加CO2的排放量;受供暖排放和植物生长季节光合作用的影响,冬季的CO2通量值在全天绝大多数时刻均高于其他季节,其日平均值为15.6μmol m-2s-1,显著高于春、夏、秋季的日平均值5.6、5.7和8.8μmol m-2s-1(t-test,P<0.001)。各方向CO2通量值的大小与其源区内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性质密切相关,住宅楼、饭店、工厂、旅馆等人工建筑面积占比例越大,CO2排放量越大;而植被覆盖比例较高的方向CO2值较小。观测点周边区域是CO2的排放源,且年平均排放量达到13.6 kg m-2a-1,但低于同一时期北京市内高密度住宅区域的CO2年排放量。
窦军霞刘伟东苗世光李炬
华北平原3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44
2015年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对近年华北平原3次持续10 d以上的大雾天气过程的高空及地面气象要素条件、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温湿场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和维持机理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次大雾过程都发生在纬向环流背景下,其平均高度场、湿度场、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极其相似,其高空和地面气象要素如相对湿度、风速、温度露点差、逆温层厚度等的统计值也比较近似;高空纬向环流长时间维持导致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加上太行山、燕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消弱造成的华北平原长期静稳天气形势,是华北平原大雾长时间维持的根本原因;纬向环流背景下多个"干性短波槽"活动、大尺度下沉运动、太行山地形造成的地形辐合线及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沉增温导致的层结更加稳定也是华北平原大雾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赵玉广李江波李青春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形作用
京津冀夏季雾的特征与预报被引量:1
2022年
综合运用气象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及ERA5资料,分析了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雾的时空分布、边界层,以及高空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建立了夏季雾天气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大部分地区平均每年出现夏季雾1~4 d,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出雾时最小能见度相对偏低,张家口中部至保定西北部、保定东南部至沧州中部和衡水一带平均最小能见度可低至300 m以下;平原地区夏季雾持续日数空间差异小,普遍为1~1.4 d,山区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雾的生消有明显日变化,夜间至日出前后高发,日出后3 h内消散。夏季雾出现时通常逆温层底高、厚度薄、温差小、强度弱,地面气温日较差在7℃以上,风速为1~2.4 m·s^(-1)是有利于雾形成的重要条件,雾发生时风向以偏南风或偏北风为主。京津冀夏季雾的三种典型概念模型为高空槽后或高压脊控制下的辐射雾、高空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的平流雾或平流辐射雾、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雨雾。
许敏李江波田晓飞黄浩杰
关键词:逆温
大气传输路径对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2005~2010年北京上甸子本底站的PM2.5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σsp)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团传输路径对本底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物水平不仅与气团来向有关,也与气团的运动状态有关.偏南气团路径下的PM2.5浓度和σsp整体高于偏北气团路径,同时运动速度较慢、高度较低的气团路径多对应较高的PM2.5浓度和σsp.春、夏、秋季来自华北平原地区以及冬季来自华北区域北部的慢速、低气团对上甸子的污染水平有重要贡献.沙尘气溶胶多出现在春季,平均气溶胶质量散射效率(αsp)为0.78 m2·g-1.四季平均人为污染气溶胶的αsp为4.00 m2·g-1,其中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对于人为污染气溶胶来说,春、夏、秋三季的西北偏西路径、偏南路径以及偏北路径中速度较慢的轨迹组均具有较高的αsp(>4.0 m2·g-1),表明这些气团路径受人为排放活动影响较大,而冬季各路径的αsp均较高,说明冬季区域内人为排放的影响比较一致.春、夏、秋三季中其他偏北的气团路径主要受到人为污染与沙尘气溶胶的共同影响.
蒲维维石雪峰马志强赵秀娟张小玲张小玲
关键词:传输路径PM2.5散射系数
一次雾霾过程中气象因子与细颗粒物浓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6
2014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逐小时地面自动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部门的PM2.5浓度等资料,对2014年1月15-19日河北省持续雾霾天气期间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M2.5是造成霾阶段水平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相关性最好,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呈减小趋势;雾阶段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明显好于PM2.5浓度值。西北大风对河北PM2.5浓度的平均清除率在94.3%,去除时间平均为3.7 h,可使PM2.5空气质量分指数达到优或良的等级,降雪对PM2.5浓度的清除作用明显小于大风,很难将PM2.5空气质量分指数降到优或良。
杨晓亮杨敏
关键词:雾霾PM2.5能见度去除率
北京一次大雾天气成因分析及模式预报性能检验
2015年
为了研究空气中水汽层结变化、大露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场紊件及BJ-RUC模式在大雾期间的预报性能,对北京2012年3月16~17日大雾天气个例中能见度变化和地基微波辐射计液态水含量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生消前后液态水含量的廓线变化明显,因此通过不同时刻液态水舍量的廓线对比分析,对大雾天气的预报还是具有指示意义的;地面高压底部偏东风为大雾维持提供良好的水汽,大雾期间风力的加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而持续的偏东风则有利于水汽的维持;辐射降温触发了华北雾区的形成;逆温层的存在是此次大雾发生的条件之一;近地面层系统性的偏东风、相对湿度和温度均在BJ—RUC模式中有很好的反映,模式探空的预报随着起报时间的临近,越接近实况,特别是逆温层和近地面偏东风的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由此导出产品的能见度预报也能给预报员很好的指示参考性。
尹晓惠时少英邓长菊
关键词:液态水含量微波辐射计数值模拟
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探究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天气过程的影响,为北京地区雾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选取2011年10月29日北京地区雾天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WRF/Noah/UCM模式系统中城市冠层参数的调整,显著改善了模式对此次雾天气过程的模拟效果.使用参数调整后的模式系统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研究了北京城市下垫面对雾发生、发展和消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参数调整后的WRF/Noah/UCM模式系统能够与实际观测较相符地模拟此次发生在北京地区的雾天气过程,北京城市下垫面主要通过对温度的改变对雾的形成、发展和消散产生显著影响,使雾不易在城市及其附近形成和发展,延后城市地区雾的形成,但城市的存在也使得城市地区及其附近雾不易消散,相较于没有城市时消散时间延后.
张亦洲苗世光李青春戴永久
关键词:WRF模式城市热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