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213)

作品数:23 被引量:246H指数:10
相关作者:曹建华杨慧王培梁毅黄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岩溶
  • 13篇土壤
  • 10篇岩溶区
  • 7篇不同土地利用
  • 6篇土地利用
  • 6篇土地利用方式
  • 6篇
  • 5篇不同土地利用...
  • 4篇地质
  • 4篇土地利用类型
  • 4篇土壤有机
  • 3篇有机碳
  • 3篇植物
  • 3篇土壤有机碳
  • 2篇植物叶
  • 2篇植物叶片
  • 2篇溶蚀
  • 2篇树下
  • 2篇碎屑
  • 2篇碎屑岩

机构

  • 2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2篇广西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联合国教科文...
  • 2篇中国环境管理...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洛阳理工学院
  • 1篇山东科技职业...
  • 1篇广西环境工程...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作者

  • 22篇曹建华
  • 11篇杨慧
  • 6篇王培
  • 6篇黄芬
  • 6篇梁毅
  • 4篇朱敏洁
  • 4篇李亮
  • 3篇何媛媛
  • 3篇严毅萍
  • 3篇卢茜
  • 2篇张连凯
  • 2篇李光超
  • 2篇张春来
  • 2篇侯彦林
  • 2篇梁建宏
  • 2篇尹辉
  • 2篇康志强
  • 2篇李强
  • 1篇于奭
  • 1篇卜巧珍

传媒

  • 4篇广西师范大学...
  • 4篇地球与环境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岩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Journa...
  • 1篇Scienc...
  • 1篇Agricu...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5篇2013
  • 7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特征与碳汇效应被引量:14
2013年
碳酸盐岩是岩溶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而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对大气CO2浓度的降低产生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球上99.5%的碳被封存在碳酸盐岩中;岩溶生态系统具有富钙、偏碱性的地球化学背景,制约其碳循环特征:碳酸盐岩是在清洁海洋环境中、以生物化学沉积为特征形成的沉积岩,其酸不溶物含量低,通常小于10%,意味着岩溶区土壤资源短缺,土壤总碳库量偏小,同时石灰土的富钙性导致石灰土缓效性碳库和惰性碳库大,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资源短缺,植被生长发育受到养分、水分的胁迫,使植被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发生变化,岩溶区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可占30%~50%,高于非岩溶区的;岩溶水中的高HCO3-浓度,刺激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提高碳迁移过程中的稳定性;本文的目的是根据最近的研究成果,揭示岩溶生态系统中碳酸盐岩-土壤-植被-水中碳赋存的状态和转化过程,提出促进岩溶碳汇效应的技术途径。
张春来黄芬杨慧王培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生态系统碳循环土壤植被水生植物
桂林毛村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碳结构比较被引量:14
2011年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桂林毛村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灌丛和林地)土壤在25℃、黑暗条件下培养90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以90d累计释放的CO2-C计)。农田土壤矿化释放的CO2-C含量分别比灌丛和林地少62.9%和56.6%。利用6mol/L的HCl酸解法得到惰性碳含量,并利用三库一级动力学方程在SAS8.2软件中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活性碳库、缓效性碳库的大小及其分解速率,计算得出各库驻留时间。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均为活性碳库含量最少,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1.82%~2.71%之间,平均驻留时间在8.4~16.3d之间;缓效性碳库次之,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在33.91%~45.47%之间,平均驻留时间为4.8~7.7a之间;惰性碳库所占比例最大,在51.82%~64.01%之间,平均驻留时间为假定的1 000a。通过固态13 C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13 C CPMAS NMR)方法对土壤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灌丛和林地相比,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多的农田烷基C和芳香C的比例增加,烷氧C和羰基C的比例降低;烷基C/烷氧C和疏水C/亲水C的大小顺序均为农田>林地>灌丛,而脂族C/芳香C的大小顺序则相反,即灌丛>林地>农田。这说明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程度较高,难分解程度增加,难分解有机碳比例增加。
杨慧张连凯曹建华于奭
关键词:岩溶区土壤有机碳矿化
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矿化速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选取桂林市毛村典型岩溶区林地、灌丛、旱地和果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对土壤有机碳库、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地表以下0—20cm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森林>灌丛>旱地>果园;20—4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森林>旱地>灌丛>果园;4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旱地>灌丛>果园。土壤培养试验的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大小依次为:森林>灌丛>旱地>果园。
严毅萍曹建华尹辉杨慧喻崎雯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区
铅锌矿开采对河流水环境及地质碳汇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以桂林市灵川县含硫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矿过程中地表河流水Pb、Zn等重金属及SO42-以及碳汇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河流中的Pb、Zn等重金属受降雨因素影响较大,降雨的冲刷作用使得河水中的Pb、Zn含量明显增加,之后慢慢被稀释,特别是暴雨稀释效应明显;(2)人类对含硫铅锌矿的开采与搬运,使得大量的硫铅锌矿被搬运而导致河水中的SO42-含量减少;(3)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地质碳汇明显减少,其减少量约为原来的一半。
李亮曹建华黄芬梁毅王培
关键词:水环境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碳库及周转时间的影响被引量:24
2012年
通过土壤样品的室内培养,运用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分析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旱地、灌丛、果园、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石灰土有机碳库容大小、各碳库平均周转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5.41~20.10g/kg,13.07~31.16g/kg,9.38~14.74g/kg,30.82~37.52g/kg。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小,分别为0.61%~0.93%,0.95%~1.24%,0.77%~1.00%,1.49%~1.66%。缓效性有机碳库分别占总有机碳含量的21.13%~30.18%,13.58%~23.46%,29.54%~46.58%,30.39%~33.84%。平均周转时间分别为7,8,7,12年。惰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高,分别为69.18%~78.26%,75.27%~85.47%,56.63%~69.70%,64.64%~68.12%。延长缓效性碳库驻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关键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总量、土壤碳酸钙含量、总钙量、土壤pH值、全氮含量、C/N与土壤有机碳各库库容及周转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腐殖质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库及周转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含量及周转时间。
严毅萍曹建华杨慧尹辉梁毅王培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区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影响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桂林毛村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的相结合的方式,土壤有机碳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活性碳采用333mmol/L高锰酸钾氧化法。[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CMI的差异随着有机质活性的增强而增大,灌丛的CMI高于其它三种土地利用方式,具体为灌丛>林地>水田>旱耕地,活性有机质与其它基本理化性质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活性有机质可以指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CMI的影响。
杨慧张连凯曹建华侯彦林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
西南典型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分别选取桂林、重庆、贵州三地的林地、耕地等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0、40、60 cm深3个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微生物类群进行计数,结果显示:(1)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非岩溶区,真菌数量反之,且岩溶区微生物总量大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土壤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夏季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4.7%,秋季达93.8%;放线菌最高夏季为33.1%,秋季为55.4%;真菌夏季最高达55.9%,秋季为4.4%。(3)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性,但总体而言,夏季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秋季,细菌数量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存在一致性,真菌和放线菌则不明显。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理特性等。
陈家瑞曹建华李涛黄艳梅庞庭才何媛媛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数量
不同地质条件下植物叶片中钙形态对比研究——以贵州茂兰为例被引量:20
2011年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亚热带地区少有的岩溶森林区,对其进行岩溶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保护区岩溶区(石灰岩、白云岩)板寨地下河流域、非岩溶区(砂岩、页岩区)尧排流域,对不同地质条件下植物叶片中钙形态进行对比研究;采集岩溶区、非岩溶区植物品种各13种,其中岩溶区、非岩溶区特有植物品种各6种,分析其叶片中钙质总量、形态及分布部位(亚细胞组分)。结果显示:1)岩溶区植物叶片钙质含量平均为1216.82 mg/kg,比非岩溶区高出58.45%;2)岩溶区嗜钙型植物叶片中钙以果胶酸钙形态为主,其含量占总钙质量的27.91%~32.82%;而非岩溶区嫌钙型植物叶片中的钙以草酸钙形态为主,占总钙质量的33.69%~34.34%;3)岩溶区嗜钙型植物叶片中的钙主要赋存在细胞壁中,占总钙质的59.05%~66.54%,而非岩溶区嫌钙型植物叶片中的钙主要赋存在胞质中,占总钙质的36.67%~43.77%。
曹建华朱敏洁黄芬卢茜
关键词:地质条件植物叶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3
2013年
本文选择桂林大镜新寨林地、旱地、果园和灌丛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20~40、40~60cm3个深度的土壤样品,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3种酶的活性,研究土层深度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升高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土层深度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大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梁毅杨慧曹建华卜巧珍李亮方培结王开然
关键词:土壤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物酶
岩溶区板栗树下旱季和雨季土壤CO_2浓度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研究岩溶区种植板栗树以后土壤CO_2浓度的变化,以广西隆安县岩溶区板栗树下和相同地质条件下非板栗树下(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旱季与雨季时10cm、20cm、40cm、60cm、80cm的土壤pH和CO_2浓度等,并且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板栗树下的土壤pH比非板栗树下的低且显弱酸性;雨季土壤pH比旱季土壤低;板栗树下的土壤CO2浓度比非板栗树高,而雨季比旱季CO2浓度高。土壤pH与土壤CO_2浓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O_2的浓度与土壤的pH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CO_2浓度与降雨量、温度等有很大的关系。
李光超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板栗旱季雨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