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642)

作品数:20 被引量:165H指数:8
相关作者:金丽曹建民赵杰修田野谢敏豪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化科学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运动性
  • 14篇运动性贫血
  • 12篇营养
  • 6篇营养补充
  • 6篇红细胞
  • 5篇营养干预
  • 5篇跑台
  • 5篇干预
  • 4篇蛋白
  • 3篇动物
  • 3篇血红
  • 3篇血红蛋白
  • 3篇运动性低血色...
  • 3篇运动员
  • 3篇跑台运动
  • 3篇细胞
  • 3篇红蛋白
  • 2篇代谢
  • 2篇动物实验
  • 2篇血清

机构

  • 19篇武汉体育学院
  • 18篇北京体育大学
  • 11篇国家体育总局...
  • 6篇国家体育总局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解放军150...

作者

  • 19篇金丽
  • 18篇曹建民
  • 17篇田野
  • 17篇赵杰修
  • 7篇谢敏豪
  • 5篇满君
  • 3篇郑弘溶
  • 1篇张鹤
  • 1篇赵宁宁
  • 1篇周阳
  • 1篇王航平
  • 1篇杨月琴
  • 1篇高颀
  • 1篇刘坚
  • 1篇宋淑华
  • 1篇高春刚
  • 1篇冯连世
  • 1篇白瑶

传媒

  • 6篇体育科学
  • 4篇中国运动医学...
  • 4篇武汉体育学院...
  • 2篇体育成人教育...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山东体育学院...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红细胞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从运动训练时间较长运动员的红细胞相关指标角度出发判断运动员的运动与贫血关系,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运动性贫血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形态变化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贫血组运动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指标显著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红细胞异常率显著高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不同程度地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红细胞异常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改善红细胞形态,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从而达到治疗运动性低贫血的目的。
金丽田野赵杰修曹建民
关键词:运动性贫血血红蛋白红细胞
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
2009年
运动性低血色素是影响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运动性低血色素对脾脏淋巴细胞免疫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11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大鼠运动性低血色素模型,并对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分类和细胞周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了解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免疫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导致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脾细胞CD3+、CD4+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CD4+/CD8+比值趋于降低;2、运动组处于G0/G1期的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G2-M、S+(G2-M)期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运动性低血色素发生时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宋淑华曹建民刘坚高春刚王航平
关键词:运动性低血色素脾脏淋巴细胞免疫
“抗运动性贫血复合剂”营养补充对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血象和血清EPO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0
2004年
为了探讨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有效方法 ,本实验通过对 Wistar大鼠实施递增负荷跑台运动 ,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 ,观察了“抗运动性贫血复合剂”对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血象和血清EP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补充复合剂后贫血大鼠的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数目 (RBC)和红细胞压积 (Hct)水平显著升高 (P<0 .0 5 ) ,而血清 EPO水平无显著性变化 (P>0 .0 5 )。结果提示 ,“抗运动性贫血复合剂”可以有效地防治大鼠的运动性贫血 ,其作用机制并非提高血清
田野赵杰修曹建民金丽满君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运动性贫血营养补充
营养补充对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血清、组织铜蓝蛋白及血清铁等铁代谢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为了探寻营养补充对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铜蓝蛋白与铁代谢指标变化的规律,以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跑台作为运动方式建立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模型,并对大鼠进行营养干预,对其血清、组织中的铜蓝蛋白以及铁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明显上升,铁蛋白明显下降,而且与血清铁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血清铜蓝蛋白、铁蛋白、转铁蛋白可以反映机体铁代谢情况;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组织铜蓝蛋白含量与血清铜蓝蛋白变化不一致;营养补剂的干预显著降低了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含量,提高了血清铁及铁蛋白含量,表明抗贫血铁制剂复合营养补剂对提高大鼠铁贮备和维持大鼠铁代谢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曹建民田野赵杰修金丽郑弘溶李进挺赵宁宁
关键词:营养补充血色素运动性铁代谢血清铁营养补剂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和大鼠红细胞代谢酶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时运动员和大鼠红细胞代谢酶的变化,并通过抗运动性贫血剂的营养干预观察对红细胞代谢酶的影响,以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观察大鼠和运动员的醛缩酶(A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的变化来探讨红细胞代谢酶的变化。结果:运动性贫血时大鼠和运动员的红细胞醛缩酶(A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能不同程度地增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但对醛缩酶(AD)活性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结论:大鼠以及运动性贫血运动员红细胞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红细胞内离子平衡失调,从而影响红细胞膜的渗透性。使用抗运动性贫血剂能改善红细胞膜的渗透性和变形性,对磷酸旁路代谢途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红细胞糖酵解能力则变化不明显。
金丽田野赵杰修曹建民
关键词:营养红细胞代谢酶
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酶的影响被引量:26
2007年
拟应用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造成大鼠运动性贫血状态,并对其骨骼肌内某些能量代谢酶进行观察。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筛选分为3组:对照组(10只)、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组(简称运动组,10只)、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营养补充组(简称运动+营养组,10只)。运动组和运动+营养组的跑台训练安排按照运动性贫血模型建立方法实施。研究表明,运动性贫血条件下,大鼠腓肠肌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指标结果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LDH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低于运动+营养组,SDH的活力则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性。运动性贫血条件下,大鼠腓肠肌内ATP酶多数会发生显著性降低、LDH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表明运动性贫血发生时伴随着骨骼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下降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升高,说明此种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相对提高了机体利用无氧代谢的比例,而此营养补充对此种变化影响作用不明显,此变化的内部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杰修田野曹建民金丽谢敏豪高颀
关键词:运动性贫血动物实验
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建立方法探讨被引量:40
2004年
运动性贫血是限制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备受运动医学界的重视 ,由于缺乏合适的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 ,许多相关的基础研究受到限制。为了探讨如何建立合适的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 ,本实验分别采用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和游泳运动作为实验手段。跑台运动方案以30m/min、0 %坡度和 1min/次为起始 ,运动时间以 2min/次的速度递增、运动频率前 2周为 1次 /天 ,后 3周为 2次 /天。游泳运动方案以 6 0min/次和 0 %负重为起始、16 0min/次和 5 %负重为结束。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数目 (RBC)和红细胞压积 (Hct)的测试结果显示 ,长期递增负荷的跑台运动方式可能适用于建立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
赵杰修田野曹建民金丽谢敏豪满君冯连世
关键词:血红蛋白浓度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
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对大鼠血红素代谢限速酶和珠蛋白mRNA表达与活性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血红素代谢限速酶和珠蛋白代谢在运动性贫血发生机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及营养补充对运动性贫血防治效果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对30只雄性Wistar大鼠进行等量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C)、运动组(P)和运动+营养组(G)。30 m/min、0%坡度、每次1 min为起始训练方式,前5周和后4周时训练时间的加速度为每次2 min,训练频率为每天2次(前两周例外)。11周的跑台运动结束后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试骨髓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ALAS)、铁螯合酶(ferrochelatase)、α-珠蛋白、β-珠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肝脏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活性。结果:11周跑台运动可以增加大鼠肝脏HO-1的活性和骨髓β-珠蛋白的基因表达(P<0.01,P<0.05),抗运动性贫血复合剂补充并不能改变大鼠运动后血红素代谢限速酶和珠蛋白基因表达和活性,且运动+营养组大鼠肝脏HO-1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即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不能影响大鼠骨髓血红素合成酶和α-珠蛋白的基因表达,但能够影响大鼠肝脏血红素分解酶的活性水平和骨髓β-珠蛋白的基因表达。结论:肝脏HO-1活性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运动性贫血表现出低Hb、RBC和Hct水平的原因之一。
赵杰修田野曹建民金丽谢敏豪
关键词:血红素限速酶珠蛋白
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对大鼠肾脏EPO水平和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为了研究肾脏 EPO代谢在运动性贫血发生机理中的功能和作用 ,及营养补充对运动性贫血防治效果的作用机制 ,对 30只雄性 Wistar大鼠进行等量随机分组 :对照组 (C)、运动组 (P)和运动 +营养组 (G)。11周的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结束后 ,应用 RT- PCR和 EL ISA方法测试大鼠肾脏 EPO基因表达和活性水平。结果发现 ,肾脏组织匀浆液 EPO水平并未表现出对照组、运动 +营养组、运动组的组间差异 ,而对于肾脏 EPO m RNA表达指标在运动组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运动 +营养组 ,提示肾脏 EPO活性水平可能并非机体运动性贫血的发病因素。
赵杰修田野曹建民金丽满君谢敏豪
关键词:跑台营养促红细胞生成素运动性贫血
运动性贫血及营养干预对大鼠红细胞VITC、VITE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基础上和抗运动性贫血剂基础上进行红细胞维生素C(VITC)、维生素E(VITE)的研究。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结果显示:运动性贫血时红细胞自由基生成增加,VITC、VITE运动组较对照组基本保持不变和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VITC、VITE也基本保持不变或明显下降。实验表明抗运动性贫血剂并不能改善红细胞VITC、VITE水平。
金丽田野赵杰修曹建民
关键词:运动性贫血VITCVITE红细胞营养干预运动生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