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Q11-02) 作品数:8 被引量:25 H指数:4 相关作者: 管玉平 杨磊 邢元明 王东晓 杜岩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理学 更多>>
赤道海洋对罕见台风“画眉”的响应 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GHRSST L4、QuikSCAT、OAFLUX以及SeaWiFS L3资料分析了近赤道罕见台风"画眉"生成前后海表温度SST及其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在台风"画眉"生成之前,中南半岛沿岸海表平均温度较其他区域低,并且在南海盛行东北风,在台风生成区有一明显的气旋性涡旋存在。南海北部地区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均较大,而在台风的生成区域仅感热通量较大。台风"画眉"使其路径右侧的区域发生海表温度降低,相对于其他强度较强的台风降温较小,海表温度在马来半岛以东洋面以及马六甲海峡降低明显,降低约2—2.5℃。与高纬度的台风类似,台风"画眉"使中南半岛沿岸以及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地区叶绿素a浓度相对于台风前增大0.6 mg.m 3以上。 单海霞 管玉平 王东晓 黄建平关键词:感热 潜热 叶绿素A浓度 2008年8-9月份吕宋海峡西南侧锚定ADCP的斜压海流观测 被引量:6 2009年 2008年8月份在吕宋海峡西侧大约4 000m深的海域首次布放了两套深水潜标,对上层海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频率ADCP海流采样。对数据进行了多重处理,分解得到平均流和逐层潮流,并分析了具有斜压性海流的频率分布。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以不规则日周期潮流为主,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海流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内潮能量在温跃层附近最大,并随深度减小,同时海流有明显的近惯性振荡信号。该观测为了解吕宋海峡深层海洋的潮流、近惯性运动以及海峡水交换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陈飞 杜岩 王东晓 施平 毛华斌 陈荣裕 陈举关键词:吕宋海峡 CO_2与水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012年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O_2分子与水表面的相互作用,发现CO_2分子会被水的表面束缚一段时间,给出了CO_2在水气界面两侧的概率分布以及平均束缚时间和浓度等随温度的变化趋势,还估算得出风对水气界面与CO_2作用的影响有限.所得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海气间CO_2的传输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邢元明 杨磊 管玉平关键词:二氧化碳 分子动力学模拟 海表扩散层中气体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2013年 尽管影响气体在海气界面间交换的因素很多,但迄今却仅仅用风速来估算气体在海气界面的传输速度。另一方面,直接实验测量气体在海气界面的传输也十分困难。因此,气体穿过海气界面的传输速度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文章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以及惰性气体氩、氪在海表扩散层内部的扩散过程,求得不同温度下这些气体的扩散系数,与现有的实验值平均相差约19.4%,并重点讨论了二氧化碳在扩散层内部的行为,为进一步研究气体在海气界面的传输速度提供了新的理论手段。 邢元明 杨磊 管玉平关键词:海气界面 分子扩散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与ENSO有关的北印度洋SST年际变化 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ICOADS(The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船测资料,验证了El Ni o引发的北印度洋(North Indian Ocean,NIO)海表温度(SST)的2次增暖过程。前人研究发现,第1次增暖发生在El Ni o盛期,源于El Ni o导致的大气环流变化产生了正的短波辐射及潜热通量异常;第2次增暖发生在El Ni o消亡的夏季,是由于反对称风场异常导致蒸发失热减少所造成。研究进一步发现,短波辐射和潜热通量在这两次增暖中都有着重要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在时间上并不一致。两次增暖过程都是短波辐射首先产生影响,其后才是风场导致的潜热通量的变化。两次增暖在东西两个海盆也存在差异,第1次增暖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海区域,第二次增暖在东西两个海盆都较明显。另外,通过El Ni o和La Ni a对比发现,ENSO对北印度洋SST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El Ni o期间北印度洋产生2到3次增暖,而La Ni a只有第二年夏季的降温比较明显,强度也比较弱。 伍艳玲 杜岩 黄卓 无关键词:ENSO SST 北印度洋 年际变化 海洋微表层对海气CO_2通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2年 CO2的海气通量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微表层作为CO2在海洋和大气之间传输的重要通道,对于准确估算全球海气CO2通量的大小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微表层中表面活性物质的富集,温度的偏低和与CO2的化学反应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与微表层相关的CO2通量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管玉平 邢元明 杨磊关键词:海洋微表层 二氧化碳 海气通量 南海夏季风与登陆我国大陆初旋的关系 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1948—2009年南海夏季风指数、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位势高度场、风场资料,首次分析了南海夏季风与每年登陆中国大陆的首个热带气旋(初旋)的关系.结果表明:初旋的登陆日、登陆纬度、生成纬度与当年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的频数、活动期、强度等相关性较好;强(弱)南海夏季风指数年份,登陆大陆热带气旋数偏多(少)、初旋登陆日偏迟(早)、初旋登陆点偏南(北).从流场上看,强(弱)南海夏季风指数年份,对应的季风槽偏强(弱),其异常风场和初旋路径也截然不同.从年际变化上看,南海夏季风指数明显呈减弱趋势,而初旋登陆点则有一定北移. 张翰 管玉平关键词:季风指数 热带气旋 流场分析 基于历史和卫星资料的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科学数据库”历史资料并结合Pathfinder 卫星遥感资料, 对中国近海的海表面温度(SST)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给出了变化趋势。针对1963~1996 年和1985~1996 年两个时间段, 对夏季和冬季中国近海SST 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中国近海除个别海域外, 增温是主要的特征, 其中冬季增温趋势更为明显。对若干代表性海域SST 的时间序列分析, 表明在外海海域历史资料和卫星资料有较高的一致性, SST 自80 年代中期以来增温更加显著。 孟庆佳 施建伟 刘娜 王凡关键词:中国近海 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