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87)

作品数:51 被引量:210H指数:8
相关作者:华林钱东升兰箭秦训鹏刘艳雄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理工大学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东风汽车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7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金属学及工艺
  • 22篇机械工程
  • 17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汽车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值模拟
  • 7篇有限元
  • 7篇铝合金
  • 7篇环件
  • 7篇合金
  • 6篇轴承
  • 5篇回弹
  • 5篇冲压
  • 3篇电动
  • 3篇电机
  • 3篇有限元分析
  • 3篇圆锥滚子
  • 3篇轮毂
  • 3篇轮毂电机
  • 3篇环件轧制
  • 3篇滚子
  • 3篇仿真
  • 2篇电动汽车

机构

  • 57篇武汉理工大学
  • 9篇现代汽车零部...
  • 3篇东风汽车公司
  • 2篇湖北三环专用...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宝钢集团中央...
  • 1篇黄石哈特贝尔...
  • 1篇无锡派克新材...

作者

  • 17篇华林
  • 12篇钱东升
  • 7篇兰箭
  • 5篇刘艳雄
  • 5篇秦训鹏
  • 4篇邓加东
  • 4篇胡志力
  • 3篇李晚霞
  • 3篇刘近平
  • 3篇宋燕利
  • 3篇魏明锐
  • 3篇邓松
  • 2篇胡文治
  • 2篇亢飞
  • 2篇陈强
  • 2篇韩星会
  • 2篇徐峰祥
  • 2篇毛华杰
  • 2篇何耀华
  • 2篇倪晨

传媒

  • 9篇锻压技术
  • 8篇塑性工程学报
  • 5篇机械工程学报
  • 4篇武汉理工大学...
  • 3篇中国机械工程
  • 3篇内燃机学报
  • 2篇机械传动
  • 2篇轴承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锻压装备与制...
  • 1篇应用声学
  • 1篇航空学报
  • 1篇组合机床与自...
  • 1篇噪声与振动控...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精密成形工程
  • 1篇科教导刊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15篇2017
  • 13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端面无支撑芯辊模态及其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NX Nastran对轧制矩形截面环件所用的端面无支撑芯辊进行了模态分析数值计算,得到了芯辊约束工况下的前6阶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详细分析了各阶模态振型对芯辊工作状态的影响。简化轧制过程芯辊的受力模型,模拟分析芯辊在3种不同轧制时间作用下的节点位移与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对3种时域轧制力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轧制力信号的频域组成对芯辊振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芯辊的工作转速远低于其1阶临界转速,轧制过程不会引起芯辊的共振;芯辊的前6阶固有频率处于声波范围内,易造成噪声污染;轧制力相同时,不同轧制时间对芯辊的位移与应力响应无影响;轧制力信号的频域组成不会引起芯辊的共振。
袁建波兰箭
关键词:环件轧制轧环机瞬态响应有限元分析
大变形量下高碳钢环件冷轧变形过程模拟与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研究了大变形量下高碳钢环件冷轧变形行为,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分析了环件冷轧过程中的形变规律,采用光学显微镜、SEM等材料表征手段研究了大变形量下环件冷轧过程中的组织演化特点。结果表明:在较小的变形量下,环件内外侧应变较中间应变大,且变形首先发生在环件外侧;整个环件变形过程中,环件中间层的晶粒变形程度最小,外层次之,内层的变形最为剧烈;铁素体基体沿轧制方向呈现明显的方向性,碳化物颗粒分布更为均匀,且数量变少;随着变形量的增大,环件内层的应变明显大于外层的应变,且最小应变的位置偏移至靠外层比较近的区域,其组织中碳化物颗粒脱落加重;当变形量达到62.5%时,环件达到塑性极限,在内侧表面产生裂纹发生破坏。
魏文婷华林韩星会路博涵
关键词:大变形量高碳钢
基于拐点检测的椭圆弧叶型前后缘评定算法
2016年
叶片前后缘的形位对叶片气动性能有着显著影响,且其分割结果也严重影响特征参数的精密计算。现有的叶片前后缘分割算法大多基于拓延算法的实现与改进,但是拓延算法本身尚不能自适应叶型截面尺寸来分割点云,而后续的改进算法在轮廓线误差控制上仍有待加强。针对叶片截面线前后缘的点云精确分割问题,参照椭圆弧叶型的造型设计特点,提出了基于拐点检测的前后缘评定算法。通过对截面线点云旋转、截取、顺时针排序以及拐点检测处理,实现了在高精度测量条件下对叶片前后缘的精确分割。最后设计了对比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可以定性地分割叶片前后缘,并在线轮廓误差上保持了较低水平;论证了在逐点拓延椭圆拟合过程中,从凹性点即开始影响线轮廓误差。
姚昀毛华杰朱大虎
关键词:点云分割搜索算法
基于机器视觉的全向移动车运动控制研究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制造业逐渐迈向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对运输方式、运行精度和生产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减少生产时间和节约人力成本,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厂开始采用一系列自动化物流设备,其中...
金磊
关键词:路径规划机器视觉运动控制
辊子形状对Mecanum轮振动特性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探究辊子形状对Mecanum轮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Mecanum轮辊子轮廓线的设计方法,建立了Mecanum轮参数化模型,采用ADAMS对Mecanum轮的运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采用所设计的辊子形状时Mecanum轮的运动特点,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辊子形状对Mecanum轮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后续整车运动控制和轨迹规划提供原始数据,对提高整车的运动平稳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磊秦训鹏华林刘华明张将
关键词:动力学仿真
轴承环轧制成形理论和技术被引量:24
2014年
轴承是广泛应用的机械基础零件,其制造技术体现了国家机械制造能力和水平。轴承环轧制是一种连续局部塑性成形技术,也是国际高性能轴承先进成形制造技术。基于作者在轴承环轧制成形领域的研究基础,对我国轴承环轧制成形理论和技术现状和发展进行系统介绍:分析轴承环轧制成形特点;阐述轴承环轧制成形理论,包括轧环条件和力能计算方法,以及轴承环轧制成形技术设计方法,包括轧辊、毛坯、轧制变形量和进给规程;介绍我国轴承环冷轧和热轧成形技术与装备开发和应用成果;展望当前我国轴承环轧制成形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经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轴承环重要制造基地。
华林钱东升
关键词:轴承环件轧制塑性成形
轴承套圈锻辗成形工艺CAPP系统研发
2016年
基于轴承套圈锻辗成形工艺特点和工艺参数制定的实际需求,以Auto CAD为平台,利用Visual Basic 6.0语言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软件开发出套圈锻辗工艺CAPP系统,介绍了系统组成并举例说明。该系统避免了人工设计的复杂性,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
姜雪时大方钱东升
关键词:滚动轴承CAPP系统
环件热轧全过程微观组织演化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环件在热轧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是影响其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采用模拟和试验的方法,研究环件从棒料下料到轧制全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Simufact建立环件从棒料下料到轧制全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棒料初始温度、棒料高径比以及镦粗速度对成形环件晶粒和动态再结晶的影响规律,并通过金相显微试验观察晶粒和珠光体形貌。研究表明,在整个过程中,环件的晶粒大小和珠光体片层间距逐渐减小;当棒料温度增加,成形环件的平均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和晶粒尺寸增加,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和晶粒尺寸分布越均匀;当棒料高径比、镦粗速度增加,成形环件的平均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增加,平均晶粒尺寸减小,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和晶粒尺寸分布越均匀。研究结果对于建立环件精密热轧工程理论和提高热轧环件组织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邹甜华林韩星会
关键词:数值模拟力学性能
精冲零件断面质量及变形区显微状态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3D,建立了非回转体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对精冲零件进行了模拟分析.随后利用精冲试验得到精冲零件,并通过观测精冲零件断面,对精冲件的不同特征部位断裂带大小、变形区的流线、晶粒变形和显微硬度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此外,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分析了断裂区的化学成分.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直线和圆弧特征部位的精冲性能相当,内凹特征部位的精冲性能最好;精冲变形区流线密集,而零件心部流线稀疏;精冲零件主要剪切变形区有明显的冷作硬化现象,主要变形区硬度最大值较基体硬度提高了约90%;精冲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化学成分的迁移,断裂区有害元素P,S和Si含量增多,有益元素Mn,Cu和Fe含量减少,促进了剪切面断裂带的形成.
宋燕利张梅华林刘艳雄
关键词:精冲断面质量流线晶粒显微硬度
汽车前轴第1道次辊锻成形工艺有限元模拟与实验被引量:7
2017年
建立了前轴辊锻第1道次模型,并利用Deform-3D软件进行模拟仿真,通过与实际辊锻成形前轴进行对比,确定了合理的边界条件,并对其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由分析可知,摩擦因子为0.6、传热系数为11时,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误差最小。研究了传热系数、摩擦因子、初始温度、辊锻角速度、模具板簧处圆角等工艺参数对辊锻第1道次成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摩擦因子增大和初始温度升高,锻件弹簧板中心距和最大展宽均随之增大。转动角速度增大,弹簧板中心距、最大展宽逐渐减小。锻件总长和最大展宽随着模具板簧处圆角增大而减小。通过第1道次辊锻制坯工艺优化,降低了终锻成形载荷,提高了终锻模具型腔填充程度与材料利用率。
吕霄刘艳雄王孝文
关键词:汽车前轴DEFORM-3D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