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KJ2010A316)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韩亚芬李琦孙根年陈建永更多>>
相关机构:宿州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生态
  • 2篇能源足迹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能源
  • 1篇生态产业
  • 1篇生态压力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省际
  • 1篇省际差异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能源
  • 1篇资源环境
  • 1篇环境影响
  • 1篇STIRPA...

机构

  • 4篇宿州学院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李琦
  • 4篇韩亚芬
  • 2篇孙根年
  • 2篇陈建永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年份

  • 4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有赖于能源消费水平的准确度量。能源足迹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算能源消费水平的计量手段。文章着眼于能源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能源足迹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李琦孙根年韩亚芬
关键词:能源足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足迹理论出发,利用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通过能源足迹测算方法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省区差异;通过能源足迹强度测算方法测算出能源足迹强度的区域分布,分析其规律;并通过STIRPAT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揭示能源足迹与人口、经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能源足迹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工业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如山东、河北、辽宁等省;而能源足迹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广西、宁夏、青海等省,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较为吻合。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少;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源足迹强度存在下降趋势。人口数量对能源足迹大小的影响显著;人均GDP并没有显示出与能源足迹有反向关系,不能证明能源足迹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
关键词:能源足迹省际差异环境影响STIRPAT模型
安徽省工业绿色距离和生态产业分类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文章从构建生态安徽的目标出发,收集和整合近20年来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数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安徽省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1)基于近20年的数据测算出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SO2排放、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COD排放的绿色距离和生态化实现度,旨在分析安徽省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时间动态变化及与生态省建设的差距;(2)基于资源—环境双调控原则,利用2008年截面数据,以万元产值能耗和废气排放对安徽省33个工业进行能源—大气分类、以万元产值水耗和废水排放对工业进行水资源—水环境分类,从而为调整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依据。
韩亚芬孙根年李琦
关键词:资源环境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近几年又有回升趋势;能源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EPIEF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区能源足迹差异显著,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EPIEF则由西向东呈增大趋势。依据EPIEF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能源足迹生态盈余区(EPIEF<1)、生态轻度亏损区(15)3种类型。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
关键词:生态压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