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06003010B)

作品数:10 被引量:129H指数:4
相关作者:杨剑波李莉王云生倪大虎易成新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水稻
  • 4篇苯达松
  • 3篇杂交
  • 3篇基因
  • 3篇分子标记
  • 3篇分子标记辅助
  • 2篇稻瘟
  • 2篇稻瘟病
  • 2篇叶枯病
  • 2篇杂交水稻
  • 2篇瘟病
  • 2篇枯病
  • 2篇分子标记辅助...
  • 2篇白叶枯
  • 2篇白叶枯病
  • 2篇标记辅助选择
  • 1篇氮肥
  • 1篇氮肥运筹
  • 1篇氮肥运筹方式
  • 1篇稻米

机构

  • 9篇安徽省农业科...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三明市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科院...
  • 1篇安庆市农业科...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8篇杨剑波
  • 6篇李莉
  • 4篇王云生
  • 3篇倪大虎
  • 3篇宋丰顺
  • 3篇陆徐忠
  • 3篇张德文
  • 3篇朱启升
  • 3篇易成新
  • 2篇汪秀峰
  • 2篇王春连
  • 2篇章琦
  • 2篇赵开军
  • 2篇王文相
  • 2篇张毅
  • 1篇吴义林
  • 1篇陈圣
  • 1篇孙明娜
  • 1篇阮新民
  • 1篇谢震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杂交水稻
  • 1篇中国稻米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的高产及稳产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籼稻恢复系与广亲和粳稻品种杂交,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交不亲和的技术障碍,育成强优恢复系9019,拓宽了我国恢复系的遗传背景,继而配组育成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多年区试及旱作、耐低氮等试验结果表明,协优9019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罗志祥施伏芝阮新民倪金龙
关键词:杂交中籼适应性协优9019
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绿旱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07年
在总施氮(尿素)量10g/盆的条件下,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新品种“绿旱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基蘖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可以延缓水稻后期叶片衰老,增加灌浆期有效叶面积,提高每穗实粒数和粒重,增加水稻产量。按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之比为5:1.7:1.3:1.3:0.7施用,较全部作基肥施用开花后30d剑叶叶绿素提高1.63mg/g,抽穗后35d丙二醛降低1.6nmol/gFW,每穗实粒数增加10粒,千粒重提高2.6g,增产17%以上。
杨安中朱启升张德文朱昌菊王士梅
关键词:氮肥运筹
杂交水稻新组合混制1号制种田苯达松残留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已建立的苯达松、6-OH-苯达松和8-OH-苯达松高效液相色谱同柱分析方法,对杂交水稻混制1号混播制种田苯达松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稻谷和稻秆、制种田土样中苯达松残留量均低于最低检测浓度。但是,恢复系稻谷和稻秆中苯达松残留量较大(稻谷10.36~11.71mg/kg,稻秆3.07~3.53mg/kg),这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威胁。苯达松在土壤中的消解速度较快,降解半衰期为4.43~7.29d。
王云生孙明娜周俊峰张德文朱启升杨剑波
关键词:杂交水稻混播制种苯达松
温度对水稻敏感恢复系苯达松药效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γ射线辐射获得的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突变体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L)混播制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以敏感恢复系‘Mc526’为材料,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比较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苯达松药效的差异,旨在为水稻混播制种中合理调整施药浓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21℃~36℃范围内,温度与苯达松药效呈显著正相关,即温度每增加1℃,苯达松致死浓度约下降74.09mg/L,药效约提高0.7%。相关生理生化研究表明,体内氧自由基胁迫加剧是高温下苯达松药效提高的主要原因。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室内研究结果。
王云生吴义林张德文王纯阳朱启升杨剑波
关键词:水稻苯达松温度药效
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三基因聚合系被引量:70
2008年
水稻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的两大主要病害,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的杂交、自交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和抗白叶枯病的Xa21及Xa23基因聚合到同一株系中,经多代大田或/和温室接菌鉴定、室内标记选择和田间农艺性状的筛选,获得了4个三基因聚合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L17-L20。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个稻瘟病小种、中国流行的7个白叶枯病菌系c1-c7以及安徽省流行的白叶枯病菌系进行大田或,和温室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株系L17-L20对20个稻瘟病小种均表现出抗性,抗性水平与Pi9(t)基因的供体亲本75-1-127相当,抗谱相同;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抗谱与Xa23基因相似,不论在苗期还是在成株期均抗白叶枯病。与Xa21、Xa23基因的供体亲本M12和CBB23相比,成株期的抗性水平有所增强。利用多重PCR技术,在同一PCR反应中可同时选择Pig(t)和Xa21基因,提高了PCR选择效率。
倪大虎易成新李莉汪秀峰张毅赵开军王春连章琦王文相杨剑波
关键词:白叶枯病稻瘟病XA21基因
花粉离体培养基的优化和苯达松除草剂对敏感型水稻恢复系‘Mc526’花粉活力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建立了适合水稻花粉离体萌发的液体培养基配方,并用花粉萌发和碘.碘化钾(I_2-KI)染色测定法检测了喷施苯达松后含敏感致死基因的水稻恢复系‘Mc526’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苯达松处理前期(施后1~4d),‘Mc526’花粉活力与未作处理的接近;处理后期(施后5~8d)略低于未作处理的,但差异不显著。苯达松对母本结实率影响不显著。
王云生谢震陆徐忠宋丰顺李莉杨剑波
关键词:水稻恢复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花粉活力液体培养基
水稻雄性不育新材料SC316的育性遗传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连续回交方法,将SC316不育基因转育到中籼898品种中,研究不同世代回交群体、姊妹交群体及可育单株后代群体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SC316不育基因在这些群体中的表现符合1对显性核不育基因遗传规律,该不育材料携带有显性核不育基因。
台德卫易成新黄显波杨剑波李莉
关键词:水稻雄性不育显性核不育基因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9(t)和Xa23基因被引量:41
2007年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广谱高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和全生育期高抗白叶枯病的Xa23基因聚合到同一优良株系中,获得了含双基因的优良株系L10~L13。用来自不同地区的20个稻瘟病小种和中国流行的7个白叶枯病小种及安徽白叶枯病小种对聚合株系进行接菌鉴定,结果显示:聚合Pi9(t)和Xa23基因的株系L10~L13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与稻瘟病的供体亲本75-1-127相比,抗性水平相当,均达抗级(R)水平,且抗谱相同;与白叶枯病的供体CBB23相比,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时期一致,均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而且抗性水平和抗谱相似。通过田间农艺性状的筛选,获得的双基因聚合系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为抗性亲本。
倪大虎易成新杨剑波汪秀峰张毅章琦王春连赵开军王文相李莉
关键词:白叶枯病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适用于水稻微粒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及苯达松抗性相关蛋白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针对不同来源的样品,建立相应的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是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以野生型水稻(O.sativaL.)农林8号(N8)及其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突变体农林8号m(N8m)为材料,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适合于水稻微粒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并通过双向电泳图谱的比对,共找到15个差异蛋白点,分为供试材料间差异、苯达松处理前后差异和N8在苯达松处理后特异表达等3种类型。结合苯达松抗性比较及苯达松残留分析,推测材料间差异是因γ射线辐照引起基因结构变异,从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苯达松处理前后差异与氧自由基清除酶系或系统获得抗性相关酶系有关;N8在苯达松处理后特异表达与苯达松代谢有关。
王云生陆徐忠王智勇宋丰顺李莉杨剑波
关键词:水稻微粒体双向电泳苯达松抗性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降低协优57的直链淀粉含量被引量:14
2008年
为克服产量高、适应性广的中籼组合协优57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的缺点,对其父母本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特性进行了改良。先前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其父本057进行改良,育成了直链淀粉含量改良型057,简称057(TT)。本研究以ND42为优质基因的供体,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对协青早B[母本协青早A的保持系,简称协青早B(GG)]进行改良,得到直链淀粉含量改良型协青早B,简称协青早B(TT)。然后用改良前、后的各亲本分别配组,分析各组合的基因型(GG、GT、TT)和食味品质。结果表明,改良单亲的GT型组合协青早B(GG)/057(TT)、协青早B(TT)/057(GG)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由原组合协青早B(GG)/057(GG)的26.1%分别降到19.3%和19.2%,但均一性较差。改良双亲的TT纯合型组合协青早B(TT)/057(TT)的杂交稻米,不仅直链淀粉含量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2.5%)、胶稠度变得更软,而且直链淀粉含量的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陈圣倪大虎陆徐忠宋丰顺张士陆王宗阳蔡秀玲李泽福汪秀锋李莉杨剑波
关键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杂交水稻稻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