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BOB01)

作品数:2 被引量:121H指数:2
相关作者:郑姚闽宫鹏牛振国张海英徐基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英文
  • 1篇预警等级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压力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栖息地选择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繁殖
  • 1篇繁殖期
  • 1篇白冠长尾雉
  • 1篇保护区

机构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篇张正旺
  • 1篇张海英
  • 1篇郑光美
  • 1篇牛振国
  • 1篇张晓辉
  • 1篇宫鹏
  • 1篇徐基良
  • 1篇郑姚闽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Zoolog...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被引量:114
2012年
国内外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有效措施.中国政府圈地式抢救了大批湿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公园等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但是至今还没有在国家水平上评估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以及保护区布局的合理性.本文利用最新完成的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数据库和按照同一分类体系提取的4期(1978~2008年)中国湿地遥感制图数据,辅以相关保护区、环境等数据,对30年来91个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初步评估.主要结果如下:(ⅰ)30年来,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面积8152.47km2,占全国湿地总净减少量的9%;(ⅱ)虽然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湿地大幅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有79%(面积)的保护区保护效果较差,主要分布在长江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三江源湿地区和西南诸河湿地区;保护效果优良的面积只占15%,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湿地区;(ⅲ)在全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中,52个是自然原始的,面积占88%,远高于个数所占的比例(57%),但有相当比例的保护区达到预警等级,亟待引起重视;(ⅳ)根据保护成效和生态压力的评估结果,列出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优先关注排行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郑姚闽张海英牛振国宫鹏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压力预警等级
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英文)被引量:7
2010年
2001年至2003年春季,采用样线调查和媒鸟招引,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合RS和GIS分析了在景观水平上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并借助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了影响繁殖期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关键尺度和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白云保护站,占区雄性白冠长尾雉在不同栖息地类型中的出现频率不同,出现最多的是混交林,其次是杉木林,随后是松林、灌丛、阔叶林;在董寨自然保护区内,在115m尺度和250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均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而到农田的距离是距离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回归分析和AICC及ΔAICC值,115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115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和到农田的距离。建议在制定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保护策略时,应加强现有适宜栖息地的管理,改善栖息地布局,并从景观尺度上开展针叶林对白冠长尾雉种群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
徐基良张晓辉张正旺郑光美阮祥锋张可银溪波
关键词: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