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AJY002)

作品数:10 被引量:160H指数:7
相关作者:王桂新魏星张伊娜毛新雅陈冠春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城市
  • 2篇资本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电子政务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圈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永续盘存法
  • 1篇占用产出模型
  • 1篇政务
  • 1篇知识库
  • 1篇知识库管理
  • 1篇知识库管理系...
  • 1篇人口
  • 1篇人口迁移
  • 1篇人口转变
  • 1篇人力资本
  • 1篇人力资本投入
  • 1篇三大都市圈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浦东干部...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测绘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数...

作者

  • 8篇王桂新
  • 2篇魏星
  • 1篇康风光
  • 1篇毛新雅
  • 1篇沈续雷
  • 1篇刘纪平
  • 1篇陈冠春
  • 1篇沈甜
  • 1篇陈锡康
  • 1篇付雪
  • 1篇张伊娜
  • 1篇董春
  • 1篇马进
  • 1篇陈萍

传媒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人口研究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系统科学与数...
  • 1篇测绘科学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关系之考察被引量:18
2010年
采用城市化的多项要素指标,系统考察了上海1985—2005年期间城市化的发展对其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影响关系,发现城市化的发展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和加剧的主要原因.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作为一种常态因素,通过常态作用"加温"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气温的平均状态,从而形成和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是考察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关系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综合性指标,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与人口规模有关,亦与人口密度有关;上海在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0 km2、建成区人口规模达到600万人、实质人均GDP超过5 000元以后,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提升作用呈明显减缓趋势.
王桂新沈续雷
关键词:城市化热岛效应
城市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和设计被引量:10
2006年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中心,具有明显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其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及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发和构建城市未来发展持续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UFDADSS),对加强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价、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多样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征,从体系结构、功能模块、集成方式等几个方面,对UFDADSS的构建和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王桂新陈萍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被引量:50
2006年
根据增长极理论,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省际)人口迁移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对三大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的作用关系,可以发现:人口向三大都市圈的迁移集中促进了其经济的增长极化;受日趋活跃的人口迁移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三大都市圈经济的增长极化曲线呈单调上升二次函数增长趋势,显示其已进入一个新的加速成长和发展阶段。但目前人口迁入重心已明显由北南移,三大都市圈人口净迁移流场分布模式也已逐步由“三极”集中向相对“一极”化模式转变。我们应改变这种趋势,以形成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三极”并存、相互促进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
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
关键词: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经济增长极化作用
电子政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平台建设初探
2007年
本文立足于政府部门决策分析的科学化和智能化,突破电子政务局限于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等操作层面的研究,提出了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钻取与挖掘工具、模型库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支撑下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平台的框架结构和技术体系,该平台综合了GIS的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功能、空间统计功能、经典统计分析功能以及数学分析功能,能够对政务信息数据库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与综合评价,最终对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董春刘纪平康风光
关键词:电子政务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
上海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分析被引量:36
2007年
根据地方专业化指数与负指数函数模型方法,利用上海市1996年和2001年两次基本单位普查基于工作地的从业劳动力数据,分别以不同圈层、区县及乡镇街道为基本地域单元,系统地考察了1996~2001年间上海从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特征。发现上海从业劳动力分布总体上呈都心区密度最高、由此向外依次降低的负指数函数分布的圈层结构模式。其变动呈现都心区密度下降、周边地区上升、从业劳动力由都心区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的均衡化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分布变动互不相同: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较大范围的单向均衡化变动;第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变动则相对更向中心城区集聚,表现为在距离市中心15km圈内由都心区向其边缘区扩散、15km圈以外地区特别是远郊区则反呈趋向中心城区的集中化变动。上海城市功能分异正向中心城区以“商”为主、郊区以“工”为主,空间模式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变。从业劳动力的这种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大城市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
王桂新魏星
上海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上海地处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口,由于污染源多、水质差等诸多因素,导致可用清洁水短缺。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模拟了上海水污染水平、可用清洁水量、水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对可用清洁水量指标(RCWA),并以可用清洁水量与水需求的比例,考察了上海可用清洁水和水需求近30年来的演变趋势。上海2011年RCWA值为65,意味着上海当前清洁水需求只大致相当于其可用清洁水量的150%。虽然19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对水资源开发发挥了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但该指标说明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王桂新马进
关键词:水资源水污染可持续性
考虑资本闲置的多年时滞人力资本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被引量:4
2009年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的是由教育所新增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为了规划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相适应的人力资本需求,建立了一个新颖的考虑资本闲置的多年时滞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为了考虑人力资本时滞长的特点以及人力资本占用的损耗补偿,在斯通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和Leontief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多年时滞人力资本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将LDS模型推广为考虑资本闲置的多年时滞人力资本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便考虑影响教育产出的外生因素,并推导出既适于产出增加也适于产出减少的正解.应用上,预测至2015年的各种教育水平人力资本的总量和部门需求,发现高级人力资本短缺和人才行业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付雪陈锡康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入占用产出
上海从业劳动力分布变动与城市空间重构被引量:16
2006年
本文主要根据上海市1996年和2001年两次基本单位普查基于工作地的从业劳动力数据,采用GIS技术和模型分析方法,系统地考察了1996—2001年间上海从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特征,发现上海从业劳动力分布总体上呈都心区密度最高、由此向外依次降低的基本模式,以及都心区密度下降、周边地区上升、从业劳动力由都心区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的均衡化变动趋势。但第二、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分布变动有所不同,第二产业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较大范围的单向均衡化变动,第三产业则表现为在距离市中心15公里圈内由都心区向其边缘区扩散、15公里圈以外地区特别是远郊区则反呈趋向中心城区的集中化变动。从业劳动力的这种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大城市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上海可持续城市空间的重构。
王桂新魏星
上海市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78~2007被引量:19
2009年
本文考察了当前较多采用的几种代表性的物质资本存量估算方法,讨论了基年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当年投资以及折旧等物质资本存量估算四个基本变量的指标选取和计算。根据目前国内已有统计数据,采用不同方法具体估算和比较了上海改革开放开放30年间的总体物质资本存量及分三大产业的资本存量,发现上海总体资本存量、三大产业资本积累及资本-产出比的变动趋势,说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王桂新陈冠春
关键词:物质资本存量资本-产出比永续盘存法
上海人口少子高龄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被引量:8
2008年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人口少子高龄化的发展速度不仅领先全国,而且直逼甚至超越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一现象之所以产生,乃人口转变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计划生育政策、文化与生育观念以及人口迁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将有可能带来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科技创新、改变家庭结构及其社会生活关系、弱化社会发展活力等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有关方面可考虑采取适时调整人口及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可持续社会养老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为老服务事业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王桂新沈甜
关键词:人口转变少子高龄化和谐社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