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105467)

作品数:16 被引量:325H指数:12
相关作者:章家恩全国明许荣宝陈瑞方丽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水稻
  • 7篇共作
  • 4篇稻鸭共作
  • 3篇稻田
  • 3篇鸭稻共作
  • 3篇农业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含量
  • 2篇入侵
  • 2篇生理特性
  • 2篇生物入侵
  • 2篇水稻生理
  • 2篇水稻生理特性
  • 2篇农业文化
  • 2篇农业文化遗产
  • 2篇全球重要农业...
  • 2篇机械刺激
  • 2篇保护酶
  • 1篇稻根

机构

  • 16篇华南农业大学
  • 5篇广州城市职业...

作者

  • 16篇章家恩
  • 10篇全国明
  • 6篇许荣宝
  • 4篇陈瑞
  • 3篇方丽
  • 3篇蒋艳萍
  • 3篇赵本良
  • 2篇徐华勤
  • 2篇梁开明
  • 2篇毛丹鹃
  • 2篇黄兆祥
  • 2篇谢俊芳
  • 1篇杨军
  • 1篇朱可峰
  • 1篇秦钟
  • 1篇陈欢
  • 1篇滕丽丽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考古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仲恺农业技术...
  • 1篇北方水稻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拟鸭稻共作系统中鸭子机械刺激对水稻形态建成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鸭稻共作是在中国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被大力推广应用的一种水稻生态生产方式。为研究鸭子活动对水稻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鸭子在稻田中活动而形成的机械刺激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机械触摸刺激能够抑制水稻植株的伸长生长,降低其高度,至收获期株高降幅为8~10 cm;并且改变了水稻茎秆不同节间长度的分布,其中对水稻基部第2节茎节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机械触摸刺激处理能够增加水稻茎秆的粗度,且随刺激处理强度的增加茎秆粗度增大,处理40 d后茎秆粗度增加0.17 cm。一定时间的机械刺激处理可以促进水稻植株的分蘖。机械刺激处理明显降低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处理40 d后降幅达19.6%;适度的机械刺激使水稻根冠比增加。同时,机械刺激可增加水稻的穗长和结实率,降低每穗空粒数,与对照相比,水稻穗长增加达8.88%,结实率增加3.79%,每穗空粒数最大降幅为36.12%。这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证实机械刺激能够改变植物生长性状的科学问题,也可为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黄兆祥章家恩梁开明全国明赵本良
关键词:机械刺激稻鸭共作株高
鸭稻共作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2
2007年
为探讨鸭稻共作对水稻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不同的鸭稻共作处理区,研究了鸭子活动对水稻植株的某些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鸭稻共作能降低叶片的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说明鸭稻共作方式对提高水稻植株的抗性、延缓叶片衰老以及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
章家恩许荣宝全国明陈瑞
关键词:水稻生理保护酶活性
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0
2011年
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对比实验,探讨了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稻植株的高度和水稻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增大了水稻地下部的生物量和根冠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根系的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鸭稻共作能提高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可防止水稻在后期的过早枯黄与衰败,从而增强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性能及其持续时间;鸭稻共作还能够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减少空(秕)粒数,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鸭稻共作生态技术的生产实践与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章家恩许荣宝全国明赵本良
关键词:鸭稻共作生长性状产量性状叶绿素含量根冠比
稻鸭共作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被引量:43
2008年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稻鸭共作技术对稻田水体环境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能够降低稻田表层水体的温度与pH值,提高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混浊度和总氮、总磷、总钾三大营养元素的含量,其中总氮、总磷、总钾的含量分别比常规稻作增加1.85~5.06倍、2.01~8.70倍和42.79%~109.18%.说明稻鸭共作对改善水体理化性质、提高有效肥力供应,进而优化稻田生态环境和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
全国明章家恩陈瑞许荣宝
关键词:稻鸭共作稻田水体环境
关于我国农田福寿螺生物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生态学问题被引量:40
2008年
福寿螺已成为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的入侵生物之一,近年来,对水稻等农作物以及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日趋加重。本文对我国农田福寿螺的生物入侵危害状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关于农田福寿螺生物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生态学问题,包括农田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与耐性规律、农田福寿螺的种群暴发规律与预测预警、福寿螺的生态风险、农田福寿螺的综合防治与生态控制等。
章家恩方丽
关键词:农田福寿螺生物入侵生态风险
鸭稻共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鸭稻共作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许多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鸭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鸭稻区、浑水区、清水区和常规区4个处理,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其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鸭稻共作能够增加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常规区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在抽穗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真菌数量在乳熟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BIOLOG分析显示,与清水区相比,稻田放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和整体代谢活性,显著增加水稻抽穗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说明鸭稻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章家恩许荣宝全国明徐华勤秦钟
关键词:鸭稻共作稻田土壤微生物BIOLOG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思考被引量:16
2007年
浙江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田县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得以长期延续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原因。同时,指出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如市场问题、产业化问题、旅游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农业文化消失问题等。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如加强全村生态规划,建立稻鱼共生自然保护区,打造稻鱼生产品牌,适度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等措施。
方丽章家恩蒋艳萍
关键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
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5
2008年
稻鸭共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水稻生态种养模式,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病虫草害防治、生物多样性和稻田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影响的报道。因此,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稻鸭共作、混水处理和常规稻作3个处理,研究其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能够提高整精米率,减少垩白,增加粒宽,降低米粒长宽比值,同时促进稻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下降,Mn元素含量上升,但对出糙率、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稻鸭共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品质,为水稻的优质生产提供了一条较好的生态技术途径。
全国明章家恩杨军陈瑞许荣宝
关键词:稻鸭共作水稻稻米品质
不同强度的连续触摸式机械刺激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激能降低水稻叶片的质膜透性,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以及刺激强度的增加,质膜透性呈上升趋势;各强度的机械刺激处理均能提高水稻叶绿素a含量,并不同程度地降低叶绿素b含量;轻度机械刺激提高了水稻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强度的机械刺激处理均能降低叶片吲哚乙酸(IAA)含量,提高脱落酸(ABA)含量及水稻的根系活力。结果表明,机械刺激可能是引起水稻生理特性及形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结论可为深入研究鸭稻共作系统中鸭子机械刺激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梁开明章家恩黄兆祥全国明赵本良
关键词:机械刺激水稻保护酶叶绿素含量内源激素
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被引量:20
2010年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日益兴起,空气负离子作为一种生态保健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规律可以指导人们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充分利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空气负离子调养身心。通过查阅国内近十多年有关空气负离子的文献资料,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现有的研究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及其分布主要受到气象、时空、植物和水体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应加强空气负离子的产生机制及其生态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为空气负离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陈欢章家恩
关键词:空气负离子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