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227305)

作品数:38 被引量:232H指数:9
相关作者:史琳杨倩鹏李先庭石文星王宝龙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动力工程及工...
  • 5篇建筑科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吸收式
  • 7篇蓄能
  • 7篇热泵
  • 6篇工质
  • 5篇换热
  • 4篇余热
  • 4篇吸收式热泵
  • 4篇建筑
  • 4篇工质对
  • 3篇导热
  • 3篇动力学
  • 3篇数值模拟
  • 3篇能源
  • 3篇节能
  • 3篇空气源
  • 3篇寒冷地区
  • 3篇分子
  • 3篇分子动力学
  • 3篇值模拟
  • 2篇导热系数

机构

  • 37篇清华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国家发展和改...
  • 1篇中国建筑科学...

作者

  • 20篇史琳
  • 8篇杨倩鹏
  • 7篇石文星
  • 7篇李先庭
  • 6篇安青松
  • 6篇王馨
  • 6篇王宝龙
  • 6篇田磊
  • 5篇吴晓敏
  • 5篇王维城
  • 4篇张寅平
  • 4篇吴伟
  • 4篇陈俊
  • 3篇李忞智
  • 3篇吴静
  • 3篇胡珊
  • 3篇张晓灵
  • 3篇常思远
  • 2篇施汉昌
  • 2篇莫少嘉

传媒

  • 15篇工程热物理学...
  • 6篇化工学报
  • 3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热能动力工程
  • 2篇暖通空调
  • 2篇制冷学报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印染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2篇2013
  • 9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FC32/PVE的材料相容性实验研究
2012年
HFC32作为HCFC22理想可替代制冷工质之一,由于其和谐兼顾环保安全、节能减排以及市场转轨等诸方面要求,逐渐成为了替代应用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目前国际上的制冷工质材料相容性研究方法,综合考虑HFC32和润滑油热物理性质,建立了一套针对性的材料相容性实验测试方法,实验研究了设定工况下HFC32及润滑油PVE与选定的压缩机密封材料PET和PA的相容性。结果表明:HFC32/PVE与PET和PA,在低水分浓度的润滑油测试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但在高水分浓度的润滑油及高温环境的测试下,PET材料的性能下降幅度要大于PA材料。
江海峰安青松史琳
关键词:HFC32PETPA
石蜡涂层包埋苯扎氯铵的抑垢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5年
换热器表面的微生物污垢问题,严重影响了非清洁水源换热器系统的换热效率和安全.前期研究提出的新型石蜡涂层方式,利用在线融化和凝固石蜡涂层,实现了换热器的在线清洗.石蜡涂层虽然具有一定抑垢效果,但本身也带来相应附加热阻.本研究将抑垢剂苯扎氯铵包埋至石蜡涂层,用于强化涂层的抑垢效果.污垢挂片实验结果显示,包埋苯扎氯铵的石蜡涂层抑垢效果显著增强,有效抵消了涂层附加热阻较大的缺点.相比单独使用的石蜡涂层,包埋苯扎氯铵的石蜡涂层抑垢效果增强79%.相比直接使用苯扎氯铵,包埋的苯扎氯铵作用更针对污垢底层,同样抑垢效果下苯扎氯铵用量仅为直接使用的0.6%.
杨倩鹏常思远史琳
关键词:苯扎氯铵换热器
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初探被引量:9
2011年
纳米流体的制备和分散稳定性是纳米流体研究工作的前提。本文利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尝试从微观角度研究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以纳米颗粒Cu在液态CO_2中的分散稳定为算例,通过跟踪每个固体分子和液体分子的位置,分别观察了颗粒周围的液体吸附现象和颗粒的团聚现象。通过改变固液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观察其对颗粒周围液体分子的密度分布和颗粒团聚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颗粒周围存在液体吸附层;增加固液间的引力,可以提高颗粒周围吸附液体分子的数目,但不改变液体层厚度;固液间引力的增强还可以有效抑制或延迟团聚的发生。这为纳米颗粒的分散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楠陈俊安青松史琳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纳米流体分散稳定团聚
吸收式化学蓄能的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11年
吸收式化学蓄能是一种具有蓄能密度高、热损失小的热能储存技术,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工业余热及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余热等中低品位能源利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吸收式化学蓄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对吸收式化学蓄能在工质对遴选、系统和循环研究及样机研发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提出了此项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杨启超张晓灵王馨李先庭石文星
关键词:吸收式工质对
热泵工况下竖直不锈钢表面微生物污垢动态生长行为被引量:11
2012年
城镇二级出水所含致垢微生物将导致其热能回用过程中在换热面上形成以微生物污垢为主的混合污垢,影响换热、流动效率。以可控微生物种类及浓度的模拟二级出水为介质,对典型热泵供暖、制冷工况下微生物污垢在模拟板式换热器的竖直不锈钢壁面上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关注起始阶段垢层微观结构演变与宏观垢量生长特性,并考查了流速、菌浓度对成垢过程的影响。实验表明:垢层微观结构演变与宏观垢量增长存在同步关系,污垢生长速率对应于微观结构演变;流速对于成垢过程影响呈非单调性;菌浓度低至103 CFU.ml-1(CFU,菌落形成数)时成垢量可忽略。实验结果可指导除垢时间点的选择及改进抑垢、除垢方法。
田磊杨倩鹏史琳陈金春
关键词:微观结构
不同营养下混合菌种微生物污垢生长机理与交互作用被引量:10
2013年
再生水源热泵能有效回用废热,但再生水换热器的微生物污垢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严重影响换热效率和系统安全。利用长期监测并且进行16SrRNA鉴定得到的再生水及其污垢中两种主要代表菌属芽孢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在实验室内配制模拟流体进行混合菌种微生物污垢实验。通过在特制的机理流道上进行不同菌种比例和不同营养物质浓度的污垢生长实验,得出芽孢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的单独生长规律和混合生长规律,总结了混合生长时两种菌属的协同和抑制规律,同时考察了营养物质浓度对生长规律和交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成垢能力较强,细胞分裂速度高,耐贫营养能力强;气单胞菌属成垢能力弱于芽孢杆菌属,但分泌物生成速率高,可以与芽孢杆菌属协同生长;两种菌属交互作用在不同阶段和条件下,协同与抑制作用共存并轮流占据主导。
杨倩鹏陈晓东田磊史琳
关键词:混合菌种
CO2/丙烷混合工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本文研究了CO_2/丙烷混合工质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段为内径2mm的水平光管。实验条件为:混合物中丙烷质量分数0%~100%,初始蒸发温度0~10℃,热流密度5~15 kW/m^2,质量流速200~400 kg/(m^2s)。结果表明:CO_2/丙烷混合工质的换热系数,介于两种纯净物即CO_2和丙烷之间,并随着混合物中丙烷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初始蒸发温度、热流密度或质量流速的增加均能引起换热系数的增加;对应蒸干现象的临界干度随混合工质中丙烷含量增加而增大,且蒸干会被较低的初始蒸发温度、较低的热流密度和较高的质量流速所抑制。
吴晓敏赵然魏兆福黄秀杰王维城
关键词:CO2丙烷混合工质水平管
微生物污垢的生长模型与受力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换热设备表面形成的微生物污垢严重影响了换热效率和系统安全。为了减少微生物污垢,需要研究微生物污垢的生长机理和受力特性。该文采用3维细胞自动机模型,对微生物污垢进行了生长模拟,并模拟了混合菌种的相互抑制。针对微生物污垢形状多样的特点,提出了形状因子的概念,分析了形状因子与受力的关系。该文细胞自动机模型采用了换热设备的代表性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和鳗鱼气单胞菌。采用该模型模拟两种菌种的生长机理和相互抑制,结果发现换热设备抑垢应侧重于枯草芽孢杆菌。该文提出的形状因子能较好量化污垢形状,有效地描述了3种典型污垢形状。形状因子简化了污垢形状与受力的关联分析,有助于不同形状污垢的对比。
杨倩鹏陈晓东田磊史琳
苯扎氯铵抑制微生物污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换热表面上的微生物污垢是影响系统效率和安全的重要问题。苯扎氯铵能抑制微生物污垢的生长。本文进行挂片实验模拟微生物污垢形成的过程。成垢过程中每天将挂片在苯扎氯铵溶液中浸泡10 min,考察了溶液浓度和温度对抑垢效果的影响。对比了苯扎氯铵和次氯酸钠的抑垢效果,并考察了细菌对苯扎氯铵的抗药性。实验结果表明,苯扎氯铵对微生物污垢有抑制作用,该作用随浓度和温度的上升而增强,但会随时间逐渐减弱。
常思远杨倩鹏史琳
关键词:苯扎氯铵
二氧化碳深盐水层埋存传质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2年
CO2的深盐水层埋存被认为是埋存量最大、最有前景的CO2埋存方式。通过针对我国地质特点,选取硅酸盐地质层为CO2埋存层,利用TOUGHREACT软件,数值模拟研究了超临界CO2埋存在硅酸盐地质层中的传质问题,得到以下结论:注入CO210年后,深度750m处,盐水层pH值沿着远离注入井方向呈增大趋势;气体饱和度在近注入点附近区域为1,后沿径向逐渐降到0;方解石容积分数沿径向增加,最终回落到与盐水层中原有含量相同水平;矿物捕获的CO2变化趋势与方解石相仿;HCO3-的变化趋势与CO2气体和CO23-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注入中段区域增加,后回落到盐水层原有水平。这些结果有益于认识CO2埋存机理。
胡珊吴晓敏宋阳王维城
关键词:二氧化碳减排数值模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