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51032)
- 作品数:16 被引量:31H指数:3
- 相关作者:黎国韬邱洁娴周佩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十二兽与十二鬼新论
- 2012年
- 对《东京赋》及《后汉书·礼仪志》所载东汉宫廷大傩仪的"十二鬼"和"十二兽"作出比较和考证后,可以得出以下观点:《赋》所描写的傩仪形态要略早于《志》所载的傩仪形态;《赋》中的十二鬼在傩仪施行时以土偶的形式呈现,是鬼神像形化的结果,体现了东汉人巫术思维的一种新变;《志》中的十二兽在十二鬼基础上进一步想象产生,它们与十二鬼均为东汉宫廷大傩仪与前代大傩仪的重要区别所在。
- 黎国韬
- 关键词:巫术思维
- “翼为天倡”考被引量:1
- 2012年
- "翼"为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古有"翼为天倡"并主天上乐府的传说。对于这一传说的起源,学界甚少谈及。本文从文字结构、乐舞道具、祭祀形式等角度入手,论证了翼宿与古代音乐舞蹈产生联系的原因,从而为"翼为天倡"这一传说的产生找到了依据;文章进而结合历史上的星崇拜、鸟崇拜及乐府建置等情况,指出该传说至迟于先秦的战国时期已在流传。
- 黎国韬
- 关键词:乐府
- 春牛舞与立春仪考被引量:6
- 2012年
- 春牛舞是在广东地区广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从历史文化渊源的角度考察,此舞与古代的"出土牛"、"立春仪"、"鞭春牛"等仪式与习俗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关考察,也提供了一个由古代仪式向传统艺术发展、转变的实例。
- 黎国韬邱洁娴
- 关键词:仪式艺术
- 唐代曲戏关系试探被引量:2
- 2012年
- 唐代存在"曲戏同名共存"的现象,即同一名称的艺术样式有时可以是乐曲,有时可以是戏剧。这归根到底是由于曲、戏的离、合而造成的,具体的情况则有三种:一种是先有乐曲,后据乐曲翻改为戏剧;另一种是先有某种戏剧,其后戏剧中的歌舞乐曲被用于独立演出,于是有了与原戏剧同名的乐曲表演样式;还有一种是戏剧和乐曲原本各行其道,但出于特殊的原因,二者被编合在一起演出,久而久之产生了两种既同名但又有区别的艺术。
- 黎国韬
- 关键词:唐代戏剧乐曲戏曲
- 勾栏新考被引量:4
- 2012年
- 从语源的角度讲,勾栏的"栏"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西南民族的居所干栏,宋元时期作为剧场的"勾栏"一词指称的是一种整体性建筑,与作为建筑一部分构件的栏杆在意义上没有太大关系。勾栏剧场在建造形制的多个方面明显受到西南民族干栏式建筑的影响,干栏式建筑中流行的一些民俗对勾栏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干栏与勾栏关系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形成受外族文化特别是西南文化的影响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佐证。干栏式建筑颇适用于宋元都市流动性质的商业演出,有助于说明勾栏剧场对于戏剧表演和传播所起的作用,弄清勾栏与露台、勾栏与瓦舍的关系,也有助于补充和修正古代剧场发展史上的一些观点。
- 黎国韬
- 关键词:勾栏干栏戏剧史戏剧舞台
- 元杂剧“坐演”形式渊源考——唐乐与元曲关系之一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据《元刊杂剧三十种》记载,元杂剧存在着"坐演"的情况,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可以溯源于唐代燕乐"坐部伎"的堂上坐奏。唐代坐部伎乐经由后晋传入辽国,成为辽国的"大乐";金灭辽后,辽大乐又转而传入金教坊之中,并对当时的连厢搬演、坐台、坐排场演剧、《董西厢》等表演形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元人杂剧的演出。由此可以发现唐乐影响元曲的一个重要例证。
- 黎国韬
- 关键词:杂剧
- 敦煌遗书戏剧乐舞问题补述
- 2012年
- 对敦煌遗书中的"后座"、"头"、"了"、"钟馗"等问题作出考析,可得出以下新的看法:其一,《宋国清破用请凭牒》提到的"后座"一词,与唐宋乐舞、宋元戏剧、元明队戏表演中的乐官、乐部、后行等含义相当;其二,敦煌舞谱"头当中心"一语的"头"字,乃指唐宋大曲队舞中的"队头";其三,在"了"字提示的使用上,敦煌遗书中的俗讲程仪、南宋大曲曲本、元人杂剧剧本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均与北宋宫廷大曲用"讫"不用"了"的情况不同;其四,在敦煌傩仪中,钟馗已取代了方相的位置,其扮演者应为乐营中善舞的乐人。
- 黎国韬
- 关键词:敦煌遗书后座
- 乐官与古代戏剧晚熟问题简论
- 2012年
- 古代乐官是历代政府及宫禁内廷掌管乐舞、戏剧之官,自乐官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晚熟问题,可以发现三个新的原因:其一,秦汉以后乐官、乐人的文化素质直线下降,难以创造出综合的、复杂的成熟戏剧样式;其二,乐舞传承的秘密性和模糊性阻碍了成熟戏剧样式的顺利诞生;其三,由于乐官制度成熟过晚,遂间接造成了戏剧样式的成熟不可能过早。
- 黎国韬
- 关键词:乐官古代戏剧晚熟
- 清商乐衰亡原因试析被引量:3
- 2011年
- 清商乐是中古至为流行的音乐之一,其曲辞也是中古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了隋唐时期,此乐却逐渐走向衰亡。关于衰亡的原因,学界尚缺乏较全面的讨论,就此展开探析,似可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隋文帝平陈获得南朝清商乐后,强令"去其哀怨",遂使此乐丧失了最基本的艺术风格;其二,隋文帝以后几乎没有哪一位隋、唐皇帝特别喜欢清商乐,以致朝廷也不够重视,遂令它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三,清商新声当时须用吴音演唱,不易被北方听众接受,而缺少精通吴音的歌工,也令此乐后继无人;其四,特点相近的音乐艺术的竞争,特别是《西凉乐》和"法曲"的兴起与盛行,对清商乐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西域胡乐的冲击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其五,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阻碍了清商乐的继续发展。
- 黎国韬
- 关键词:隋唐衰亡
- 秦傩史料补辨被引量:1
- 2011年
- 据前人研究,与秦傩直接有关的史料约二三十条,但出于各种原因,前人对这些史料的考证、判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提到的"方相难不决",本与傩仪毫无关系,却被错判为秦傩记载,理当剔除出去。又如《秦本纪》提到的"以狗御蛊",虽与秦傩有直接关系,但这一做法却创始于鲁人而非秦人。另如云梦秦简《日书》中的《行到邦门》篇,确为秦傩史料,但前人在考证时却未能提供最有力的证明。这些问题由于关系到史料的真伪,并进一步影响到秦汉傩仪的深入研究,所以必须辨析清楚。
- 周佩文
- 关键词: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