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2A120)

作品数:9 被引量:53H指数:5
相关作者:夏良树李瑞瑞黄欣肖益群李广更多>>
相关机构: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衡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2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5篇
  • 4篇U
  • 3篇动力学
  • 3篇热力学
  • 3篇改性
  • 1篇稻秆
  • 1篇乙基
  • 1篇乙基己基
  • 1篇铀矿
  • 1篇铀矿山
  • 1篇有机改性
  • 1篇正十二烷
  • 1篇十二烷
  • 1篇土壤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污染
  • 1篇偕胺肟
  • 1篇偕胺肟基
  • 1篇萃取

机构

  • 9篇南华大学
  • 2篇中国原子能科...

作者

  • 9篇夏良树
  • 4篇李瑞瑞
  • 3篇肖益群
  • 3篇袁小兰
  • 3篇李广
  • 3篇黄欣
  • 2篇何辉
  • 2篇田国新
  • 1篇付万发
  • 1篇刘文娟
  • 1篇吕俊文
  • 1篇蒋冬梅
  • 1篇张晓峰
  • 1篇贾永芬
  • 1篇陈伟
  • 1篇胡思思
  • 1篇曹存存
  • 1篇简小磊
  • 1篇曹霖
  • 1篇梁欣

传媒

  • 6篇原子能科学技...
  • 2篇核化学与放射...
  • 1篇铀矿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型磁性螯合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铀吸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高吸附量和机械强度且易于分离的双偕胺肟基聚合物/Fe3O4@SiO2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固液比、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铀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剂对铀的吸附量随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及铀酰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这些因素达到一定值时,吸附达到平衡。最佳吸附条件为:pH=5、固液比为0.6g/L、吸附时间为90min、铀溶液初始浓度为100mg/L,在此条件下其饱和吸附量可达到160mg/g。吸附剂对铀的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李广夏良树李瑞瑞谢珍妮袁小兰
关键词:热力学动力学
离子液体中Ln(Ⅲ)/TBP的配位反应研究
2017年
应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水饱和的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盐(C4mimTf2N)中Ln(Ⅲ)(Ln=Nd、Eu)与磷酸三丁酯(TBP)的配位反应。结果表明:温度分别为10、25、40、55、70℃时,Nd(TBP)3+的稳定常数lgβ分别为0.68±0.03、0.76±0.02、0.89±0.03、0.97±0.03、1.04±0.03,lnβ对100/T在10~70℃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配位反应的焓变在该温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由范特霍夫方程计算得到的Ln(Ⅲ)与TBP配位反应的焓变为11.52kJ/mol;25℃下,Eu(TBP)3+的稳定常数lgβ为0.78±0.06,略大于Nd(TBP)3+的配位稳定常数,与镧系收缩效应一致。
李瑞瑞田国新蒋冬梅袁小兰夏良树何辉
关键词:离子液体磷酸三丁酯
改性稻秆吸附U(Ⅵ)的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以稻秆为吸附剂、含U(Ⅵ)溶液为吸附质,研究了吸附剂改性方法、吸附剂用量、溶液pH值、吸附温度等因素对稻秆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改性稻秆吸附U(Ⅵ)的热力学、动力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用0.5mol/L NaOH能够对稻秆进行有效改性,在吸附pH=4.0、吸附时间为180min、改性稻秆投加量为5-8g/L、室温条件下,改性稻秆吸附U(Ⅵ)可达到较好吸附效果,U(Ⅵ)去除率达到99.72%;但随着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U(Ⅵ)去除率降低。改性稻秆吸附U(Ⅵ)的热力学过程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r^2=0.989 9;改性稻秆吸附U(Ⅵ)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达到0.999 2。
肖益群周彦同夏良树李瑞瑞李广
关键词:稻秆改性
凹凸棒石与硫酸亚铁协同吸附铀被引量:8
2013年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铀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凹凸棒石及凹凸棒石与硫酸亚铁协同吸附铀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pH值为5.0、凹凸棒石投加量为15g/L、铀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吸附反应30min时,凹凸棒石对UO22+的吸附率达89.5%,饱和吸附量可达40.8mg/g以上;加硫酸亚铁后,凹凸棒石和硫酸亚铁协同吸附铀的效果大幅提高,在25℃、pH值为6.5、凹凸棒石用量20g/L、FeSO4用量1g/L、铀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吸附时间30min时,凹凸棒石和硫酸亚铁协同对UO22+的吸附率达99.9%以上,经处理的含铀废水能达国标排放。凹凸棒石对UO22+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凹凸棒石及其协同体系对UO22+的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凹凸棒石吸附铀前后的红外光谱表明,凹凸棒石主要是通过羟基、胺基等基团与铀络合进行吸附的。
夏良树张晓峰黄欣
关键词:凹凸棒石硫酸亚铁
改性稻杆吸附U(Ⅵ)的行为和机理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改性稻杆对UO2+2的吸附行为,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方面对改性稻杆吸附UO2+2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探讨了改性稻杆吸附UO2+2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稻杆对UO2+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8以上,表现为以单层吸附为主;表面吸附是改性稻杆吸附UO2+2动力学控制的主要步骤,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速率模型,相关系数达0.999 2;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稻杆吸附UO2+2是吸热、自发、不可逆的过程;改性稻杆吸附UO2+2前后的表面形态发生了变化,部分晶体结构发生了改变,吸附过程中改性稻杆细胞壁上的—OH、C O、Si O及P—O等活性基团与UO2+2发生络合反应,形成络合物,故改性稻杆吸附U(Ⅵ)的机理为表面络合吸附。
肖益群夏良树李瑞瑞李广黄欣
关键词:热力学动力学
有机改性蛭石吸附U(Ⅵ)的行为及机理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r)改性的蛭石对U(Ⅵ)的吸附行为,以及有机改性蛭石(吸附剂)用量、pH值、铀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有机改性蛭石吸附U(Ⅵ)效果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FT-IR和SEM探讨了其相关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增加吸附剂用量、延长吸附时间和降低铀初始质量浓度都能提高有机改性蛭石对铀的去除率,最佳吸附pH值为6.5左右,120min达到吸附平衡;用絮凝剂协同吸附能提高有机改性蛭石对铀的吸附效果;有机改性蛭石对铀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有机改性蛭石吸附铀前后的FT-IR表明,—OH、Si O等基团起重要作用;SEM分析表明,有机改性蛭石吸附U(Ⅵ)引起其形态结构的改变。
肖益群刘文娟周彦同夏良树付万发梁欣
关键词:改性蛭石热力学动力学
铀矿山土壤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运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领域中较多采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对我国某铀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获得相关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各种评价方法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确保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建议和方法,从而为铀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与修复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持。
简小磊夏良树胡思思曹霖
关键词:铀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风险评价
N,N'-二(2-乙基己基)二甘酰胺酸对Dy(Ⅲ)的萃取被引量:2
2017年
以正十二烷作为稀释剂,研究了N,N'-二(2-乙基己基)二甘酰胺酸(HDEHDGA,简称HL)萃取剂对硝酸介质中Dy(Ⅲ)离子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该萃取剂对Dy(Ⅲ)有良好的萃取性能,在硝酸浓度为0.3~4.0mol/L时,Dy(Ⅲ)的分配比(D(Dy))随水溶液中平衡酸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HNO_3浓度大约为1.0mol/L时,分配比最小。萃取分配比随水相硝酸浓度变化的关系表明,HDEHDGA萃取Dy(Ⅲ)的机理随硝酸浓度变化而不同。从3.0mol/L HNO_3中萃取Dy(Ⅲ)的分配比与萃取剂浓度及硝酸根浓度的关系表明,萃取过程中HDEHDGA主要以中性萃取剂形式与Dy(Ⅲ)配位,萃取反应方程式可能为:Dy(Ⅲ)+2HL+3NO_3^-=Dy(Ⅲ))(HL)_2(NO_3)_3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热焓为-63.38kJ/mol,降低萃取温度有利于HDEHDGA对Dy(Ⅲ)的萃取。
袁小兰夏良树贾永芬何辉田国新
关键词:萃取正十二烷
红壤胶体对U(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被引量:20
2013年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某铀矿山附近土壤中的红壤胶体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吸附平衡时间、铀溶液初始浓度、胶体用量、胶体粒径和有机质条件下对U(Ⅵ)的吸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离子强度越小,胶体粒径越小,胶体对U(Ⅵ)的吸附量越大;单位质量红壤胶体对铀的吸附量随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红壤胶体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25℃、pH值为3.5、离子强度为0.001mol/L时,粒径小于1μm的红壤胶体的饱和吸附量qmax为76.76μg/mg。红壤胶体吸附铀酰离子前后的红外光谱表明,与吸附相关的主要基团为羟基、羰基、Si—O、Si—O—Fe等。红壤胶体对铀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夏良树黄欣曹存存吕俊文陈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