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52012)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刘丹张云驰王文欢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2篇伦理
  • 2篇科技伦理
  • 1篇德里罗
  • 1篇得失
  • 1篇叙事
  • 1篇隐喻叙事
  • 1篇身体
  • 1篇生态
  • 1篇双重性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特性
  • 1篇物态化
  • 1篇伦理反思
  • 1篇伦理思想
  • 1篇科技伦理思想
  • 1篇后人
  • 1篇后人类
  • 1篇后现代
  • 1篇后工业社会
  • 1篇《白噪音》

机构

  • 4篇大连外国语大...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4篇刘丹
  • 1篇王文欢
  • 1篇张云驰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语言教育
  • 1篇黑龙江工业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消失中的人——《白噪音》中的科技伦理思想
2017年
本文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批判理论,对德里罗代表作《白噪音》中的科技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德里罗在小说中对科技崇拜、科技操控以及科技末世的刻画,揭示出他对科技理性、技术异化以及科技风险的深刻反思。在《白噪音》中,德里罗表达了技术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揭示了现代技术作为一只"隐形之手"对人类的影响,也指明了科技神话背后隐藏的灾难。
刘丹王文欢
关键词:《白噪音》德里罗伦理后工业社会
重建“真实”——《回声制造者》的后现代生态思想解读被引量:7
2014年
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真实记录了当代美国虚幻的社会现实,呈现出后现代人类与自身、自然以及地方的疏离。在这部后现代生态小说中,面临丧失家园危险的鸟类故事和围绕马克车祸展开的人类故事交替出现,展示出后现代社会中愈演愈烈的自然环境危机与人类生存焦虑。鲍尔斯笔下人物的命运逆转与身份重构表达出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生态观,即倡导人们重建自我、自然以及地方的"真实"。
刘丹
关键词:身体
《神经漫游者》中的物态化叙事与后人类文化被引量:2
2017年
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一书中描写的是未来的后现代社会,这是一个遍布科技和物质的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在凸显后人类文化时,作者运用了"物态化"叙事手法,通过描写都市景观、消费文化和审美视角三个方面,由物质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来反映后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文化特性,深刻地透视出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纠结缠绕的关系。
张云驰刘丹
关键词:后人类物态化文化特性
得失之对话:《赢利》的隐喻叙事与科技伦理反思被引量:1
2015年
美国当代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赢利》采用对位叙事记录了美国企业的成长历史与人类个体的衰亡过程,戏剧化地呈现了企业与人类之间"得"与"失"的隐喻性对话,突显出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商业共谋之下技术的异化现象。作为一部关注人类精神生态和科技伦理问题的小说,《赢利》以"肥皂"隐喻揭示出科技"给予"和"剥夺"的双重面目,同时借由癌症建立起克莱尔企业历史与主人公劳拉个体经历间的潜在关联。《赢利》对技术理性膨胀的批判以及对技术滥用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后果的警觉,反映出鲍尔斯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深刻反思。
刘丹
关键词:隐喻叙事双重性科技伦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