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ZH069)

作品数:11 被引量:50H指数:6
相关作者:李钢刘倩孔冬艳杨新军王会娟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蝗灾
  • 4篇明清
  • 4篇明清时期
  • 3篇灾害
  • 3篇气候
  • 2篇灾害研究
  • 2篇热岛效应
  • 2篇旅游
  • 2篇旅游地
  • 2篇假说
  • 2篇
  • 2篇
  • 1篇地方小吃
  • 1篇地理特征
  • 1篇游客
  • 1篇中国历史
  • 1篇社会响应
  • 1篇生态
  • 1篇时间序列
  • 1篇水系

机构

  • 13篇西北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宁夏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内蒙古财经大...

作者

  • 12篇李钢
  • 6篇刘倩
  • 5篇杨新军
  • 5篇孔冬艳
  • 4篇王会娟
  • 2篇郑芳
  • 2篇颜祥
  • 2篇丁瑞
  • 1篇王乃昂
  • 1篇李同昇
  • 1篇陈海
  • 1篇李文龙
  • 1篇黄兵兵
  • 1篇李丰庆
  • 1篇吴劲路
  • 1篇汪宇欣
  • 1篇樊相宁
  • 1篇杨文钊

传媒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人文地理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千年蝗灾的时空特征与环境响应被引量:11
2015年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江苏北宋至民国近千年来的蝗灾数据库,构建蝗灾等级序列和10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序列,再现蝗灾发生的时空特征,探讨了蝗灾动态与河湖环境变迁及气候变化的关联。结果表明:宋至民国时期江苏有282个蝗灾年份,平均2.8a/10a;蝗灾整体上呈现增多的趋势,蝗灾频次统计揭示有7个蝗灾高发期和7个蝗灾低发期。苏北和苏南地区蝗灾频次和升降趋势整体上较为一致,苏南灾情更甚。小波分析显示,蝗灾暴发没有显著的周期性。江苏历史蝗灾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水缘性"特征,相对集中于湖泊周围和河流沿岸地区,亦有逐步向南、向东扩散的趋势。蝗灾与温度关系不明确,与干旱较为一致。未来亟需开展历史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及蝗灾代次细化与追踪溯源研究,以获得更加深入的认识。
李钢刘倩王会娟孔冬艳杨新军
关键词:时间序列环境响应
中国历史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7
2017年
蝗区是孕育和发生蝗灾的地理空间载体,是具有不同结构类型的一类自然生态地理单位。中国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是历史蝗灾研究的焦点区域。围绕"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的主线,重点回顾了飞蝗与蝗区的研究背景,梳理了历史蝗灾与历史蝗区、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等相关研究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意义,包括历史蝗灾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地图集的编绘,"面―线―点"聚焦解析与"气―水―蝗"集成研究,蝗灾的社会影响及未来风险等方面,认为尤其要挖掘蝗区显著的"水缘性"特征,在东部季风区开展河泛、滨湖、沿海、内涝4类蝗区演化历史及其相互转化的格局、过程与机制的研究,进而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的响应过程与机理。
李钢孔冬艳李丰庆刘倩王会娟
关键词:水系变迁历史时期
西安市生态脆弱群体就医偏好与决策行为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以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偏好与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生态脆弱群体的属性特征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态脆弱群体就医偏好与决策行为。从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来看,自变量与各别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渐进Sig.(双侧)值均小于0.05。其中:生态脆弱群体的教育程度、经济和身体状况等属性特征与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偏好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社会因素中医疗服务满意程度、医疗条件的优劣、就医程序复杂程度与生态脆弱群体的就医决策行为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据此,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就医行为模式,即"自养"和"异养"型模式。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脆弱群体就医行为类型的划分提供借鉴,促进行为地理学和健康地理学的融合研究。
丁瑞李钢李同昇Friedrich M.Zimmermann樊相宁
旅游地多岛效应假说刍议
<正>长期以来,旅游与环境研究未能跳出传统的研究范式或框架,特别是人类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领域亟需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为此,本文作了以下尝试:首先在理论上借鉴城市气候学中的热岛效应原理,提出了全新的旅游地多岛效应假说,包括...
李钢杨新军王乃昂郑芳侯迎
文献传递
国际游客餐饮行为及其对陕西地方小吃的感知被引量:7
2013年
旅游餐饮不仅影响旅游者对旅游行程满意度的评价,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基于英文问卷开展深度访谈,通过对国际游客在西安的餐饮行为调查,发现影响国际游客餐饮决策的关键因素主要是食物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对国际游客对陕西地方小吃的感知调查,得出陕西地方小吃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做好整体规划,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加大产品宣传,改进并提升服务质量,注意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确保食品安全。研究结果对西安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及其形象提升乃至我国旅游餐饮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钢杨文钊杨新军丁瑞吴劲路刘倩颜祥
关键词:国际游客感知研究
旅游地多岛效应:概念、原理、方法及展望
长期以来,旅游与环境研究未能跳出传统的研究范式或框架,特别是人类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领域亟需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为此,本文作了以下尝试:首先在理论上借鉴城市气候学中的热岛效应原理,提出了全新的旅游地多岛效应假说,包括旅游地...
李钢杨新军王乃昂郑芳郭甜歌
1526~1530年我国群聚性灾害的地理特征与气候背景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近年来从地理学视角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关注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及个案复原,相对而言个案复原亟需加强。本文针对1526~1530年间我国重大的旱、蝗、涝等群聚性灾害,以旱灾、蝗灾为主线,复原灾异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相互关联,探讨其社会影响,揭示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三大灾害所波及的县次随着时间都有所波动,差别在于蝗灾呈现单峰倒勺特征与"缓升速降"的演变态势,峰值年份为1529年;旱灾呈现双峰台阶特征,峰值年份为1528年;而涝灾呈现三峰轻微波动特征,无极端峰值年份;2)旱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且南北分异明显,南方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北方主要位于黄淮海流域,河北、河南受灾最重;蝗灾的发生区域相对集中,核心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受灾最重;涝灾分布则相对分散,以长江中下游为主;3)就灾异的时空联系而言,饥荒、瘟疫与三大灾害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与时间承继性,蝗灾与旱灾具有极大的空间关联性与时间承继性;4)蝗蝻分布区与蝗灾发生区可以良好指示蝗灾的源地与扩散区,且分布与水系格局有关,蝗虫的迁移方向以北方路径为主,且表现出距离衰减特征,存在北部边界,这可能与同期华北地区盛行风向及蝗虫自身喜干恶湿的特性有关;5)三大灾害群聚性地发生于1525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与1531厄尔尼诺年的前年,气候背景冷期内相对温暖。
王会娟李钢孔冬艳汪宇欣
关键词:蝗灾地理特征气候背景
明清时期安徽省蝗灾时空演化、社会影响与响应被引量:5
2018年
自古以来,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农业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基于史料文献收集了明清时期安徽历史蝗灾记录,通过构建10 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序列和1 a尺度上的蝗灾县次序列,在县域尺度上绘制了蝗灾指数分布图,探讨了蝗灾演化时空动态过程。通过引入饥荒、米价以及疫灾序列分析了蝗灾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古代社会对蝗灾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安徽境内共发生181次蝗灾,每3.2次/10 a,累计653个受灾县次,平均3.6县/a;安徽地区发生了5次大蝗灾事件,这与同时期的干旱密切相关;安徽长江以北地区的蝗灾指数高于南部山区,地形、水旱灾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影响蝗灾指数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蝗灾对社会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是引发饥荒的重要因素,并间接导致瘟疫现象。蝗灾大范围出现后导致短期内米价暴涨,增加社会不稳定性。政府的捕蝗救灾的方式与能力直接影响群众的生存状况,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综合看来,蝗灾会对农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产生多重影响。
刘倩李钢李钢李文龙
关键词:蝗灾社会响应明清
1689-1693年中国旱蝗群发性灾害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以旱蝗灾害为主线解析1689-1693年中国重大的群发性灾害事件,旨在复原灾害事件的时空演化过程,探讨其社会影响和气候背景.结果表明:时间上5种灾异各年县次均呈波动变化,旱、蝗变幅最大,1691年为旱蝗峰值年;旱蝗灾害的核心区域均位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二者都经历了始发期-发展期-严重期-衰退期-尾声期的完整周期;旱灾和蝗灾的热点区域均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而涝灾的热点区域不显著,且旱、蝗的高等级灾害有很强的空间对应关系;旱-蝗组合集中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及其毗邻地区,而涝-蝗组合则零星分布,表明旱-蝗关系较涝-蝗关系紧密;旱、蝗频发与大发伴生饥荒和疫灾,导致米价上升和战争频发,体现了灾害的时空传递与承继;空间上饥荒要比旱蝗灾害分布更为广泛和分散,滞后性疫灾较饥荒更长;旱、蝗灾害的高发期对应中国华北和全球气候的相对温暖期和厄尔尼诺的盛行期.
孔冬艳李钢王会娟汪宇欣
明清时期京津冀地区蝗灾的时空特征及环境背景被引量:6
2017年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是中国的小冰期,也被称为方志时期,蝗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且记录丰富。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蝗灾暴发的主要源地,对其开展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基于明清时期的文献资料,从灾害地理学的视角,借助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京津冀地区蝗灾等级、频数和县次序列,揭示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解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京津冀地区蝗灾平均1.8 a一遇,年均受灾3县次;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半年的三月至八月,其中六月和七月是蝗灾暴发的峰值月份,而冬半年的九月至次年二月较少;(2)蝗灾等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平均等级为2.17;"十年蝗灾频数"和"十年蝗灾县次"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3)蝗灾代际县次变化,夏蝗县次多于秋蝗县次,且次年夏蝗的发生与上年暖冬并未良好对应;(4)小波分析指示蝗灾存在100 a和30 a的主周期和53 a、17 a和11a的次周期;(5)蝗灾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东南远多于西北,受地形起伏和水系格局的影响较大;(6)蝗灾的发生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与旱涝关系密切,并与Nino3指数有良好的对应。
孔冬艳李钢陈海
关键词:蝗灾明清时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