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331)

作品数:8 被引量:77H指数:6
相关作者:江逊田姣王宝西虎崇康杨洁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解放军第154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益普生腹泻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结肠
  • 3篇巨结肠
  • 3篇CAJAL间...
  • 2篇蛋白
  • 2篇食管
  • 2篇食管反流
  • 2篇胃肠
  • 2篇胃食管
  • 2篇胃食管反流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巨结肠
  • 2篇儿童
  • 2篇反流
  • 2篇KIT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蛋白基因产物
  • 1篇动力障碍
  • 1篇动力障碍性

机构

  • 7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5...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江逊
  • 5篇田姣
  • 4篇王宝西
  • 3篇张薇
  • 3篇杨洁
  • 3篇虎崇康
  • 2篇林燕
  • 2篇曾令超
  • 1篇秦书理
  • 1篇王春晖
  • 1篇王惠霞
  • 1篇舒震
  • 1篇张妮妮
  • 1篇杜春艳
  • 1篇仝海霞
  • 1篇陈鹏德
  • 1篇王娅
  • 1篇郝丽军
  • 1篇王炳军
  • 1篇田振

传媒

  • 4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红霉素对胃食管反流幼兔模型胃肠道动力作用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建立胃食管反流(GER)幼兔模型,观察红霉素对模型幼兔肌条不同部位(食管下段和胃底)的影响以及损毁cajal间质细胞(ICC)后红霉素对肌条的影响。方法8周龄的幼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实验组(20只),实验组通过部分胃底结扎联合幽门限制法建立GER的幼兔模型,对照组分离胃底和幽门后即关腹。4周后随机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兔各10只,每只取食管下端和胃底肌条各2条,取其中1条进行ICC的损毁,离体肌条组织电生理检测模型食管下段和胃底肌条的频率和振幅变化。结果1.处理后4周通过pH梯度测定、形态学观察、HE染色鉴定GER模型建立成功,ICC的特异性受体c-kit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肌条ICC表达数量显著减少,形态发生变化。2.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食管下段和胃底肌条的振幅与频率,对照组食管下段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2.60±0.70)次/min和(3.03±0.59)g,实验组食管下段肌条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0.29±0.49)次/min和(0.61±0.43)g,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6、8.15,P均〈0.05)。对照组胃底肌条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3.50±0.97)次/min和(5.33±1.09)g,实验组胃底肌条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0.43±0.54)次/min和(1.13±0.41)g,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9、12.55,P均〈0.05)。3.红霉素加入后食管下段和胃底肌条的频率和振幅变化:实验组食管下段肌条振幅为(1.16±0.83)g,与加入药物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频率与加入药物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底肌条的振幅增加至(4.20±1.14)g,与加入药物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P〈0.05),频率与加入药物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食管下段肌条的频率和振幅为�
高颜王春晖林燕陈鹏德江逊王宝西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动物模型红霉素CAJAL间质细胞
不同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乳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建立不同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乳鼠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可靠模型。方法 将6~8日龄 SD 大鼠4窝(每窝10只乳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包括短段型组、常见型组、长段型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乳鼠经肛门推注9 g/L盐水,实验组分别采用经肛门置入不同长度的导管,推注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苯扎氯铵(BAC)的方法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2、4、6、8周行大体观察,取全段结肠及直肠,固定、包埋、切片后行 HE 染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基因产物9.5 (PGP9.5)的表达以鉴定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确定病变累及肠管的范围。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狭窄肠段与相应部位正常肠段c-kit标记的Cajal间质细胞(ICC)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大鼠处理后4周逐渐出现腹胀,粪便颗粒变小。8周处死后解剖发现肠管出现痉挛狭窄,狭窄近端粪便潴留;组织学检查可见处理段肠管肠神经节细胞基本消失,且不同的实验处理方法造成病变累及的肠段明显不同。对照组无上述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kit标志的ICC在狭窄段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经肛门灌注不同浓度、不同剂量BAC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3种类型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的乳鼠实验模型,该方法建立的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为深入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模型基础。
田姣杜春艳林燕张薇王春晖王惠霞仝海霞王宝西江逊
关键词:苯扎氯铵CAJAL间质细胞
儿童癫痫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并产生促炎因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检测儿童癫痫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名儿童癫痫患者和19名健康对照儿童,采集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细胞膜表面标记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69、CD25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表达,用细胞内因子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7A的表达,利用细胞内因子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表达IL-10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儿童癫痫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69、CD25和CTLA4,活化的CD4+T细胞高表达IFN-γ、TNF-α、IL-6和IL-17 A。在儿童癫痫患者高表达IL-10的Treg数目增加。结论儿童癫痫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活化并产生细胞因子。
杨洁虎崇康江逊
关键词:儿童癫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
黄芪甲苷Ⅳ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炎症性肠病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有终生复发倾向。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田莲莲
关键词:DSSIBD巨噬细胞STAT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与治疗现状被引量:12
2013年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肠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系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第2位。由于严重的并发症如小肠结肠炎或中毒性巨结肠的高风险发生,早期诊断尤为必要,但对其诊断及治疗尚存在许多争议。现就目前国内外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新方法及治疗新进展作一介绍。
江逊
关键词:巨结肠症先天畸形儿童
T型钙离子通道α1H亚型在先天性巨结肠大鼠模型病变肠段的分布及功能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T型钙离子通道d1H亚型(Cav3.2)在先天性巨结肠大鼠模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80只6~8dSD乳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只。模型组经肛门灌注0.2%苯扎氯铵建立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作为替代。分别在4、6、8周每组随机抽取10只乳鼠处死,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荧光的方法来鉴定先天性巨结肠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模型大鼠病变肠段中Cav3.2的分布变化及其与Cajal间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kit共变情况;离体肌条组织电生理检测模型大鼠病变肠段及干预Cav3.2后的变化。组间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处理后8周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先天性巨结肠模型建立成功,即处理肠段肌问神经节细胞的减少甚至缺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v3.2在模型大鼠病变肠段的分布,对照组结肠组织Car3.2主要分布于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多呈连续分布;模型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狭窄段组织Cav3.2的分布逐渐减少,连续性遭到破坏。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处理后大鼠Cav3.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一致,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Cav3.2的表达逐渐减少,8周时减少最明显。处理后4、6、8周模型组Car3.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3±0.06、0.38±0.06、0.26±0.07;对照组分别为0.63±0.06、0.62±0.09、0.63±0.06,两组在处理后6、8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7和8.63,P值均〈0.05);Cav3.2和c—kit共变情况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狭窄段组织c—kit和Cav3.2的共同阳性区域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离体肌条组织电生理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狭窄段组织的自发性节律性�
张妮妮田姣林燕张薇虎崇康曾令超杨洁王宝西舒震江逊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钙通道
慢性疼痛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极大的负担。其发病机制受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为复杂,因此,慢性疼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单一的治疗手段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常采用多手段联合的方式来治疗慢性疼痛,常见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自我管理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甚至同一类型的不同病人其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近年来兴起的跨学科康复计划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指明了方向。本文就慢性疼痛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参考和理论依据。
秦书理田姣王炳军江逊田振
关键词:慢性疼痛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以及对GERD并CMPA治疗的预后。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的0~6月龄GERD患儿50例(男24例,女26例),患儿均采用血清牛奶蛋白可溶性IgE(sIgE)检查及牛奶蛋白回避试验,对牛奶蛋白回避试验结果阳性、血清牛奶蛋白sIgE阴性的患儿进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根据CMPA诊断标准确诊为CMPA患儿,对GERD并CMPA患儿采用饮食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24 h食管pH监测。结果50例GERD患儿中有23例(46%)确诊为CMPA,GERD患儿与GERD并CMPA患儿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8,P〈0.05),但患儿个体间症状存在交叉,临床难以准确鉴别。GERD患儿与GERD并CMPA患儿家族过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9,P〉0.05)。对于GERD并CMPA的患儿给予饮食治疗1个月后,呕吐、流涕/喘息/咳嗽及腹泻症状较前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湿疹治疗需疗程较长且易反复,治疗1个月后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治疗前为(8.2±2.7)%,治疗后为(2.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06,P〈0.01);5例患儿复查24 h食管pH监测,结果示反酸指数与反流周期数较前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婴儿GERD的发生部分与CMPA有关,且针对CMPA的治疗可减轻GERD患儿的临床症状。
王娅虎崇康张薇曾令超杨洁郝丽军田姣陈鹏德王宝西江逊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胃食管反流病婴儿
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与干细胞因子/c-kit信号系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3年
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一类分布于消化道各个部位的特殊间质细胞,它和肠神经系统、平滑肌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构成了"肠神经-ICCs-平滑肌细胞"的网络结构,其中ICCs是该网络重要的协调者,与肠道慢波的形成密切相关。胃肠道ICCs的特异性受体c-kit,与其配体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SCF)结合后启动的信号途径,在ICCs的生长、发育及表型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从SCF/c-kit信号系统入手,有望拉开治疗ICCs相关性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新序幕。
田姣王宝西江逊
关键词:CAJAL间质细胞干细胞因子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