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R10028-2)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邱良妙占志雄吴玮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水稻
  • 2篇田间
  • 1篇稻褐飞虱
  • 1篇稻纵卷叶螟
  • 1篇毒力
  • 1篇药效
  • 1篇药效评价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 1篇水稻稻纵卷叶...
  • 1篇水稻褐飞虱
  • 1篇田间药效
  • 1篇田间药效评价
  • 1篇田间种群
  • 1篇种群
  • 1篇纵卷叶螟
  • 1篇卷叶
  • 1篇卷叶螟
  • 1篇抗性
  • 1篇褐飞虱

机构

  • 2篇福建省农业科...

作者

  • 2篇吴玮
  • 2篇占志雄
  • 2篇邱良妙

传媒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农药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10%溴氰虫酰胺OF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评价
2013年
[目的]明确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使用剂量。[方法]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检测防治效果,以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20~40ga.i.mm^2剂量处理,药后15d,保叶效果85.80%-90.60%,防虫效果90.55%-94.24%,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ga.i./hm^2的防效相当,比40%毒死蜱乳油600ga.i./hm^2的防效好。【结论】10%溴氰虫酰胺油悬浮剂1).220-40ga.i./hm^2剂量处理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邱良妙吴玮占志雄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药效
6种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毒力及控制作用被引量:4
2011年
2009~2010年,采用稻秆浸渍接虫法,测定了福建省3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进行抗性分析,在仙游县晚稻田褐飞虱初孵若虫始盛期,采用喷雾法对6种药剂的田间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烯啶虫胺对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均表现出最高的毒力,对3地种群的褐飞虱2龄、3龄、4~5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0.941 7~1.016 7 mg.L-1、1.187 2~1.341 0 mg.L-1、1.610 2~1.937 0 mg.L-1,异丙威的毒力最低,对3地种群的褐飞虱2龄、3龄、4~5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37.118 3~46.733 5 mg.L-1、45.924 1~56.950 4 mg.L-1、50.993 8~70.191 2 mg.L-1;抗性分析表明,福州市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达高抗水平,龙海市和仙游县种群达极高抗水平,3个不同地点的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噻嗪酮、异丙威均为中等抗性水平,对烯啶虫胺均处于敏感阶段;田间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6种供试药剂中,以烯啶虫胺和异丙威的速效性最好,持效性则以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最好;在田间褐飞虱初孵若虫发生始盛期,用吡虫啉(a..i)30~45 g.hm-2剂量喷雾,施药后3~7 d内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为害,但在吡虫啉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及较高抗性等问题的情况下,不宜再继续长期大量地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应制定进行合理轮换用药的抗性治理策略,防止褐飞虱抗性快速发展及种群大暴发,烯啶虫胺和吡蚜酮是作为替代吡虫啉或轮换使用的理想药剂。
邱良妙林仁魁吴玮占志雄
关键词:褐飞虱田间种群杀虫剂毒力抗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