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60233)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3
相关作者:宋希强李凤朱国鹏罗毅波余文刚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五唇兰
  • 1篇原生
  • 1篇再引入
  • 1篇真菌
  • 1篇植物
  • 1篇致病
  • 1篇致病真菌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型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石斛
  • 1篇铁皮石斛
  • 1篇培苗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组培
  • 1篇组培苗
  • 1篇纤维
  • 1篇解磷
  • 1篇解磷能力

机构

  • 5篇海南大学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4篇宋希强
  • 2篇朱国鹏
  • 2篇李凤
  • 1篇陈建伟
  • 1篇陈金花
  • 1篇陈宝玲
  • 1篇余文刚
  • 1篇胡美姣
  • 1篇罗毅波
  • 1篇杨福孙
  • 1篇张萍

传媒

  • 2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1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铁皮石斛科技文献的计量学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和SpringerLink数据库所收录最近21年(1989~2009年)所有铁皮石斛的科技文献,通过对其年份与期刊分布、研究内容、主要著者、研究机构以及合作情况等几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结合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情况,揭示铁皮石斛的科研动态并探讨其产业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研究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始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研究内容广泛,涉及组织培养、人工种植、种源鉴定、化学成分和内生菌等多个方面,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和机构,其中组织培养、人工种植和种源鉴定为研究重点;期刊分布离散与集中并存,但已形成"核心期刊",以《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和《中药材》为代表;受基金资助文献达46.7%,且呈逐年递增趋势。铁皮石斛科研与产业均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组织培养、人工种植、内生菌以及新产品的研发是未来研究与产业的热点,整个石斛产业将朝着"绿色、有机"方向发展。
张萍宋希强
关键词:铁皮石斛
五唇兰两种生态型的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以叶背绿色型和叶背紫红型两种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生态型的组培苗为试材,进行叶片CO2吸收的日动态变化、气孔密度及光合色素的测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唇兰属于CAM(景天酸代谢途径)植物;叶背绿色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叶背紫红型;两种生态型的气孔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生态型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也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Chl)含量的比值则有显著性差异。五唇兰的光合特性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体现了其作为一种热带兰对生长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朱国鹏李凤宋希强杨福孙
关键词:五唇兰生态型光合特性光合色素
五唇兰非致病真菌的特性及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以从野生五唇兰植株上分离筛选到的非致病真菌为研究对象,根据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和无机磷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出具有解纤维和解磷能力菌株,再将菌株接种到五唇兰组培苗上。结果表明:在14株五唇兰非致病真菌中,同时具有解纤维和解磷能力的菌株共10个;除R06和R09菌株外,其余菌株对五唇兰组培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RH18、R03和R14菌株处理的五唇兰组培苗鲜重增长率极显著高于未接菌对照,RH19、R02和S02菌株处理的五唇兰组培苗鲜重增长率显著高于未接菌对照,R05和R002菌株处理与未接菌对照无显著差异。
陈金花朱国鹏宋希强胡美姣李凤
关键词:五唇兰解磷能力菌根真菌
濒危兰科植物再引入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21
2010年
稀有、濒危植物的再引入,是在条件成熟时,把经过迁地保护的人工繁殖体重新放回到它们原来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或适合它们生存的野外环境中去,重建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再引入技术的目标在于提高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建立可自我维持种群,它是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保护策略之外的一种新兴的珍稀濒危植物保育方式。国际上再引入技术的研究刚起步,高度成功的还不多,目前可借鉴的成熟经验较少。通过分析国内外已经开展的若干珍稀濒危植物再引入技术案例,重点介绍国内外濒危兰科植物再引入的研究现状、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讨论了再引入技术的类型和方法,并总结了可能影响再引入成败的制约性因素,分析了适用于兰科植物的再引入技术要素。由此提出濒危兰科植物再引入的重要现实意义,为今后的规模化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有利于指导其他濒危植物再引入技术规程的制定。
陈宝玲宋希强余文刚陈建伟罗毅波
关键词:濒危植物生物多样性再引入
2种原生蝴蝶兰的核型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本研究采用常规染色体压片法,分析了大尖囊蝴蝶兰(Phalaenopsis deliciosa)和海南蝴蝶兰(Phalaenopsis hainanensis)的核型特征。结果表明,大尖囊蝴蝶兰染色体数目为2n=2x=38,染色体长度公式为8S+10M1+10M2+10L,核型公式为28m+10s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12%,核型类型为2B型。海南蝴蝶兰染色体数目为2n=2x=38,染色体长度公式为8S+8M1+14M2+8L,核型公式为28m+10s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74%,核型类型为2B型。与其他已发表的原生蝴蝶兰的核型比较分析发现,大尖囊蝴蝶兰和海南蝴蝶兰的染色体总长相较于其他蝴蝶兰短,染色体着丝粒类型组成与大部分蝴蝶兰一致,核型较为对称,属于比较原始的类群。本研究结果为蝴蝶兰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张哲何婧宋希强吴姝漪吴文碟邓佳丽
关键词:染色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