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10MA098)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朱锡旭王振武新虎沈泽天刘志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射波刀
  • 3篇细胞
  • 3篇细胞肺癌
  • 3篇小细胞
  • 3篇小细胞肺癌
  • 3篇非小细胞
  • 3篇非小细胞肺癌
  • 3篇肺癌
  • 2篇抑制剂
  • 2篇制剂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受体
  • 2篇表皮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早期非小细胞...
  • 1篇射波刀治疗
  • 1篇受体酪氨酸激...
  • 1篇受体酪氨酸激...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5篇朱锡旭
  • 4篇王振
  • 3篇刘志冰
  • 3篇沈泽天
  • 3篇武新虎
  • 2篇姜万荣
  • 2篇李静

传媒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射波刀治疗脊柱转移瘤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初步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脊柱转移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部位,脊柱转移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背部疼痛及感觉、运动障碍,是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拟评估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行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24例,治疗病灶38处,其中颈椎4处,胸椎21处,腰椎9处,骶椎4处,有放疗史患者9例。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等情况,定期随访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在随访12.5个月后(1~25月),生存18例,90%的患者疼痛治疗有效,随访期间内未见放射性脊髓病的发生。结论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脊柱转移瘤是安全而有效的。
刘志冰武新虎姜万荣沈泽天朱锡旭
关键词:射波刀放射外科脊柱转移瘤
射波刀联合EGFR-TKI治疗2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射波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现已证实为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有效药物。文中探讨射波刀联合EGFR-TKI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 24例晚期NSCLC患者经CT模拟定位,MultiPlan计划系统设计治疗计划,其中10例采用肿瘤内植入金标的呼吸同步追踪技术(synchrony)、14例采用肺追踪技术行射波刀治疗,平均肿瘤体积为33.5 cm3,治疗次数为2~5次,处方剂量为36~60 Gy,中位生物等效剂量为115.5 Gy。射波刀治疗开始以前口服EGFR-TKI,并于射波刀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继续维持治疗。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耐受性良好,中位随访14月中症状改善率为61%,疾病控制率为62.5%,局部控制率为75%。中位生存期为9月,1年生存率为66.7%。射波刀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EGFR-TKI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口腔溃疡。结论射波刀联合EGFR-TKI治疗晚期NSCLC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早期不良反应少。晚期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王振朱锡旭武新虎沈泽天王磊李静刘志冰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射波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射波刀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2012年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切除,放疗是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NSCLC患者的另一选择。射波刀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兼具放射外科和放射治疗两种功能。采用实时图像引导系统以及呼吸追踪系统,以其大剂量、高精度和周围受照射的正常组织或重要器官的范围小等优点,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方面取得了与手术相似的疗效。但是对于早期NSCLC,尽管射波刀实施了有效的生物剂量,实时靶区追踪,但局部失效仍会发生。本文就射波刀在早期NSCLC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
王振朱锡旭
关键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射波刀影响因素
EGFR抑制剂调节DNA双链断裂修复对放射敏感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3年
0引言 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DNA损伤具有多样性,包括碱基和核苷酸水平的损伤以及DNA链断裂等。其中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最常见的损伤,DSBs的修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通过以下两条途径进行修复: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NHEJ)和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
王振朱锡旭
EGFR酪氨酸激酶区域突变对NSCLC放疗敏感性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区域突变能否影响放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野生型EGFR和突变型EGFR细胞株A549和H1975,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用克隆细胞计数的方法计算细胞生存分数(SF),并采用SPSS 13.0软件按线性二次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α/β值。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磷酸化H2AX(γH2AX)焦点数的变化,推测DNA双链断裂后修复动力学。结果:H1975及A549细胞SF2值分别为0.62和0.89,α/β分别为4.00和0.19。H1975细胞SF2较A549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α/β值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细胞株在照射4Gy后15min开始出现γH2AX焦点数增多,但是H1975细胞株较A549多,于3h时保持约70%,24h时仍有约25%,而A549细胞株在照射后3h消失接近90%。结论:NSCLCEGFR酪氨酸激酶区域突变能增加放射敏感性,可成为预测放射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
王振武新虎李静刘志冰沈泽天姜万荣朱锡旭
关键词: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DNA修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