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2040)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6
相关作者:崔军平任战利王文青李金翔钟高润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盆地
  • 8篇海拉尔盆地
  • 7篇凹陷
  • 5篇地温梯度
  • 4篇演化史
  • 4篇热演化
  • 4篇热演化史
  • 4篇裂变径迹
  • 4篇磷灰石
  • 4篇磷灰石裂变径...
  • 4篇成藏
  • 4篇成藏期
  • 3篇期次
  • 3篇包裹体
  • 3篇成藏期次
  • 2篇油气
  • 2篇油气成藏
  • 2篇油气成藏期
  • 2篇油气成藏期次
  • 2篇乌尔逊

机构

  • 10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作者

  • 10篇崔军平
  • 9篇任战利
  • 2篇钟高润
  • 2篇李金翔
  • 2篇王文青
  • 1篇秦文龙
  • 1篇史政
  • 1篇陈玉林
  • 1篇金玮

传媒

  • 5篇现代地质
  • 2篇沉积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濮凹陷白庙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白庙地区是东濮凹陷勘探程度较高的含油气区,生气条件十分优越,已发现了Es2下,Es31,Es32,Es33-44套主要含油气层系。根据伊利石测年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综合分析了白庙地区天然气充注历史。研究表明白庙地区天然气主要分两次注入储层,一次为31.4~20.4 Ma,相当于东营组—馆陶组早期,另一次为2 Ma,相当于第四纪以来;第一阶段天然气成藏时期年龄绝大部分落入了剥蚀期年龄(27~17 Ma)段,是天然气藏的最主要形成时期,抬升剥蚀期压力下降,更有利于天然气成藏;第二阶段为2 Ma,相当于第四纪以来,馆陶组沉积以来白庙地区为欠补偿状态,无二次生气过程,一方面前梨园洼陷及葛岗集洼陷继续生气,生成的天然气向白庙构造运移,聚集成藏;另一方面是第一阶段形成气藏的重新调整。白庙地区天然气成藏期总体具有西早、东晚、北早、南晚的特点。
崔军平任战利钟高润
关键词:东濮凹陷自生伊利石包裹体
海拉尔盆地古地温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海拉尔盆地作为大庆油田外围最有潜力的油气盆地之一,其古地温梯度以及古地温与油气的关系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求取的古地温梯度为3.44~4.20℃/hm。其中乌尔逊凹陷古地温梯度与现今地温梯度接近,贝尔凹陷和呼和湖凹陷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值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值。热史模拟表明海拉尔盆地最高古地温是在伊敏组沉积晚期90Ma达到。一类凹陷如乌尔逊凹陷属于持续埋藏型凹陷,中生代以来是一升温过程,在凹陷的中心部位现今地温是地层经历的最高地温,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现今持续生烃。另一类凹陷如贝尔凹陷和呼和湖凹陷,属于抬升剥蚀型凹陷,伊敏组沉积之后是一个降温过程,现今地温小于古地温,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是海拉尔盆地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次成藏阶段,主要为早期形成油气藏的重新调整和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崔军平任战利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地温梯度古地温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热演化史被引量:4
2020年
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油条件好,油气资源潜力大.利用研究区7口钻井270个热解资料和125个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分析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热演化史.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Ⅱ2型干酪根,现今热演化程度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主力烃源岩层南屯组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在约128 Ma进入生烃门限,现今处于高成熟-生气阶段.大磨拐河组属于差-中等烃源岩,在约124 Ma进入生烃门限,现今处于中等-低成熟阶段,大磨拐河组二段烃源岩至今未进入生烃高峰.热史模拟表明呼和湖凹陷在伊敏组沉积晚期达到最大古地温,地温演化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从南屯组沉积至今,地温梯度先升高到50~55℃/km,后逐渐降低为现今的35.4℃/km.早白垩世以来较高的地温场对油气生成、成藏起控制作用.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热演化史结果表明126~87 Ma(伊敏组沉积时期)应是呼和湖凹陷油气主成藏期.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发生抬升,温度降低,烃源岩生烃强度减弱.
崔军平赵金任战利任战利金玮王育强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热演化史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贝尔凹陷是是海拉尔盆地内勘探程度较高的一个南部凹陷,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生油条件十分优越,是海拉尔盆地主要产油气凹陷。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大磨拐河组和铜钵庙组。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包裹体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的贝尔凹陷古地温演化史表明贝尔凹陷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可达3.7~5.8℃/100m,高于现今地温梯度3.35℃/100m,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最高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晚期达到的,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场控制。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结合烃源岩排烃史和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有两期,分别为早白垩世晚期及古近纪以来,且以早白垩世晚期为主要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成藏阶段,由于抬升剥蚀作用,目的层温度开始降低,生烃强度减弱,主要为早期形成油气藏的二次调整和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第二次成藏时期对贝尔凹陷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制约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崔军平任战利陈玉林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地温梯度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
海拉尔盆地呼伦湖凹陷热演化史恢复被引量:4
2015年
呼伦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生油条件十分优越,然而至今尚未对其热演化史进行系统研究。呼伦湖凹陷现今地温梯度为30.7℃/km,属于中温型地温场。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呼伦湖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为42-56℃/km,大于现今地温梯度值,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呼伦湖凹陷在伊敏组沉积晚期(约90 Ma)达到最高古地温,古近纪-新近纪以来是一个降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含油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应该是呼伦湖凹陷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晚期凹陷发生抬升剥蚀,地层温度降低,烃源岩埋深变浅,生烃强度减弱。
崔军平任战利李金翔阴玲玲王文青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地温梯度热演化史海拉尔盆地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了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综合分析表明: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各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距今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优质的烃源岩、断裂和稳定的厚层泥岩是控制研究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崔军平钟高润任战利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期次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热演化史被引量:7
2011年
乌尔逊凹陷是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内勘验程度较高的一个南部凹陷,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生油条件十分优越,是海拉尔盆地主要产油气凹陷。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的乌尔逊凹陷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为3.44℃/hm,接近现今地温梯度3.3℃/hm。古地温恢复及热演化史模拟表明,乌尔逊凹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升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有两期,为早白垩世晚期及古近纪以来,且以早白垩世晚期为主要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期成藏阶段,烃源岩进入第二次生油高峰期。第二次成藏时期对乌尔逊凹陷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制约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崔军平任战利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地温梯度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现今地温场特征被引量:11
2011年
乌尔逊凹陷作为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凹陷之一,其地温场特征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根据5口井系统测温数据和42口井油层测温数据以及实测热导率资料,分析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现今地温场特征。乌尔逊凹陷的现今地温梯度在2.8~3.7℃/h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3.35℃/hm。现今大地热流密度值在42.2~59.4 mW/m2之间,平均大地热流密度值为56.0 mW/m2,表明乌尔逊凹陷是一个中温型地温场。现今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密度值分布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造成南北差异的原因主要为地下水活动、断裂及火山岩体。现今地温场对油气生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乌尔逊凹陷为持续埋藏性凹陷,现今地温为烃源岩经历的最高温度;西部地区现今温度最高,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烃源岩仍处于较高的温度环境中,烃源岩现今仍处于生烃过程中,西部地区是乌尔逊凹陷主要的找油气区。
崔军平任战利
关键词:地温梯度大地热流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应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大规模的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秦文龙崔军平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期次
东北地区二叠纪沉积特征及原型盆地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东北地区二叠系分布广泛,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半深海相、滨浅海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等。早二叠世—中二叠世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大陆边缘浅海沉积环境,面积大,沉积中心位于南部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东西向条带区。晚二叠世东北地区为大型坳陷型盆地,东北地区各缝合线均已闭合,随着地壳抬升,海水退出,大部分地区为陆相沉积,局部有残留海相沉积,总体上具有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由海相向陆相逐渐转变的规律。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对晚古生代沉积起控制作用,在二叠纪整个缝合带由西向东逐渐拼合,直至晚二叠世,两板块拼合完成,闭合时间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崔军平任战利史政李金翔王文青
关键词:二叠纪原型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