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977)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裘国强彭志海樊军卫周崇治贺林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基因
  • 7篇肠癌
  • 6篇直肠
  • 6篇直肠癌
  • 5篇结直肠
  • 5篇结直肠癌
  • 3篇单核
  • 3篇单核苷酸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散发性结直肠...
  • 3篇肿瘤
  • 3篇结肠
  • 3篇核苷
  • 3篇核苷酸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淋巴

机构

  • 6篇上海市第一人...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彭志海
  • 6篇裘国强
  • 5篇周崇治
  • 5篇樊军卫
  • 4篇贺林
  • 3篇唐华美
  • 3篇任卓
  • 2篇贺光
  • 1篇张放
  • 1篇王晓亮
  • 1篇孙昱皓
  • 1篇郑海涛
  • 1篇黄力

传媒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肿瘤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Screening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on 1q31.1-32.1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被引量:8
2008年
ZHOU Chong-zhiQIU Guo-qiangWANG Xiao-liangFAN Jun-weiTANG Hua-meiSUN Yu-haoWANG QuanHUANG FeiYAN Dong-wangLI Da-weiPENG Zhi-hai
关键词:肿瘤抑制基因结肠直肠癌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20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2008年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因位于结直肠癌高频杂合缺失区域18q21而被认为是抑癌基因。重组腺病毒携带DCC基因转染多种癌细胞株均发现其能诱发凋亡。研究表明,DCC能与netrin-1结合共同介导轴突细胞间的黏附和分化,并在结直肠癌中发现netrin-1的异常表达。鉴于DCC基因序列中168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氨基酸替换与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相关联,
任卓贺光彭志海贺林周崇治樊军卫裘国强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结直肠癌缺失基因肿瘤淋巴转移腺病毒携带DCC
纯化结肠癌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通过构建纯化正常结肠上皮组织和结肠癌组织基因表达谱筛选结肠癌相关基因。方法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线性扩增-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流程对结肠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结肠上皮组织进行实质细胞纯化并构建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纯化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分别有14 939和15 276条基因表达。肿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中4倍以上者208条,其中上调基因72条,下调基因136条。上调基因前20条和下调基因前20条中,10条基因的表达变化在结肠癌中的意义已被证实,另有13条基因的表达变化在其他肿瘤研究中与以前报道一致。结论细胞纯化技术结合基因芯片构建基因表达谱可准确、高效的筛选结肠癌差异基因。
樊军卫周崇治裘国强唐华美孙昱皓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癌基因表达基因芯片
diMCC基因511T/C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突变基因(MC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511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和非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病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从172例肿瘤组织和180例非癌对照组血样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MCC基因511T/C多态性表型,并用统计软件计算和比较各基因型的分布。结果肿瘤组与对照组就MCC基因511T/C多态性的基因表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1,P〉0.05)。MCC基因511T/C多态性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x^2=6.39,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组织类型以及远处转移的发生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MCC基因511T/C多态性可能通过引起其邻近的APC基因的缺失或失活参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唐华美任卓贺光周崇治樊军卫裘国强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突变基因
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Arg399Gln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和非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从178例肿瘤组织和非癌对照组的180例血样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Arg399Gln多态性表型,并用统计软件计算各基因型的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肿瘤组与对照组就XRCC1 Arg399Gln多态性的基因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不超过60岁的患者和超过60岁的患者在该位点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99Arg/Arg基因型为参照,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OR=0.64,95% CI 0.50~0.83,P<0.05)和男性人群中(OR=0.64,95% CI 0.51~0.79,P<0.05)携带至少一个Gln等位基因可致罹患散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降低;XRCC1 399SNP与患者性别及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部位、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XRCC1 399SNP可能通过改变DNA的损伤修复功能,成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易感因素。
任卓樊军卫周崇治裘国强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结直肠癌单核苷酸多态性DNA修复
16号染色体短臂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对散发性结直肠癌16号染色体短臂杂合缺失区间(LOH)进行精细定位,以期发现新的肿瘤相关基因.方法用覆盖16号染色体短臂的5个微卫星标记对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进行杂合缺失分析,初步定位候选区域后再用另5个微卫星标记对这一区域进行精细定位.PCR扩增相应位点的基因组DNA,并用ABI 377自动测序仪进行电泳.用Genescan 3.7 和Genotype 3.7软件进行遗传位点扫描及杂合缺失分析.杂合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6号染色体短臂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4.58%,仅有一高频缺失位点D16S404,杂合缺失率达52.73%.对其精细定位后发现,最小杂合缺失区间应位于D16S406和D16S3126之间,约1.1 cM.而这一区间的杂合缺失与Dukes分期、肿瘤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等无关.结论通过散发性结直肠癌16号染色体短臂杂合缺失的精细定位研究,发现了D16S406~D16S3126之间精度达1.1 cM的肿瘤相关基因候选区域.在这一区间内可能的肿瘤抑制基因为USP7基因,相邻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有EMP2.对这2个基因的深入研究可能明确新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基因.
黄力张放郑海涛裘国强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杂合子丢失
散发性结直肠癌1号染色体1q31.1—32.1区域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精细定位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染色体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LOH)精细定位分析,探讨更为精确的高频LOH区域并筛选可能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在1q31.1—32.1区域选择6对微卫星引物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 Scan3.1和Genotyper2.1软件进行扫描以及LOH分析。LOH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q31.1—32.1区域平均LOH率是22.98%。以D1S2622位点最高,为36.73%(18/49),最低是D1S412,为16.42%(11/67)。结果显示,更精确的缺失范围定位应该在DIS413和D1S2622之间(1q31.3-32.I),约2eM的遗传距离范围内。该区域各位点的LOH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将1q31.1—32.1区域高频等位基因缺失精细定位于D1S413和D1S2622位点之间,遗传学距离约2cM的区域内,提示在该区域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唐华美周崇治裘国强樊军卫王晓亮彭志海
关键词:结直肠癌杂合缺失抑癌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