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气象局科技计划项目(zl-200810)

作品数:5 被引量:109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永华徐海明李强程炳岩卢楚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重庆市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气象局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夏季
  • 3篇旱涝
  • 2篇热带
  • 2篇夏季旱涝
  • 1篇低频振荡
  • 1篇典型旱涝年
  • 1篇严重干旱
  • 1篇印度洋海表温...
  • 1篇振荡
  • 1篇热带太平洋
  • 1篇温度异常
  • 1篇西太平洋
  • 1篇西太平洋副热...
  • 1篇夏季降水
  • 1篇环流
  • 1篇环流特征
  • 1篇降水
  • 1篇海表
  • 1篇海表温度
  • 1篇海表温度异常

机构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重庆市气候中...

作者

  • 4篇李永华
  • 3篇徐海明
  • 2篇李强
  • 1篇卢楚翰
  • 1篇程炳岩
  • 1篇董新宁
  • 1篇向波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西太平洋副高特征被引量:13
2013年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及西太平洋副高变化均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副高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均与西伸脊点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越大强度越强时,西伸就更明显,反之位置偏东.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位置和北界指数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与夏季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关系非常密切,而与副高面积、强度以及副高的东西位置的相关不显著.一般而言,当副高脊线偏北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容易出现干旱,反之,则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大.当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偏南)时,有利于出现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少(偏多)的环流形势,并且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水汽输送减弱(增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也减弱(增强),同时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也比较弱(强),因此该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少(偏多),出现干旱(洪涝)的可能性大.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李永华青吉铭李强向波
关键词:夏季旱涝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重庆2011年和2006年夏季严重干旱及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1951-2011年夏季6-8月的NCEP/NCAR全球逐月和逐日的2.5°×2.5°经纬度再分析资料、美国NOAA提供的月平均OLR场(格距为2.5°×2.5°)资料、重庆地区34个台站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对重庆2011年和2006年夏季严重干旱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重庆2006年夏季干旱总体强于2011年;2006年干旱持续性较好,而2011年阶段性特征突出;2006年夏季严重干旱是全区域性的,而2011年区域性差异特征显著,东北部较轻而中西部部分地区较重.2006年和2011年夏季重庆严重干旱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关系密切,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总体偏北偏强偏西,而2011年夏季偏北偏强偏东;2006年夏季南亚高压偏北偏东,而2011年南亚高压偏北但东伸不明显.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打通"持续稳定控制重庆地区,因此干旱持续时间较长;而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东西、南北进退相对活跃一些,因此2011年重庆干旱具有阶段性特征;还因为2011年夏季对流层中层的副高脊线位置不超过30°N,北方冷空气活动相对频繁且活动的范围较2006年稍偏南,同时水汽输送偏东,因此造成重庆纬度相对较高且偏东的东北部降雨略偏多,因此2011年重庆干旱又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
李泽明陈皎董新宁
关键词:严重干旱环流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被引量:46
2010年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和中国74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Mann-Kendal、MESA(最大熵谱分析)、Morlet小波、线性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量大体分为3种类型,即全区域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其中全区域一致型是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最主要的分布型,出现频率达到60%以上。在整个时间域内,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略有增加的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总体偏旱,而在80年代前期总体偏涝,80年代中后期开始波动加剧,旱涝交替发生,但总体相对偏涝;21世纪初以来,西南地区东部总体偏旱;1959年以来,1998,1980和1993年是降水偏多最明显的年份,而2006年和1972年降水偏少最明显。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均较明显,存在2~3年、15年左右的显著周期。西南地区东部与宜宾以下的整个长江流域和西藏东部及川西高原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华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华北中部和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呈显著负相关。
李永华徐海明白莹莹李强何泽能
关键词:夏季降水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被引量:35
2012年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前期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可能偏多。太平洋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分布呈"V"字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北美西部沿海的SSTA与赤道西太平洋、南北太平洋的SSTA呈反相关分布,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东部沿海的SSTA呈正相关,赤道印度洋及南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的SS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A变化是一致的。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偏高(偏低)时,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偏北),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位置偏南(偏北),西伸(东退)明显,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偏强),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而整个长江流域及青藏高原东部盛行上升(下沉)运动,西南地区东部也盛行弱的上升(下沉)运动,这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李永华卢楚翰徐海明程炳岩
关键词:夏季旱涝海表温度异常
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的OLR特征被引量:22
2009年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6年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OLR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指数可确定3个典型干旱年(2006,1994和1997年)和3个典型洪涝年(1998,1980和1993年),而1998年和2006年分别是1959年以来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和偏少最明显的年份。西南地区东部典型旱涝年夏季OLR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洪涝(干旱)年,从青藏高原东部一直到江淮地区OLR值偏低(高),同时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OLR值也偏低(高),而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OLR值偏高(低)。从3个关键区平均的逐日变化来看,赤道东印度洋地区对流活动典型涝年强于典型旱年,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对流活动则是旱年强于涝年,青藏高原东部至江淮流域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极端涝年盛行上升运动。涝年热带地区的ITCZ以向西移动的特征为主,而旱年热带地区的ITCZ夏季前期则以向东移动的特征为主。典型涝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北传的特征较明显,6月中旬以后大部分时间可以传到30°N以北,典型旱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主要呈现南北振荡、偶有中断的活动特征,很少时间能达到30°N。低纬热带地区关键区域OLR5~9月一般都具有准40天左右的显著低频变化周期,而准12~15天的准双周变化周期在部分时段也显著。典型涝年夏季OLR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西南地区东部区域得到加强,低频对流偏强,引起降水偏多,而典型早年夏季则相反,OLR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该区域得到削弱,低频对流偏弱,引起降水偏少。
李永华徐海明高阳华李强白莹莹何泽能
关键词:OLR低频振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