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丽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0426)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林植华樊晓丽雷焕宗韦力邵伟伟更多>>
相关机构:丽水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丽水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无尾
  • 2篇无尾两栖类
  • 2篇两栖
  • 2篇两栖类
  • 2篇两性异形
  • 2篇虎纹蛙
  • 1篇动物生理学
  • 1篇动物生理学实...
  • 1篇选择体温
  • 1篇野外
  • 1篇野外调查
  • 1篇日间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学
  • 1篇生理学实验
  • 1篇生态位
  • 1篇生育
  • 1篇生育力
  • 1篇食物
  • 1篇食物选择

机构

  • 9篇丽水学院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林植华
  • 5篇樊晓丽
  • 3篇雷焕宗
  • 2篇邵伟伟
  • 2篇韦力
  • 1篇赵丽华
  • 1篇魏洁
  • 1篇马小浩
  • 1篇戚丹锋
  • 1篇丁国骅
  • 1篇徐安利
  • 1篇张亚平
  • 1篇范海红
  • 1篇曾夏招
  • 1篇丁国华

传媒

  • 4篇丽水学院学报
  • 2篇Zoolog...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5篇2013
  • 4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包括实验内容与实验时空的开放、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过程化。这一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和实验技术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樊晓丽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动物生理学实验
虎纹蛙蝌蚪对同域分布两种蝌蚪的食物选择被引量:1
2013年
该文以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作为捕食者对同域分布两种不同类型(可口性和非可口性)猎物蝌蚪(黑眶蟾蜍和黑斑侧褶蛙)的食物选择及行为响应。结果表明,由于该两种被捕食物种在面对其共同捕食者或天敌时采取不同的反捕食策略(化学防卫及行为表现),即虎纹蛙蝌蚪在进食具有毒素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对这种可口性差的食物的选择,具有短期记忆行为,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能够采用行为防卫机制以减少被捕食风险,因此,虎纹蛙蝌蚪对两种猎物蝌蚪的总体选择不表现明显倾向。该结果为这3种两栖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韦力林植华赵仁友陈世通
关键词:食物选择虎纹蛙黑眶蟾蜍黑斑侧褶蛙
饰纹姬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2012年5月,用SX950录音笔和Praat声音分析软件对浙江丽水繁殖季节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求偶鸣声进行录制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饰纹姬蛙发出的求偶鸣声具有单一谐波鸣声结构、多脉冲(7、9~16)及纺锤形振幅等特征;所有鸣声主频率范围为1.22~4.09kHz(n=233),且由不同脉冲数组成的鸣声主频率平均值几近相等;叫声时程随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大,脉冲时程在不同脉冲数鸣声中的大小几近相等,但最后一个脉冲的时程大小≤其他脉冲;脉冲间隔与叫声时程则刚好相反,即叫声时程越短,脉冲间隔就越大。在7个脉冲的鸣声中,其脉冲间隔最大,脉冲率最小;而在16个脉冲的鸣声中,脉冲间隔则最小,脉冲率最大。除7个脉冲和16个脉冲鸣声的脉冲率分别与其他鸣声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外,随着叫声时程和脉冲数的增加,脉冲率也出现相应变化。在声强方面,除16个脉冲鸣声与其余所有的脉冲鸣声出现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他脉冲鸣声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丽水种群与其他5个地理种群(杭州、宣城、Karnoor、Bajipe和Padil)的鸣声特征比较显示饰纹姬蛙在不同地理种群的鸣声结构相似,而鸣声主频率、叫声时程、脉冲时程及脉冲率等在6个地理种群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了解不同物种的声信号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动物通讯行为及其进化特点。
韦力邵伟伟林植华
关键词:饰纹姬蛙
兴凯刺鳑鲏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
2013年
本研究测量了兴凯刺鳑鲏成体的体长、体高、头高、头长、头宽、吻长、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尾鳍长、背鳍基前距、背鳍基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等17个形态学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结果显示,兴凯刺鳑鲏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头长、眼后头长、眼径、尾鳍长和背鳍基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而体高、尾柄长、腹鳍基前距、腹鳍臀鳍间距和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性间其它局部特征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兴凯刺鳑鲏的怀卵数量与体重和体高呈显著的正相关。雌性主要通过个体体重的增长以及腹腔体积(体高)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增加繁殖输出。性选择、生育力选择、生态环境和食物营养状况影响兴凯刺鳑鲏两性异形的进化。
陈世通赵仁友戚丹锋樊晓丽雷焕宗林植华
关键词:两性异形
虎纹蛙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被引量:5
2012年
体温是影响变温动物表现的最重要生理学变量。检测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的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幼体和蝌蚪这4个发育阶段的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虎纹蛙选择体温、耐受低温、耐受高温和温度耐受范围的组间差异均显著,幼体的选择体温(24.13℃)显著低于雌性亚成体(28.06℃)、雄性亚成体(29.27℃)和蝌蚪(28.23℃),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的耐受低温(13.85℃)显著高于雌性亚成体(11.27℃)、雄性亚成体(10.84℃)和蝌蚪(10.74℃),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具有显著低的耐受高温(35.48℃)、蝌蚪具有显著高的耐受高温(43.31℃),雌性亚成体(39.55℃)和雄性亚成体(39.02℃)的耐受高温差异不显著;幼体(21.62℃)具有显著小的温度耐受范围、蝌蚪(32.58℃)具有显著大的温度耐受范围,雌性亚成体(28.28℃)和雄性亚成体(28.18℃)的温度耐受范围差异不显著。虎纹蛙幼体和亚成体体温和水温之间在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的相关关系均显著。用回归剩余值去除水温变化速度对体温变化的影响,双因子方差分析(降温和升温速度为重复检验设置)表明,幼体的体温变化速度显著大于亚成体,两性亚成体间差异不显著;温度变化类型(降温和升温)和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体温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基本热生态位分离和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是形成上述现象的最可能的原因。
樊晓丽雷焕宗林植华
关键词:虎纹蛙变态选择体温热耐受性
气温对出蛰期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日间活动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以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为模型动物,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碧山镇涂厂村农田生境,通过近1个月时间的野外活动数量调查,检测出蛰期时间尺度和气温变化对白天泽陆蛙野外活动数量及活动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显示:(1)月周期调查中泽陆蛙个体大小在不同采集时间上差异不显著,气温与个体大小相关亦不显著,气温与白天活动个体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2)持续4天的泽陆蛙的活动数量的调查显示,上下午间差异显著,上午的活动数量显著少于下午,个体大小在上下午间差异不显著,气温与个体大小相关不显著,与白天活动个体的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3)3月份时间推移的温度和数量的数据和4月初上午和下午数据的单因子协方差分析显示,两者回归关系具有平行性,但截距差异显著。据此我们推断气温是影响野外出蛰期泽陆蛙活动数量的重要的生态因子。
魏洁曾夏招徐安利范海红樊晓丽丁国骅林植华
关键词:气温野外调查
翘嘴红鲌的形态两性异形和雌性生育力被引量:3
2013年
实验研究了来自浙江余姚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成体的体重、躯干重和16个形态特征指标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个体生育力。结果显示,翘嘴红鲌雌雄个体除背鳍基前距外其余形态学指标以及体重和躯干重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特定体长的雌鱼的背鳍基前距显著大于雄鱼。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翘嘴红鲌的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由此推断雌鱼主要通过个体体长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来提高个体生育力。由以上结果我们推断水生环境因子抑制了生育力选择和性选择对翘嘴红鲌两性异形进化产生影响。
陈世通赵仁友张亚平樊晓丽丁国华林植华
关键词:翘嘴红鲌两性异形
浙江丽水无尾两栖类非正常抱对现象4例被引量:1
2012年
报道浙江丽水三岩寺区域4个无尾两栖类物种(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虎纹蛙、镇海林蛙)的4例繁殖期非正常抱对现象,包括多重抱对(1只雌性和3只雄性,虎纹蛙)、从腹部抱对(镇海林蛙)、2只雄性抱对(虎纹蛙)、不同物种之间抱对(雄性黑眶蟾蜍和雌性中华大蟾蜍)等。影响非正常抱对的因素可能包括成年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化学信号(性激素)和被抱对个体的行为反应等。无尾两栖类非正常抱对现象为我们研究无尾两栖类的繁殖行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赵丽华邵伟伟林植华
关键词:两栖类无尾目交配行为
无尾两栖类亲缘识别研究现状
2012年
无尾两栖类已经成为研究亲缘识别机制的模式脊椎动物。无尾两栖类幼体亲缘识别不仅依赖于所处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以及遗传背景,同时也会随着发育历期改变而变化。无尾两栖类幼体与亲缘个体一起生活,可以加速幼体生长发育,也可能抑制生长发育,这取决于亲缘个体间互助行为所产生利益和竞争代价之间的权衡,同时还受实验条件、亲缘识别能力和生活史策略的影响。无尾两栖类幼体亲缘识别能力还可以延续到成体。同时,无尾两栖类幼体在实验室条件下亲缘识别失败,并不一定代表其缺乏亲缘识别能力,而在实验室条件下识别成功也可能只是其他识别过程出现的附带结果。所以,我们还需要开展大量的野外实验研究,才能全面理解亲缘识别机制和进化意义。
马小浩雷焕宗
关键词:亲缘识别无尾两栖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