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控项目(2012013)

作品数:2 被引量:22H指数:2
相关作者:唐萍萍覃小群刘朋雨黄奇波更多>>
相关机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控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下河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大泉
  • 1篇岩溶地下
  • 1篇Δ18O
  • 1篇OC
  • 1篇POC
  • 1篇DIC
  • 1篇DO
  • 1篇O

机构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2篇黄奇波
  • 2篇刘朋雨
  • 2篇覃小群
  • 2篇唐萍萍

传媒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桂林地区不同类型岩溶地下水中δ^(13)C_(DIC)、δ^(18)O的特征及意义被引量:9
2013年
对桂林地区地下河水、岩溶大泉中的δ13CDIC、δ18O及Ca2+、Sr2+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河水的δ13CDIC值范围为–15.99‰~–12.29‰,平均值为(–14.03±1.15)‰;δ18O值范围为–6.63‰~–5.78‰,平均值为(–6.24±0.24)‰。岩溶大泉的δ13CDIC值范围为–15.26‰~–9.22‰,平均值为(–12.05±1.57)‰;δ18O值范围为–6.97‰~–3.19‰,平均值为(–5.68±0.97)‰。岩溶大泉的δ13CDIC值、δ18O值比地下河水的分别偏重1.98‰和0.56‰。通过分析发现,水的循环方式引起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同位素差异,地下河以管道流的形式进行循环,循环速度快,水岩作用时间短,碳酸盐岩碳的贡献相对较少;同时,出口处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时间也短,水的δ18O值偏轻。岩溶大泉以裂隙流的形式进行循环,循环速度慢,水岩作用时间长,碳酸盐岩碳的贡献相对较多;泉口处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时间也长,水的δ18O值偏重。Sr/Ca值与δ13CDIC值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δ18O值的相关性差。这意味着δ13CDIC值与Sr/Ca值一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黄奇波覃小群唐萍萍刘朋雨
关键词:地下河岩溶大泉Δ18O
桂江流域河流有机碳特征被引量:13
2014年
通过对桂江流域内植物、土壤碳同位素、河流有机碳含量及同位素进行系统取样测试分析发现,桂江流域C3植物的δ13C范围为-37.89‰^-23.27‰,C4植物δ13 C范围为-14.49‰^-12.00‰。土壤碳库的δ13 C范围为-30.43‰^-11.56‰,平均值为-24.32‰。土壤碳库主要受C3途径植物控制,C4途径植物对土壤碳库的δ13 C影响有限,植物残体转化成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产生有机碳同位素分馏效应,造成土壤有机碳同位素比植物碳库偏重4.42‰。桂江河流DOC分布范围0.68~2.16mg/L,平均值为1.39mg/L。ρ(POC)分布范围0.11~1.14mg/L,平均值为0.37mg/L,DOC/POC的范围1.31~9.04,ρ(DOC)>ρ(POC),成为水体有机碳的主要形式。流域水体中δ13CDOC值的范围为-29.682‰^-15.377‰,平均值为-24.810‰;δ13CPOC值的范围为-27.886‰^-24.271‰,平均值为-25.868‰;两者均位于土壤有机碳库同位素范围内,说明河流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土壤的机械侵蚀和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受人类生产生活有机废弃物和河流自生浮游植物的代谢分泌物影响小。
黄奇波覃小群唐萍萍刘朋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