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

作品数:57 被引量:505H指数:14
相关作者:万绍平刘中夫王启兴南磊栾荣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全球基金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39篇艾滋病
  • 17篇病毒
  • 13篇抗病毒
  • 13篇抗病毒治疗
  • 13篇病毒治疗
  • 8篇农村
  • 7篇影响因素
  • 7篇干预
  • 7篇HIV感染
  • 6篇缺陷综合征
  • 6篇综合征
  • 6篇免疫缺陷
  • 6篇免疫缺陷综合...
  • 6篇获得性
  • 6篇获得性免疫
  • 6篇获得性免疫缺...
  • 6篇获得性免疫缺...
  • 6篇感染者
  • 6篇HIV
  • 5篇艾滋病病毒

机构

  • 19篇中国疾病预防...
  • 16篇四川大学
  • 10篇凉山彝族自治...
  • 8篇四川省皮肤病...
  • 5篇凉山州疾病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四川省疾病预...
  • 3篇四川省医学科...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重庆市疾病预...
  • 2篇泸州市疾病预...
  • 2篇四川省卫生厅
  • 2篇成都市公共卫...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赣南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万绍平
  • 10篇王启兴
  • 10篇刘中夫
  • 9篇南磊
  • 7篇栾荣生
  • 6篇尹碧波
  • 6篇张菊英
  • 6篇叶少东
  • 6篇龚煜汉
  • 4篇王亮
  • 4篇卫大英
  • 3篇王帅
  • 3篇刘乃鹏
  • 3篇孙研
  • 3篇张洪波
  • 3篇徐鹏
  • 3篇秦光明
  • 3篇阮玉华
  • 3篇俞海亮
  • 3篇周颖

传媒

  • 24篇中国艾滋病性...
  • 8篇预防医学情报...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卫生政策...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四川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理论界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13篇2013
  • 1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免疫重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了解2004-2013年重庆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重庆市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建立重复测量资料的两水平生长模型,拟合CD4^+T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 991例研究对象。基线、治疗6个月和18个月后T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194.23±123.72)个/mm^3、(303.87±159.08)个/mm^3和(355.52±174.78)个/mm^3。两水平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治疗时间、性别、入组年龄、基线T细胞计数、感染途径、婚姻状况、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是否有艾滋病相关症状或体征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重庆市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效果明显,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时纳入治疗能有效提高免疫重建的治疗成效。
袁新皓周超何海吴国辉栾荣生
关键词:T淋巴细胞
凉山州CD_4细胞计数<350/μL的HIV/AIDS病例未治疗原因调查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CD4细胞计数<350/μL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未做治疗的原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截止2011年9月,AIDS随访管理数据库中CD4细胞计数<350/μL,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 843例HIV/AIDS病例,集中调查他们未治疗的原因。结果 1 843例病例中,有352例(19.1%)已经开始治疗但尚未录入随访数据库,真正未治疗的共1 491例(80.9%),未治疗的原因依次为:长期外出(52.9%)、拒绝治疗(28.2%)、失访(5.8%)、入狱(5.4%)、处理机会性感染(3.4%)、死亡(3.4%)、医生认为无需治疗(0.9%)。17个县(市)未治疗原因不尽相同,利用本次调查机会,积极有效开展工作,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9月底的52.9%提高到年底的64.9%,提高了12.0%。结论凉山州CD4细胞计数<350/μL的HIV/AIDS病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病人长期外出和拒绝治疗。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治疗覆盖率。
黑发欣王启兴龚煜汉李崇行杨国平尹碧波王亮刘鹏刘中夫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流行病学调查
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综合管理新模式被引量:20
2012年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由于凉山地处云南与内地的交界处,受毒品过境影响,逐渐成为了一个以静脉共用针具吸毒导致的艾滋病高流行区,其中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疫情分别为全国第1、2、9位。
南磊王启兴卫大英尹碧波宋志斌李崇行龚煜汉阿力拉曲张建勋
关键词:艾滋病
TDF+3TC+EFV初始抗病毒治疗48周不良反应观察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48周的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纳入300例HIV/AIDS成年患者,给予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监测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9. 30%(283/285),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神经系统症状84. 21%(240/285)、胃肠道反应18. 95%(54/285)、肝功异常16. 14%(46/285)、皮疹12. 28%(35/285)、肌酐清除率下降1. 75%(5/285); HAART 2、4、8、12、24、48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 23%(260/285)、21. 05%(60/285)、13. 69%(39/285)、9. 47%(27/285)、11. 23%(32/285)、9. 22%(26/282),在接受HAART开始的4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着HAART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大部分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自行缓解,因不良反应更换HAART方案的仅有1. 05%(3/285)。结论 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病毒一线治疗方案,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刘欢霞杨晓静朱迎春蔡琳王燕何盛华
关键词:HIV/AIDS抗病毒治疗安全性
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男青年对包皮环切可接受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艾滋病流行区彝族男青年对包皮环切手术作为HIV预防措施的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抽取446名彝族男青年,利用白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一对一的面访,收集HIv相关危险行为、对包皮环切手术的认知及可接受性。结果446名中经访谈员介绍包皮环切手术后,40.6%的人表示愿意接受该手术。调查对象自述愿意接受手术的原因主要为能够降低自身HIV的感染风险(90.1%)。不愿意接受手术的原冈主要为:“觉得手术部位太敏感,不好意思(52.5%)”,“害怕以后不能生孩子(5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包皮环切手术可接受性的冈素为:年龄、收入水平、“最近一年是否有商业性行为”、“是否担心感染HIV”、“是否担心感染性病”、“是否认为包皮环切能够降低感染HIV的风险”、“是否认为包皮环切术后更容易发生性交时疼痛”、“是否担心手术后发生局部感染”、“是否担心进行手术遭到周围人嘲笑”。结论彝族对性问题害羞和隐讳的态度可能是推行包皮环切手术的一大障碍。采取免费的形式,由专业医生进行手术是较好的方式。
冯楠吕繁曾刚南磊王新娅徐鹏张建勋张色尔
关键词:包皮环切彝族可接受性影响因素
福建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终止原因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终止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资料,共计2 639例,分析基线情况对终止治疗的影响。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 639例艾滋病患者中,301例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后因各种原因终止治疗。艾滋病患者终止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死亡(188例,占62.46%),其次是失访(57例,占18.94%),最后是停药(56例,占18.60%)。年龄较大、开始治疗前有相关疾病及症状体征、抗体确证到启动治疗的时间间隔短和基线CD4+T细胞水平低增加患者终止治疗概率。结论加强依从性教育,在符合治疗标准后尽早开始治疗可以减少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终止治疗。
邱月锋夏品苍张明雅颜苹苹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凉山州2011年艾滋病病例CD_4细胞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2011年凉山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的CD4细胞检测情况,为提高工作质量及经费使用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2011年凉山州的历史卡片,按照病例是否死亡及疾病状态分类,分析2011年随访病例的CD4检测情况。结果 2011年凉山州随访病例的CD4检测比例为55.9%,检测人次数比2010年增长56.5%。其中存活的HIV病例完成1次CD4检测的比例为49.2%,存活的AIDS病例完成2次CD4检测的比例为58.5%,未治疗的AIDS病例按照国家要求完成2次CD4检测的比例为31.6%,在治的AIDS病例按照国家要求完成2次CD4检测的比例为93.0%,死亡的HIV病例CD4检测的比例为8.1%,死亡的AIDS病例CD4检测的比例为44.0%。CD4重复检测的占全年检测总人次数的20.2%。CD4<350/mm3 HIV/AIDS病例的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64.9%。结论凉山州HIV/AIDS病例CD4检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检测人次数增长迅速,在治的AIDS病例检测完成率超过国家考评标准23.0%。但仍存在检测比例较低、重复检测及治疗覆盖率较低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避免重复检测,努力提高检测的比例及治疗覆盖率。
黑发欣龚煜汉李崇行边仕超马兆瑾李洋亚王亮刘鹏刘中夫
关键词:艾滋病
四川省凉山州HIV耐药毒株流行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州HIV耐药株的流行现况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0年8—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凉山州7个县(市)317名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治疗数据,同时采集血样进行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vL)和耐药基因型突变检测。结果调查对象VL〈1000copy/ml的比例为73.50%(233/317);CD4^+T淋巴细胞数中位数(M)为329cell/μl,总耐药率为8.20%(26/317)。84名病毒抑制失败的患者中,总耐药率为30.95%(26/84)。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为28.57%(24/84)、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为8.33%(7/84)、对蛋白酶类药物耐药率为1.19%(1/84)。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耐药发生的因素有通过静脉吸毒感染(AOR=3.37,95%CI:1.06~10.66,P=O.0390)、调查前无原因的慢性腹泻〉1个月(AOR=8.38,95%CI:1.87~37.69,P=0.0055)、CD4^+T淋巴细胞数〈200cell/μl(AOR=3.48,95%CI:1.29~9.39,P=0.0139)和来自布拖县(AOR=17.68,95%CI:4.97—62.86,P〈0.0001)。22名耐药的患者85.00%集中在布拖县,通过布拖县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发现民族为彝族(AOR=17.35,95%CI:2.01~149.73,P=0.0095)、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上(AOR=O.18,95%CI:0.08~0.42,P〈0.0001)、婚姻状况为已婚或同居(AOR=8.17,95%CI:2.35~28.39,P=0.001)、近1个月按要求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的比例≥90.00%(AOR=O.05,95%CI:0.02~0.13,P〈0.0001)与耐药的产生有相关性。结论凉山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获得较好效果。不同地区耐药率差异较大。需要重视静脉吸毒人群耐药预防,并强化依从性教育和监督。
王启兴王霞陈彬马志凌梁姝廖玲洁马名驹卫大英秦光明阮玉华邵一鸣邢辉
关键词:艾滋病毒抗病毒治疗静脉吸毒者耐药
对FSW大规模实施预防艾滋病标准化行为干预的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估对暗娼(FSW)大规模实施预防艾滋病标准化行为干预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FSW标准化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干预核心内容、干预技术,由专业人员、业主、同伴教育者开展干预,并发放宣传材料和安全套,提供自愿咨询和检测服务。同时在干预前,干预后的每一年,对FSW连续3次进行问卷调查和HIV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8年到2010年,共调查FSW 11 957人。干预后,3年来FSW最近1次与客人性交的安全套使用率持续提高:58.6%、80.1%、89.7%(χ2=1 062.56,P<0.01);过去1个月与客人性交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持续提高:26.1%、41.6%、60.8%(χ2=940.35,P<0.01);出现性病症状的比例持续减少:34.5%、29.9%、17.6%(χ2=303.89,P<0.01),正确求医的比例持续提高:30.1%、43.9%、48.1%(χ2=80.57,P<0.01);近1年接受HIV检测的比例持续提高:21.7%、30.6%、35.2%(χ2=182.21,P<0.01);HIV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0.45%、0.15%、0.68%。结论大规模实施FSW艾滋病标准化行为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向更多的地区推广。
万绍平刘明艳徐保华杨莉罗艳汪红安燕波黄睿睿金蕾李玲
关键词:暗娼艾滋病
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人类学研究:社会文化行为的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探究低档场所小姐群体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最新发展趋势,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与行为,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目前小姐群体呈现一些年龄、族群、类型、婚恋生活等显著特征和趋势,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新挑战。其次,某些特定人群仍然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知识与行为分离,并没有实质性高危行为改变,城市特殊部位艾滋病疫情严重。再次,某些特定人群安全套使用意愿低,影响因素复杂。此外,造成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的最主要原因是生物(心瘾)、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因此,建议在地方艾滋病防治中推广定点定时干预模式与运用文化敏感性策略。
兰林友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医学人类学高危行为美沙酮维持治疗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